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二冊七年級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上海市 - 長寧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內容主旨】
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在民族存亡之際,國共兩黨再次攜手合作,成為領導全民族抗戰的核心力量,共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回顧中華民族這場浩劫,我們須銘記歷史,薪火相傳!
【教學目標】
1、認識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認識國共兩黨合作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標志。了解中國守軍抗日的基本史實。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
2、通過對史料中邏輯疑點的質疑與求證,逐漸認識到通過多方材料的解讀與印證,方能盡可能地貼近歷史的原貌。通過教師示范,學會基于史料,嘗試主動敘史。
3、以七七事變和淞滬會戰愛國官兵不屈不撓地守土抗戰為例,學習中國軍人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例,感受兩黨的民族大義及中華民族團結御侮的優秀品質。
【重難點】
重點: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 難點:淞滬會戰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七七事變”親歷者采訪視頻
《“七七事變”親歷者:活到100歲我就講到100歲》,中國網新聞中心,《幀像》出品,2017,07
設計意圖:耄耋老人,鄭福來,盧溝橋事變的親歷者,60多年堅持義務為游客講解盧溝橋事變。通過老人鄭福來的講述,激發學生“銘記歷史薪火相傳”的歷史使命,并引導學生走進82年前的那個夜晚,探究盧溝橋事變始末。
2
環節一:七七事變——國家存亡在此橋 1、尋找歷史的真相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在日本,卻廣泛存在七七事變偶發說。教師設置探究活動:尋找歷史的真相——七七事變是偶發抑或蓄謀?教師引導學生從七七事變前夕日軍侵華政策與形勢、事變后日軍侵華勢態的發展等多個角度與線索分析互證,從而尋找歷史的真相——七七事變是蓄謀已久的。解讀《1937年日本侵華形勢圖》,得出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端的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該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質疑和解疑的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解讀地圖,論從史出的能力。 2、二十九軍英勇抵抗
面對日軍的挑釁和侵略,我二十九軍奮勇抵抗。通過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的誓詞、司令部命令、記者對吉星文團長的采訪、高級將領佟麟閣和趙登禹的殉國,了解二十九軍英勇抵抗、不畏強暴的愛國壯舉。
設計意圖:通過圖文史料,向學生再現二十九軍奮勇殺敵的愛國壯舉。 3、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通過歌曲《盧溝橋歌》、宋美齡女士成立中國婦女慰勞自衛將士總會、廣東女師捐獻物資慰問二十九軍、上海文藝工作者創作演出《保衛盧溝橋》等史料,認識七七事變激起中華民族空前團結,突出抗日的廣泛性,并得出結論——七七事變是全民族抗戰開始。
設計意圖:通過圖文史料,了解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中國社會各階層以不同方式投身于抗戰洪流的史實。
環節二:第二次國共合作——統一戰線赴國難 1、抗戰宣言
教師出示共產黨、國民黨抗戰宣言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分析解讀史料,了解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決心和誠意,也了解蔣介石號召守土抗戰的重要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對兩黨抗戰宣言相關史料的解讀,為中共改編軍隊和國共兩
3
黨合作的正式建立作鋪墊,同時對兩黨在民族存亡危急關頭,伸張民族大義的偉大壯舉有更深刻的認識。 2、紅軍改編
教師講述7月底北平、天津淪陷,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戰火進一步蔓延的史實。出示抗戰初期八路軍總指揮朱德照片,通過其青天白日帽徽,講解1937年8月中共改編工農紅軍史實。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并解讀圖片史料的能力。通過日軍侵華戰火蔓延的講述,引導學生認識到民族危機加深,加速了兩黨謀求合作抗日步伐的事實。 3、統一戰線
教師出示圖文史料,介紹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及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悟重大歷史事件的意義。
環節三:淞滬會戰——堅守危地示決心 1、一寸山河一寸血
教師介紹淞滬會戰概況,突出我軍以巨大傷亡與日軍鏖戰三個月的史實。 設計意圖:了解淞滬會戰基本史實,弘揚我軍用生命捍衛國土的決心與勇氣。 2、薪火相傳講四行
本班有一些同學探訪了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由學生講解四行倉庫保衛戰。 設計意圖:學生基于實地探訪和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嘗試主動敘史,用實際行動宣傳愛國主義,薪火相傳! 3、淞滬會戰的意義?
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史料,探究淞滬會戰的意義。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深刻理解淞滬會戰的偉大戰略意義。
環節四:南京大屠殺——喋血國都永銘記 1、南京暴行
上海淪陷,南京告急。教師介紹日軍在南京的暴行。 2、尋找歷史的真相
4
教師出示日本右翼分子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引導學生思考尋找這一歷史真相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搜集史料辨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五:毛澤東《論持久戰》
教師介紹抗戰初期“亡國論”和“速勝論”籠罩中國的背景下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出臺,對中國抗戰的指導意義。
設計意圖:認識毛澤東《論持久戰》對中國抗戰的指導性意義。也讓學生深刻理解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抗戰勝利最有力的保障。抗戰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小結:銘記歷史薪火相傳
【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