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清明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語文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21課古詩兩首《清明》云南省 - 大理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清明》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清明》是語文出版社教材(2011)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21課《古詩兩首》其中一首。本單元安排的是一組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課文,《古詩兩首》分別描繪的是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的景象。《清明》描寫的是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行人雨中掃墓祭祖的情景。清明節,按照古代的習俗,這一天要家人團聚,或祭祖掃墓,或踏青春游。在這樣的日子里,詩人杜牧卻不能與家人一起參加這些活動,而是孤身行走在異鄉的路上。天公也不作美,細雨紛紛,這更增添了他的離愁別緒,心情自然比較低落,一首佳作便誕生于此。
第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敘述了事情發生的事件、地點、天氣;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出了人們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語氣一轉,如何排遣愁緒呢?于是想起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是全篇精彩所在。至于行人如何尋得酒家,是開懷暢飲,還是借酒澆愁,那都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給出極大的空間自由想象,這就是詩人高超之處——含不盡之意,在于言外。全詩語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意境生動悠遠,值得我們品讀積累。 【課程標準及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第二學段的古詩教學明確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三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是一個轉折期,他們逐漸從形象具體思維發展,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狹隘性。在學習中,教師要緊緊抓住“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讓學生“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朗讀、想象、背誦積累、默寫……都是有效進行古詩教學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教學目標】
1、會認“魂”字,會寫“酒、遙”字,其中重點指導書寫“酒”字,注意左右結構的字是左窄右寬,并注意“遙”字的筆順規則從內到外。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會默寫。
3、展開想象,領悟古詩表達的意境。補充傳統文化知識以及傳統節日古詩詞,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會默寫。 【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領悟古詩表達的意境。補充傳統文化知識以及傳統節日古詩詞,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故事視頻、書寫紙等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播放視頻故事《清明節的由來》 2、教師簡要介紹清明的習俗:
清明,氣清景明,因此得名。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氣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節日的清明,是民間寄放情感和慰勞自己的傳統日子。清明時節,氣溫轉暖,欣欣向榮,春光明媚、草木吐綠,人們在這一天會掃墓、踏青、插柳、蕩秋千、放風箏、蹴鞠…… 3、認識作者——杜牧(指名讀簡介)。
過渡:大詩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為題的古詩記下了他在清明這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流傳千古。杜牧: (公元803-公元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在晚唐成就頗高。 4、揭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傳統節日由來和風俗既有趣又豐富。對于三年級學生,大部分是不了解的,以視頻、圖片的形式短時間給予學生豐富的信息量,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初讀古詩,認準字音,讀通讀順。
1、出示古詩,自由讀,指名讀【3-4人】。(教師隨機糾正字音,及時評價) 【設計意圖: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讀正確是學習語文最基本的要求,必須予以落實。】 2、易錯字指導辨析。
字理識字——酒,區別“酒——灑”。田字格里范寫生字。
【設計意圖:現代漢字中形近字多,形近字給學生的認讀和使用帶來很多麻煩。運用字理進行語文教學,從字源上講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構造原理,從演變過程中說明某些因變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現實依據,讓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生辨析形近字,少寫錯別字,糾正錯別字,效率高,效果好,由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讀出詩節奏,品詩味。
過渡:古詩在古代文人用來吟誦和唱和的詞,所以總是韻律十足、朗朗上口。
我們學習用長短節奏來讀一讀,讀出韻味。
4、出示劃分節奏的古詩,范讀、練讀、指名讀、分組讀。
【設計意圖:古詩朗讀要抑揚頓挫,才能體會古詩的真正意境。“感情朗讀”被葉圣陶先生稱之為“美讀”。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自然會有感悟。愛的感情,以慢而柔軟的聲音讀出親切感;憎的感情,以快而沉重的聲音讀出擠壓感;悲的感情,以慢而緩頓的聲音讀出沉郁感;喜的感情,以較快而高亮的聲音讀出歡愉感。 三年級正是學生模仿學習的好時節,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做好引導與示范。】 三、再讀古詩,明意悟情。
過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一遍又一遍的讀中,我們會理解詩人想要表達的意思,感受到詩人想要描述的場景。
1、如果遇上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我們該怎么辦才好呢? (方法引導:查工具書、看注釋、同伴交流、請教老師……)
【設計意圖:方法的指導與點撥比知識的教育重要得多,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積累學習方法并嘗試運用。】 2、借助注釋,明詩意。
請大家結合注釋想一想,說一說。整首詩向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場景呢? 3、指名交流。
4、教師順勢而導,帶著學生展開想象,悟詩情。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雨紛紛”:既形容春雨,也形容情緒。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正是我國古典
詩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那細細的、密密的雨絲擾得無法與親人團聚的詩人那顆思鄉的心更愁悶了。
路上來來往往的人忙著祭祖掃墓,他們也像詩人一樣百感交集,如同失了魂
魄一般悲傷。(欲斷魂)
教師簡述“魂”的記字方法,板書——雨 斷魂 (2)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過渡:心情凄迷,悲愁涌上心頭,如果此刻尋家小酒館喝上一杯,該多好呀!一則可以避雨歇腳,二來可以排遣一下心中愁悶。于是他向人問路了——
“借問酒家何處有?” (問誰了?人家回答了嗎?)
體會“遙指”、“杏花村”
遙指: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是一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不言而喻,那里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雨中行路的客人的。這不由令人心中振奮.(板書:振奮)
【設計意圖:以“整首詩向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場景呢?”為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故事展開討論和交流,在語言表達中初步理解古詩中所描寫的意象,體悟意境。】
四、熟讀成誦,默寫積累古詩。
過渡:此情此景,詩人文思泉涌,脫口而出。寫下了千古名篇——《清明》。 (1) 出示古詩,齊讀全詩。
(2) 欣賞書法作品《清明》,熟讀成誦。
中華文化相融相通,古詩與書法就是完美的結合,你們看,這就是古詩《清
明》的書法作品——(指名讀古詩)
依次出示楷書、隸書、行書作品,男女生分別讀、齊讀。
背一背:出示空白幻燈片,檢查背誦成果。
【設計理念:教材中的古詩,之所以成為教材,是由于其經典性,是“文、道”皆備。學習古詩就要熟讀成誦,成為積累,變為積淀。從“初讀”到“理解”,再到“品悟”,最終要達到“背誦”方為達標。在多遍誦讀的過程中,以書法作品為載體,不僅為了展示古詩,更是為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3) 寫一寫:完成《清明》古詩填空書寫卡。
【設計理念:書寫是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提筆即練字,寫好中國字,這是對學生學習母語的基本要求,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 五、拓展延伸:
中國傳統節日帶給歷代文人墨客無數靈感,他們佳作不斷,名句流芳,我們一起去欣賞:
(1)春節: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 (2)元宵節:明代詩人唐寅的《元宵》; (3)寒食節:唐代韓翃的《寒食》;
(4)中秋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徐有貞
(5)重陽節: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出示幻燈片,指名讀、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適度拓展文本容量,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詩文,繼承傳統,弘揚中華文化,它不僅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著時代發展的要求。合理進行拓讀,不僅深化所學內容,而且能讓學生突破有限的教材資源,走向生活,走近作者,走向詩詞天地。】 六、布置作業:
課外挑戰:搜集歷代詩人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試著背誦下來。
(給星星涂顏色:能背誦一句涂1顆星,能背誦兩句圖顆星,以此類推。)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余味未盡”,鼓勵學生把積累古詩詞作為一項長期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分門分類、因“引”拓讀,孩子們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是我們古詩教學的目的之一。】
【板書設計】
21古詩兩首 清 明
(唐)杜牧
雨 欲斷魂 酒 遙 指
【教后反思】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我國古代的經典文化,理解并背誦古詩,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完之后,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總是有些收獲,也有些遺憾。總結是下次的提高和改進,掩卷思索,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下的理念:
1、反復吟詠,創造讀詩的熱情和責任感 。
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朗誦體悟,潤養身心是古詩教學的首要任務。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涵詠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詩教足以養心。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并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系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2、搭建手腳架,促進知識與能力相生相長。
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為新知識生長點的認知結構。這個認知結構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鑒賞方法、作者資料、創作背景等。
小學古詩教學主要從積累、拓展、對比方面著手,比如教學中對傳統節日詩
詞的拓展和課外挑戰,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取動力不斷積累。生命發展的高度取決于手腳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腳架,重在讓學生積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識和能力相生相長。
3、課堂中落實“熟讀成誦”。
詩歌的特點是富于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讀得清晰、準確、有節奏,讀出思想感情。熟讀成誦,這是基本的學習過時必須達到的要求。 4、古詩詞教學要朦朦朧朧更美。
在學生“明詩意”這一教學環節中,我不愿意讓學生用現代白話來翻譯詩詞的意思。直譯的句子生硬、枯燥、乏味。所以只讓學生描述大體的意思就好。怎么說都可以,倒也并不需要像釋字環節般的字字落實。有時,古詩詞字義的淺出,還可讓學生領會到意境的深入。
當然一堂課下來,我也發現自己對學情的把握還是有局限,預設學生初讀古詩會有錯音,但情況很好。其次,在理解詩中描繪的場景一處處理急躁,后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雁過無痕,對詩人“茫然之中透過希望與振奮”體悟較少,朗讀的情味略淡。最后,課堂上用書寫卡的目的是默寫古詩,達成課堂目標,但書寫時間緊湊、評價展示不盡人意,以后仍需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