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北魏政治,北方民族大交融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寧夏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寧夏 - 中衛
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程標準
了解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教材內容分析
魏晉以來,隨著許多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北方漢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交融的內容愈加深入,從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已經漸成趨勢。北方的民族大交融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課主要介紹了淝水之戰的具體情況,該戰爭之后北方的形勢發展,北魏的統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的民族大交融情況。教材內容分為三個子目分別是: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三個子目之間的關系應該為:
淝水之戰進一步確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對峙局面。淝水之戰以后,南北繼續分別發展。后來鮮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統一了北方,實現局部的統一。
北魏孝文帝統治時進行了改革,其改革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發展潮流,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經濟的發展,為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學情分析
我校七年級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在本課學習之前也僅僅是經歷過短期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但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有主動學習的意愿。所以,本課教學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借助希沃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和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故事、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史料閱讀分析、小組討論探究及角色扮演等引導學生逐層深入思考歷史問題,使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學習和探究并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1、掌握淝水之戰的基本史實,了解東晉取勝的原因和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實,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交融的改革措施。
2、通過學生閱讀理解教材,概括歸納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凡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的民族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淝水之戰的史實,識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認識到民族交融對于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
擬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如何應用歷史情境教學法培養初中學生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學科核心素養。
教學方法
教法:講述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歸納法、問題導學法 學法;識圖分析的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整理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史料、視頻和圖片制作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淝水之戰的資料、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我國民族交融的表現 教學環境:希沃5教學軟件、PPT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板書設計 一、淝水之戰
1、淝水之戰:時間、經過、結果
2、淝水之戰的特點和影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鮮卑習俗治理國家困難重重 2、措施:遷都洛陽 推行漢化
3、意義:增強了北魏實力,促進了民族交融 三、北方地區的民族融合 1、背景 2、表現 3、意義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 提出問題:五十六個民族中有沒有匈奴族、氐族和鮮卑族?
欣賞歌曲,并注意歌曲中展示的五十六個民族中有沒有匈奴族、氐族和鮮卑族。并思考回答:這些民族為什么會消失?
運用展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歌曲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與本課教學內容銜接。 講授新課 一、淝水之戰 1、背景
1、出示《東晉前秦形勢圖》 出示材料,指導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丞相王猛說:“晉朝雖然僻處江南,卻是華夏正統,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
認真閱讀《東晉前秦形勢圖》,和教師出示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思考回答問題,形成結論。
通過補充史料,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回答問題,了解淝水之戰的歷
2、時間、經過、結果和特點
3、影響 希望陛下千萬不可圖謀伐晉。鮮卑、羌等歸降貴族終懷二心,遲早要成為禍害,應該逐漸鏟除他們。”
材料二 “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東晉還在抗拒王命。我要親自統率大軍出征,一舉蕩平江南地區┈┈”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權里擔任丞相?該政權是哪一個民族建立的?
(2)材料二應該是誰說的話?“四方基本平安”具體指的是什么? 此時我國南方處在哪一政權的統治之下? (3)通過材料二判斷這位統治者聽從丞相王猛的勸告了嗎?為討伐東晉所發動的戰役是什么?結果如何?
2、出示淝水之戰的的相關歷史信息,指導學生完善表格信息。
3、出示材料,指導學生閱讀,回答問題,得出結論。 材料一:(前秦)苻堅說:“┈以我百萬大軍,把馬鞭扔在長江中,就可以阻斷長江水流,征服東晉如同疾風掃秋葉一樣。” 材料二:(前秦)軍隊雖然有80多萬,但向南進軍時前后千里,戰線過長,力量分散,到達前線的只有30萬。 材料三:(前秦)苻堅不顧上下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 問題:結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前秦失敗的原
學生回答參考答案: (1)前秦 氐族 (2)前秦皇帝苻堅; 前秦統一北方黃河流域;東晉 (3)沒有,淝水之戰;前秦戰敗。
結合課本P86內容,完成淝水之戰的所有信息。
閱讀史料,思考回答問題。
參考答案:①狂妄自大,驕傲輕敵 ②戰線過長,兵力分散③民族矛盾尖銳,失去民心
結合課本P88內容前史背景,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和歷史理解的學習素養。
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獲取有效信息的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閱讀史料,理解史料,提高閱讀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因?
提出問題:
② 淝水之戰的影響有哪些? ②我們還學過哪些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面所學內容回答問題 參考答案: 影響:淝水之戰后,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東晉在南方的統治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前后知識對比聯系,形成時空觀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改革措施 ①遷都洛陽
②推行漢化政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87插圖《內蒙古呼倫貝爾鮮卑族發祥地----嘎仙洞遺址》提出問題:
①鮮卑族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②北魏統一北方的時間? 2、提出問題:閱讀課本P87正文第三段內容和課本P89相關史事內容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原因)
3、出示材料,提出問題: (1) 材料一:此間(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
材料二:洛陽為數朝之都,素來是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問題:根據兩則材料說一說在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方面,洛陽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優勢?
4、播放孝文帝改革視頻,指
閱讀教材插入和內容,回答問題。
①北方落后的游牧民族
②公元439年
自主閱讀課本內容,相互交流,回答問題,歸納總結結論。
閱讀材料,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問題,歸納結論:
(1)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
(2)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后,糧食供應困難。
(3)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遙遠,經略南方有困難。
(4)洛陽是歷代帝王建功立業的場所,漢文化積淀深。
歸納總結孝文帝改革
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學生讀書,自己獲取信息,依據自己的理解,相互交流意見,總結歸納結論,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
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培養學生閱
策 3、改革的意義
導學生結合課本P88內容,歸納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措施 5、幫助學生一起歸納,采用縮減記憶。 (1)閱讀材料: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資治通鑒》 以下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 (2)展示《服飾變化圖》和《孝文帝出行圖》,展示《姓氏變化圖》,展示資料:孝文帝自己迎娶漢族高門士族的女兒入宮,同時令自己的六個兄弟都娶漢族高門士族的女兒為正妃。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師: 我國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如李白,元慎……都是鮮卑人,連隋王朝的楊堅、大唐王朝李世民都流淌著鮮卑人的血。 6、展示材料: 北魏遷都以后,洛陽再度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四面來的商人匯集在這里,交流著來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們中很多人說著夾雜鮮卑語的漢語,穿著和漢族一樣的服飾,他們一改往日不尊老,不養老的陋習,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顧。從他們身上,已經看不出鮮卑族和漢族的區別了。 問題:概括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課堂拓展: 7、以史為鑒:孝文帝改革對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以及多民族之間的關系有何啟示? 的措施,并結合史料解釋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
(3)說漢話 、穿漢服、改漢姓、聯漢姻 閱讀材料,結合課本回答: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民族交融。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歸納總結: 1、對改革開放:改革
是強國之路,富民之
讀課本內容結合史料歸納歷史結論的學習方法和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方法。
本,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2、對民族關系:樹立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意識
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背景
2、表現
3、意義
1、講述: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流融匯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88內容
3、展示一組圖片,指導學生閱讀、辨識,從經濟、習俗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民族心理方面得出結論。
4、出示材料,師生一起分析民族交融對歷史產生的作
閱讀課本,找出胡漢交融的背景: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
閱讀圖片,得出結論: 表現:經濟、習俗方面:①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農民學習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②漢族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 政治方面: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文化方面: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②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
民族心理方面:“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閱讀史料,分析思考問題,得出結論:豐富了
對歷史名詞
進行解釋,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現象。
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和理解歷史現象的能力。
從圖片史料中獲取信息得出文本結論和提高對比分析的能力。
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
用?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 問題:結合材料談談民族交融對我國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
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習方法和能力。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孝文帝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雖然,今天的56個民族中雖已經看不到鮮卑的滴滴點點,但鮮卑卻用自己的自信和堅韌促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現在,我們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要順應潮流,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其他民族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實現中國夢,還必須樹立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意識,各民族間要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 材料分析題
完成課堂練習
鞏固反饋本課所學內容 布置作業 完成歷史填充圖冊作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