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詩三首,清明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9.古詩三首《清明》建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清明》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清明》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幾乎成為清明節的代言詩,詩文主要講的是: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飄灑灑下個不停。路上掃墓、祭祖的行人傷心斷魂,凄涼迷亂。向牧童詢問哪里有酒家買酒澆愁,牧童遠遠地指著杏花村。第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交代了時節、環境、氣氛。“紛紛”一詞既指出春雨的特色,又襯托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出了清明時節人們心情不樂、情緒紛亂的狀態。“斷魂”的意思是憂郁惆悵,神情凄迷,煩悶不樂。上墳掃墓,是清明主要的風俗,加上上句中的“雨紛紛”,人們自然“欲斷魂”。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詩人筆鋒轉向,提出了擺脫“哀、悲、愁”這種心境的辦法:找一個酒家喝喝酒、解解愁、歇歇腳、避避雨。“借問”的意思是“請問”。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是整篇的精彩所在。牧童是否答了行人的問不得而知,但以“行動”為答復,意猶未盡,給學生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清明》。
2、能了解詩的意思,描述《清明》這首詩寫的節日情景。
一、談對清明的了解。
(一)1.板書課題:清明。誰了解清明?
2.補充介紹:(清明兼具節氣和節日雙重身份。)
清明時節雨水增多,萬物“吐故納新”。《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節氣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
(二)讀課題,讀出“萬物更新,氣清景明”之感。
(三)清明人們掃墓、上墳,心中惆悵、傷感。節日的清明,是民間寄放情感的傳統節日。再讀課題,讀出“感傷、悲愁”之感。
二、讀通、讀順,感受《清明》韻律 (一)讀正確,讀通順。
1.學生自讀,要求:放聲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把詩文讀通順。 2..指名讀。(重點關注“魂”“酒”“牧”和“紛”“村”的讀音是否正確,斷句是否自然。)
(二)讀好節奏
1.交流、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節奏感)
(1)師指名讀。(著重指導讀出抑揚頓挫之感)(2)師示范讀。 (3)生自由讀。(4)生齊讀。(5)師生合作讀。
(師讀每行的全句,生讀每行的后三個字。)(師生變化讀)
三、讀懂、讀透,感受《清明》內容 深度了解清明傳統。
(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板塊。
1、師生談話。
過渡:“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在這惠風和暢,氣清景明的日子里,人們去上墳,掃墓?你們知道他們在掃墓的過程中都會做些什么呢?
預設:獻花 拔草 添土 等等
2、來到親人的墓前祭掃,是對逝者的懷念,勾起的是對過去美好的回憶,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難過 傷心 悲傷 憂傷 不快樂 悲痛 沉痛 ) 3、過渡:
在古代,清明這個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上墳掃墓,或游玩觀賞,人們的心頭已有不少心事。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天氣也容易發生變化,就像今年的清明節,咱們庫爾勒的天氣,前一天還陽光明媚,后一天就下起了雨。詩中是怎樣形容清明時節的天氣的?(生回答:清明時節雨紛紛 板書:雨紛紛 感情朗讀這一句)
師:這雨,不是大雨,而是細雨,紛紛細雨。行路之人,春衫盡濕,如果掃墓、上墳途中,遇上綿綿的細雨,你的內心會——
(更憂愁, 傷心 ,難過,想念親人的感情會更深,倍思親……) 師:無限的憂愁與哀緒,詩人杜牧是怎么描繪的?(路上行人欲斷魂:板書 欲斷魂)
4、過渡:這春雨朦朦朧朧紛紛綿綿地飄來,映照的是人的心情。增添了人們的愁緒、哀緒和凄涼。仿佛清明節就是一個哀怨的海洋。
5、指導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低沉、緩慢些) 6、一春的愁云,一路的風雨,猜一猜:路上的行人都會有哪些人? 學生根據行人的不同類型,分別讀出“欲斷魂”的感受。 掃墓的人——
回家祭祖的人—— 漂泊在外的人—— 詩人—— ……
7、雨是清明特有的景觀。杜牧遇到這樣的天氣,為什么也會“欲斷魂”呢?我們通過一段材料來了解一下。
補充背景資料:
杜牧的處境:杜牧是晚唐詩人,出身名門望族,文武雙全。對《孫子兵法》很有研究。當他正是壯年,想要大展拳腳的時候,一身文武藝卻報國無門,他遭到了當朝宰相的排擠,被迫離開京城,杜牧外放為黃州刺史。杜牧在池州做刺史的這年清明,他看到人們紛紛為祖先掃墓,別人家人團聚游玩觀賞,自己卻遠離家鄉,不能親自為親人掃墓,孤身在外的杜牧在雨中觸景傷情,寫下了《清明》這首詩。此時的杜牧在雨中心情如何?
(傷感、想念親人,家鄉,孤獨,悲涼……)
8、“春光正好清明時,柳絮青冢寄哀思”,清明里,最重要的就是對家的情懷。齊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讀出心中的悲涼、凄冷、孤獨等。
(二)“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板塊。
1、此時杜牧心中充滿無限憂愁與孤獨,他用什么方式來寄托自己的憂愁呢?他怎么做的呢?(生: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2、讀出疑惑。輕聲讀第三、四兩句,會讀書的人,能讀出疑惑、讀出問題,你能讀出有價值的問題嗎?
(重點問題預設:① 行人為什么要找杏花村酒家?)(小組合作) 3、討論問題①。 (喝酒解悶(杏花村酒的故事)、住宿、歇歇腳、驅驅寒 祭奠 等 ) 4、此時的杜牧如此憂愁,難道這憂愁只能借酒來消除嗎?看看我們還能找到其它的方式嗎?
補充資料: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宋 理學家程顥《郊行即事》
清明是個好天氣,不能辜負,踏青游樂是必須的,但是不能樂而忘返。
在魯迅的弟弟周作人眼里,清明節就顯得輕松溫暖了許多,他說: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掃墓其實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平時,人們忙于各自的事業,無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掃墓的時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門,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優游”了吧。
在舊時代里,上墳時絕頂高興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婦女兒童歡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墳,無形中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周作人《山頭的花木》
清明前后掃墓時,差不多全家出發,舊時女人外出時頗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當然十分踴躍。掃墓時候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稱草紫,通稱紫云英
周作人 《上墳船里》)
四為踏青,就是桃花盛開,民眾踏青郊游。
五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種寓軍事于娛樂的節日活動。遼南京、金中都,從朝廷到庶民,仕女云集,風氣極盛,表現了習俗的民族性。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城民眾,還蕩秋千,嬉戲為樂。
閻崇年《清明時節話感恩》
5、讀了這些補充的資料,你覺得杜牧還可以借助什么方式來排解苦悶與憂愁呢?(在古代,清明節的時候人們也是非常崇尚運動的,會去踏青 出去游玩、蕩秋千等等)
6、在詩人眼中,清明除了“雨紛紛”,還有“杏花村”。形單影只卻遇上了江南的清明,于是有了“雨紛紛”“欲斷魂”。“杏花村”,暖暖的顏色,為惱人愁雨增添了一抹亮色。除了一腔愁緒,還有歡樂滿懷。
7、指導朗讀“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8、感情朗讀全詩。 四、拋疑、拓展,感受“清明”情愫
(一)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幾乎成了清明節的代言詩,這是什么原因?(先理解“代言”這個詞)
(二)師:清明時,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華人在黃帝陵祭祀。(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思考:每年清明節無數海外華人從世界各地趕到黃帝陵祭祖,這是為什么?(他們都是炎黃子孫,祭拜黃帝陵就是祭拜我們的祖先,懂得自己的根在那里,知道我們的歷史,崇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1.背誦課文。指名背,齊背。
總結:古詩詞里的清明習俗意象萬千,無論是祭祀、掃墓的肅穆、哀思綿綿, 還是踏青游玩的悠閑傾意,這個傳承兩千多年的節日,連接著生和死,感受著樂和哀。或許我們的先祖把清明節定在了生機勃勃、繁花似錦的春日里,正是想告誡我們。逝去無須太過傷痛,要學會熱愛生命,珍惜當下。清明掃墓之際、也是親人團聚之時、中華民族的文化積累和精神傳承,也將由此而代代延續,生生不息。
五、仿寫古詩
我國流傳至今的有八大傳統節日,春節 元宵 二月二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陽。那其它節日時,天氣怎樣?人們的心情怎樣?人們又會做些什么事情呢?我們也來寫寫詩吧!
_________
______時節____________,(天氣)
路上行人_______________。(心情) 借問_______何處有? 牧童遙指___________。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