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十六年前的回憶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下冊第11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新疆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下冊第11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新疆
附件2
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11課《十六年前的回憶》
【設計理念】
本課選自統編教材六下第四單元第11課。本單元課文均為革命歷史文化題材。單元學習目標為“閱讀時,關注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本課設計著力于“借助文本,體會人物品質”這一能力的提升。本課所敘事件距離今天年代久遠,其中涉及到的歷史對學生的理解課文造成一定困難。因此,教學時應特別關注學情,鼓勵事先預習,查找資料。在課堂中,我會根據文本內容適當補充一些課外資料,深入文本的細節,幫助學生了解一段特殊歷史,認識李大釗其人的革命情懷和父親形象,受到他精神與思想的洗禮。同時,基于文體是回憶錄的獨特性,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文體特點,為真實參與回憶錄文體閱讀做準備。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會寫“稚、避”等15個生字,正確讀寫“埋頭、幼稚”等20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作者回憶的內容,說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關注人物的言行、神態和外貌的描寫,感受李大釗同志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
4.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先輩的革命事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5.了解課文首尾呼應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關注人物的言行、神態和外貌的描寫,感受李大釗同志作為革命者和父親的形象。
【教學難點】
借助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準備】
1.查閱了解李大釗的事跡和當時的背景年代資料。
2.多媒體課件、視頻、音頻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能正確理解“含糊、魔鬼、殘暴、嚴峻、亂蓬蓬”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作者回憶的內容,梳理出回憶的線索和細節。
3.關注人物的言行、神態和外貌的描寫,感受李大釗同志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
4.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先輩的革命事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過程】
板塊一 借助資料,初識李大釗
一、讀課題,了解“回憶”的人
1.齊讀課題,提問:課文回憶的是誰?(作者的父親李大釗先生)2.繼續追問:借助資料,用一兩句話說說你了解的李大釗先生。
3.學生介紹李大釗,點評時注重學生對資料的理解和查閱資料的范圍。
二、補充資料,建立對李大釗的初步印象
1.課件出示李大釗的兩段資料(革命領袖形象和學者形象),造成反差,引導學生質疑:李大釗既然擁有那么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為什么還要從事危險的革命工作?
2.小結李大釗的形象:看來李大釗先生是一位真正為國為民的革命者,請同學們懷著恭敬之意寫下他的名字。(板書:李大釗)
板塊二 從“十六年前”出發,理清“我的回憶”
一、聚焦“十六年前”,找出“我”回憶的時間線索
1.課文一共33段,1800余字,但“我”的回憶有清晰的順序。課件出示“十六年前”的時間軸,瀏覽課文找出“我”重點回憶的幾個特殊時間。
2.學生匯報“回憶”的時間,依次填于時間軸:那年春天、4月6日、十幾天過去了、4月28日。
二、聚焦“我”的親歷、親聞,理清“回憶”的內容
1.課文1800余字,記錄了很多件事,但作為一篇回憶,它們都有一個特點,都是“我”親歷、親聞的事,所以這篇回憶真實可信,可以當作重要歷史資料。請根據時間軸上的四個時間段,在課文中找出每個時間段里“我”都親歷、親聞了什么事?
2.學生交流“我”親歷、親聞的事件,課件總結“父親堅持工作”、“父親被捕”、“法庭提審”、“父親被害”四個主體事件。
三、聚焦“回憶”內容,找到清晰回憶的細節
1.課文回憶了十六年前的事,如此長久的時間跨度,很多細節卻依然回憶得很清楚,請找出這樣的細節。
2.學生匯報交流清晰的細節,總結歸納:這些細節都聯系到了父親的言行、外貌和神態,因此讓“我”記得如此清楚,仿佛發生在昨天。
板塊三 品析父親的言行、外貌、神態,感受父親的形象
一、聯系父親和家人的對話,體會父親對家人和革命的態度
1.課件出示父親燒毀書籍文件時和“我”的對話,通過“!”指導朗讀出不耐煩的語氣。
①父親平日里對“我”是怎樣的?為什么這個時候一改往日的慈祥,而是含糊地回答“我”的問題?
②學生聯系上下文,推測父親含糊回答的原因。小結:原來父親這樣做其實是為了保護“我”。(板書:保護)
2.課件出示父親對母親說的話,通過兩個“?”指導學生讀出堅決的語氣。
①聯系課外查到的資料,推測一下平時情況下如果母親勸父親,父親會怎么做?
②學生聯系查閱李大釗先生非常尊敬夫人的資料,推測平時母親勸說的話父親肯定會聽。繼續質疑:但這一次不但沒有聽,還非常堅決地對母親說了這番話,是什么原因?
③小結:看來在父親心中,黨的革命事業高于一切,父親必須為了革命事業選擇堅守在北京,哪怕付出生命。(板書:革命)
3.課件出示父親在被捕前對我說的話,通過兩句話中間的“。”體會父親的沉穩、不慌不忙的語氣。
①依“槍”而思考,通過父親的“槍”對比敵人的“槍”的句子,體會父親和“我”當時面臨的危險,質疑:這么危險的情況,父親為何還會不慌不忙?
②學生聯系課文體會父親既要安慰“我”讓我不要害怕,又準備決心犧牲自己的心理。感受到父親在危難時刻依然想著保護家人的父親形象。(補全板書:保護家人)同時感受父親為革命事業做好了犧牲自己的準備,因此顯得非常鎮定。(補全板書:為革命犧牲)
二、聯系父親的外貌,體會父親的偉大和革命戰士的形象
1.課件出示描寫父親外貌的句子,聯系課文插圖和李大釗先生平日的畫像資料,可以看出父親的外貌和往日相比有什么反常之處?推測:父親在獄中受到酷刑。
2.補充李大釗在獄中遭受酷刑的資料。質疑:遭到了如此巨大的痛苦,換作常人根本無法忍受,而父親為什么還要在我們面前表現出平靜而慈祥臉?
3.學生交流感受。父親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好繼續鎮定地在法庭上與敵人斗爭。升華評價:這是一位多么堅強的革命戰士!(板書:戰士)
三、聯系父親的神態,體會父親心中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1.父親直到在法庭上與敵人周旋時依然保持著那份平靜,齊讀: 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引導朗讀:原來父親平靜的背后,支撐他的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生讀)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2.與學生交流課外資料:1927年被稱為中國革命史上流血犧牲最慘烈的一年,請學生舉例。繼續質疑:在革命形勢如此危機的時候,父親為什么還對革命抱有信心?學生交流想法。
3.補充李大釗先生犧牲前說的話,師生共讀,引導學生讀好三個“!”的語氣,感受話語的力量,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革命事業的信心來源。
4.補充幾段革命成功時刻的文字、音頻資料,證明父親的信心是正確的,激發學生對于李大釗先生的敬佩之情。
四、重現法庭對話,體會父親為保護家人和為革命犧牲的決心
1.帶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帶著這份安定和沉著,父親最后的心愿就是讓家人不要受到牽連,引導學生關注父親與“我”在法庭上是如何默契地配合。請學生分角色朗讀法官、父親和“我”的對話,讀出各自的語氣,其他同學注意聽三人對話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2.三位學生讀后分別提問,引導學生理解當時情境下父親和我一起保護哥哥、保護家人的做法。
3.小結:回顧初識資料上的李大釗的印象,再看“我”的回憶,李大釗先生不光是一位偉大的革命者,更是一位偉大的父親。(板書:父親)
板塊四 走出“回憶”,體會“我”對父親的感情
1.今天這節課,我們跟隨作者的回憶,了解了父親從被捕到遇難的過程,在作者心中,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所以她在文中的第一段就發出了這樣的心聲——(學生有感情齊讀)
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
2.讓我們也跟隨作者一起,永遠記住這個時間,也同時記住十六年前那段歲月,記住李大釗先生的光輝形象。(板書:1927年4月28日)
3.總結本課,引出下節課所學重點: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作者李星華女士的回憶,了解了父親李大釗是個怎樣的人。下節課,我們繼續研讀課文,去感受細節清晰、情節完整、內容真實的表達方法。
【板書設計】
十六年前的回憶
李大釗
1927年4月28日
保護家人 為革命犧牲
父親 戰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掌握“稚、避”等15個生字的寫法,正確讀寫“抽屜、書籍”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作者回憶的內容,感受到細節清晰、情節完整、內容真實的表達方法。
3.了解課文首尾呼應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板塊一 復習回顧字詞,了解作者創作回憶錄的原因
一、復習詞語,感受李大釗的革命精神
1.課件出示三組詞語,依次接力讀詞語。
2.這些詞語中,哪些詞用來形容敵人,哪些詞用來形容李大釗?
二、回顧作者,了解創作回憶的原因
1.了解作者李星華,出示作者單篇回憶錄和整本書回憶錄作品,猜測:李大釗先生有5個子女,為什么都是由她來寫下回憶錄?
2.體會回憶錄的文體特殊性: 1927年,16歲的李星華與父親一起被捕。唯有她,親聞、親見、親歷了事件全程。
3.小結回憶錄創作條件:親聞、親見、親歷。
板塊二 根據回憶錄的標準,品析回憶作品
一、回顧課文細節,體會回憶作品的清晰
1.出示欣賞回憶錄的標準:清晰、完整、真實。
2.回顧上節課所學,感受到作品的清晰,都是聯系到回憶人物的言行、外貌和神態,小結:清晰的回憶,來源于對細節的清楚刻畫。(板書:細節)
二、回顧課文情節,體會回憶作品的完整
1.課文回憶了很多件細碎的小事,聯系上下文找一找:①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②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兩件事是否能找到對應?
2.學生匯報在下文找到的對應事件。繼續引導讀文尋找:課文中其它事的背后,是否還有對應?學生自由讀文匯報。
3.課件出示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師生配合朗讀,體會“4月28日”這個日子我是怎樣記住的,感受這個日子在我心中非常重要。
4.課件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感受文章開頭結尾反復出現“4月28日”的作用,小結表達方法:首尾呼應。體會本課回憶的情節完整。(板書:情節)
三、補充歷史材料,感受李大釗的氣節,體會回憶作品的真實
1.回顧課文時間線索,四個時間節點,有兩次清楚地記住了準確時間,是什么幫助“我”記住了這兩個日子?
2.學生再讀課文發現都與“我”當時讀報紙有關,總結特殊的時間節點可以運用一些特殊方法記憶。拓展延伸: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時間用特殊方法記下來的?
3.如果其它兩個時間,作者也寫下準確的日子,你讀起來會有什么感覺?小結:回憶需要有重要的證據,不準確的時間也能體現回憶的真實。
4.補充李大釗被害的其它資料,感受李大釗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板書:氣節),質疑:如此有氣節的史實,李星華為什么不寫?
5.再次回顧回憶錄的創作條件,不是作者親聞、親見、親歷的事,寫進去會影響回憶的真實性。
板塊三 運用欣賞回憶錄的標準,拓展閱讀,進一步感受李大釗的精神品質
1.課外閱讀《索薪斗爭》,選自作者的整本書回憶錄《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運用本課學到的方法,批注閱讀這篇回憶,看是否達到細節清晰、情節完整、內容真實,可以表現父親的氣節。
2.學生默讀后自由交流匯報,感受作者通過回憶錄表現出李大釗的氣節精神。
3.播放視頻《覺醒年代》里李大釗的影視形象。
4.總結本課:名人會寫自己的回憶錄,重大的歷史事件也會有相應的回憶錄,這些都會構成歷史的一部分,你在書上讀過的幾句話,也許就是別人的一生。讓我們通過本課,學會——尊重歷史。
【板書設計】
十六年前的回憶
李星華
細節 情節 氣節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