視頻標簽:測量毫米的認識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數學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3測量毫米的認識-廣東省 - 珠海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數學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3測量毫米的認識-廣東省 - 珠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2學情分析
通過讓學生觀察、估計、測量等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知道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在教學時,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培養估測意識、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會用毫米做單位量物體的長度。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活動2【活動】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如: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等。)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一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師問:用我們手指能清楚地指出1毫米的長度嗎?
生答:很難。
師問:那么,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比較準確地指出尺子上的1毫米?
生答:用筆尖……(學生演示。)
師: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讓學生動手操作,理解毫米是個非常小的單位,比厘米更小,所以要用到筆尖或更小的東西才能把尺子了的1毫米指出來的。)
小結:尺上1厘米中間還有許多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這就是1毫米長。
③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一張卡和一張光盤,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⑥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并反饋。
⑦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活動3【練習】當堂訓練
1、金睛火眼。
①電腦顯示金箍棒圖,分別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8毫米(48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張圖時提問: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張圖時提問:你怎么這么快就讀出來了?你是怎么讀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
師:在尺子的相鄰兩條最長的刻度線中間都有一條略長的刻度線,你知道這表示什么嗎?這樣有什么好處?
④在第四張圖時提問:4厘米8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來的?
⑤在第五張圖時提問:沒有了0刻度線,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長度的?
2、估一估,量一量。
估一估,小棒長度,再量出它的實際長度。
活動4【測試】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完成書本第22頁“做一做”。
練習第2小題時,應引導學生正確擺放尺子,以及正確讀數。
2、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活動5【作業】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米是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是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下課后找找答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