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科技文化成就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江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1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2016新版)
一、設計思路
中國精神的最美亮相
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我們成長和生活的思想靈魂和精神支柱。試以愛國奉獻為例,自古至今,中國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關鍵時刻,往往置個人的利害禍福,甚至生死存亡于不顧,一切服從祖國的需要,“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唐·崔顥《題王威古》),“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愛國奉獻的精神,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液里,鑄就了我們民族的輝煌。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民族中愛國奉獻的人與事,像古代的屈原投江、蘇武牧羊、岳飛抗敵、文天祥寧死不屈,像近代的林則徐虎門銷煙、鄧世昌海上抗日,現代的黃繼光舍身堵槍眼、錢學森回國搞“兩彈一星”、王進喜拼命建油田,如此等等,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詳,祖國和民族的命運,始終讓我們魂牽夢縈。愛國奉獻精神的流傳,像一支支號角,時時刻刻激勵著中國人民前進。 民族發展首先關乎公民的素質。我們要思考讓學生“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要塑造的人,不是失卻精神沉淪物欲的“單面人”,不是只會追影星歌星,不是純粹活在“自私的基因”中的動物人,而是有物質有精神,有“小我”也有“大我”,有夢想和追求的現代公民。
本課的靈感來源于——呼喚中國精神,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家實力和社會文明獲得了極大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辨善惡、不知榮辱的人和現象。在麥金泰爾批評當今西方社會物欲橫流呼喚回歸人類美德時,一個個中國科學家、農學家、兩彈元勛給這個時代帶出了片片亮色,同時帶來的,還有中國品質和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人格影像!你能感到歷史時代的人物又“穿越”回到了我們身邊,讓我們感動,引我們向善而行。
我們要實現中國民族之夢和中國人之夢,不僅需要經濟科技等實力,而且需要強大的精神品格力量。那就是中國精神!于是本課設計,主旨在于從細節了解這些科學家的事、科學家的人,從而發自內心的感受他們的精神,學習和感染自己,指引自己前行! 二、設計目標
通過多方面材料,鍛煉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鍛煉學生自己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學生分組介紹,提高學生總結和表達的能力
以追星之旅的方式,首尾呼應,從追明星——到認識科學家——到追科學之星,達成思想上的轉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弘揚中國真正的中國精神! 三、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兩彈一星”及載人飛船的名稱和發射時間,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
2
意義,了解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狀況。根據數字資料分析“秈型雜交水稻”的推廣價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技能。
(2)了解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的突出事跡,引導學生找出這些科學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圖書館、互聯網搜集和整理有關“兩彈一星”航空航天、農業、醫學、文學的資料,學習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
(2)分析“兩彈一星”、載人飛船等研制成功的意義,提高學生對現實的洞察力和對未來的預見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歷程中,體會“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句話的含義,啟發學生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光榮傳統,進一步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同時弘揚中國精神,在學生心中樹立正確的人生榜樣。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有了一定的歷史分析、收集資料、概括資料的能力,對于歷史人物的介紹有一定的基礎;本班學生們擅于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針對如今青少年追星現象,學生不具備分辨能力的特點,這節課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具備正確人生觀、偶像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秈型雜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廣的意義、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難點: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課型】新授課
【教法】討論法,講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課
播放鄧紫棋的《夜空中最亮的星》音樂片段,開啟今天的追星之旅,
3
(意圖通過明星和科學家的對比,同學反應的反差,同學們對科學家的陌生感,為本課學習埋下伏筆)
播放眾多明星的幻燈片,問:“同學們你們每個人都追星吧?你們認識這些明星嗎?” (學生們七嘴八舌能說出很多)
再播放科學家幻燈片,追問:“這些人你又認識誰呢?”同學們說不出來,僅有個別同學指出其中的幾個人。老師進一步引導:“看來大家并不熟悉這些明星,這些人是曾經或是今天仍然活躍在中國軍工、航空航天、醫藥、農業方面的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他們都是在這些領域最厲害的明星。那我就帶大家一起走進他們,開啟今天的追星之旅,找出你心中最亮的那顆星。
板書:第18課:科學技術的成就。 二、新課講授
師:在新課講述前,同學們都已經預習了課文,教師給出今天課堂上要解決的四個問題。
探究一:新中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文化成就? 探究二:有哪些科技文化的明星?
探究三:取得這些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四:他們身上具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看書,學生很快指出一共有四方面成就,老師板書分別“兩彈一星”、“空航航天”“農業、醫學”、“文學”領域。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四個領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目標導學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成就一:出示圖片,展示成就——兩彈一星 (一)、兩彈一星的概念研制時間 師:請問什么叫做兩彈一星? 生:原子彈,氫彈 人造衛星。
4
老師進行進一步的糾錯引導:兩彈一星指的是核彈和導彈以及人造衛星。原子彈和氫彈都屬于核彈頭,要想進行飛行,成為真正的軍事武器必須要有飛行器導彈來攜帶,所以兩彈一星分別指的是核彈、導彈、人造衛星。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時期的成就,(幻燈片分別出示)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制成功。
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成功,我國有了用于實戰的導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二)、研制原因
師:在兩彈一星方面中國在六七十年代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接下來出示1964、1966、1970讓同學們回顧一下曾經的這段歷史背景,并提出問題:中國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兩彈一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這個工作實際上在五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而五十年代,中國當時面臨著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從中國剛剛建國,國家的經濟實力財力非常的不足,那么與此同時,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大躍進中國的經濟遇到了空前的危機。老師繼續追問:在這么艱難的情況之下,中國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研制人造衛星呢?中國當時在經濟實力各方面都非常落后的情況下,我們是一個什么樣的動力,一定要去搞這個和研究呢?
出示曼哈頓計劃,
師: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動員了十萬多人,歷時三年耗資三百二十億美元,于是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研制原子彈的國家,那么這個原子彈的研制,看來是要花費非常多的資金,而作為一個窮國,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他為什么一定要在這么緊張艱難的環境之下去研制這么耗費資金的核武器呢?這一定是有其中背后的原因。
師:老師來揭秘——從美國的一些解密文件來看:1953年,美國曾想用核武器攻擊中國的抗美援朝的部隊,到了1955年的美國已經正式通過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因此美國對中國的核威脅已經造成了事實上的影響。另一方面從蘇聯來看,在五十年代毛澤東曾經也想搞核武器,但是蘇聯已經有了核武器,蘇聯有核武器就可以了,但是五十年代中蘇關系的惡化,后來蘇聯在中國的邊境珍寶島地區跟中國在領土上有紛爭,于是當時蘇聯也打出了給“中國做外科手術”,也曾揚言用核武器來威脅中國。因此在這個時期,中國之所以要進行核武器的研制原因已經非常明顯了,就是要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的壟斷以及對中國的核威脅。
同學們,你們現在明白了中國之所以作為一個窮國,之所以我們也懷著實現核武器的夢,是因為我們已經受到了很多的威脅,而我們一旦擁有了核武器就不怕來自于外國的威脅,所以在那么艱難的環境之下,中國人勒緊褲腰帶,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核武器。 (三)、研制過程
(出示研究現場圖片) 師:簡介研究經過——五十年代,中國一些大學的物理學家,數學家,中學的一些物理老師、數學老師突然就消失,他們集中在北京郊區進行著秘密的核武器研制。在這個地方條件艱苦、
5
設備落后、資金匱乏情況之下,大家都在積極的努力。當時我們大量的數據的計算沒有先進的計算器,我們就用古老的算盤算。但是有一些數據,非常難以計算,所以當時用的是比較簡陋的飛躍牌兒的手搖計算器,進行一次彈道的計算需要開方立方平方,于是使用這個計算器,分三班人馬,晝夜不休計算一次需要一到兩個月,而這樣的一個數據需要進行九次計算所以一個數據下來需要一年多。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大家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題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這是當時在實驗的現場,我們所穿的非常簡陋的實驗服。就是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中國人創造了一次又一次,讓世界為之震驚的軍事奇跡。在眾多當年艱苦奮斗的奮斗的這些科學家們,其中有幾位杰出的代表,我們就有請我們的科技組。 (四)、代表人物
出示人物圖片(意圖: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現場表達能力,鍛煉學生膽識) 兩彈一星組代表一:鄧稼先簡介
鄧稼先在北京大學教學,他想的是,要到科學水平更高的美國去,學習更先進的知識,掌握更先進的知識后,報效祖國。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鄧稼先的成就,也納入了美國政府的視線,他們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條件、生活條件把他留在美國,他的老師也希望他留在美國,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處在嚴重的困難時期。對于中1964年10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國的原子能事業來說,那是一個卡脖子的時代。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有關技術資料。8月23日,蘇聯又單方面終止兩國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撤走全部專家,甚至連一張紙片都不留下,還譏諷說:"離開外界的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就守著這堆廢銅爛鐵吧。"為了記住那個撕毀合同的日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工程代號定名為"五九六"。
在這以后的五年時間里,科學家們和工程技術人員克服了資料少,設備差,時間短,環境惡劣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迎來了中國原子彈研制工作的決戰階段。按照"鄧-于方案",最后終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 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中國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和那樣差的基礎上研制成"兩彈一星" (前蘇聯8年、美國6年、法國4年、中國2年8個月),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制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后,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制的。"楊振寧看后激動得流出了淚水。正是由于中國有了這樣一批勇于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梁。
1984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是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距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整整20年,鄧稼先指揮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試
6
驗, 鄧稼先高興地寫下:"紅云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后,二代輕舟已過橋。"翌年,他的癌細胞擴散已無法挽救。
兩彈一星組代表二:錢學森簡介
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1934年,錢學森畢業于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0年錢學森回國受阻,并受美國方面監禁,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1950年,錢學森上港口準備回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并將其關進監獄,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個師的兵力。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立志回國。在經受了長達6年的磨難后,1955年秋天,錢學森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從此,他以自己淵博的知識,赤誠的愛國之心,投入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的研究開發工作。歸途,竟是那么的坎坷。
騷擾、阻撓紛至而來,美國當局動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無論如何都不讓錢學森回國,因為"他太有價值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至5個師的兵力。" 坐牢、軟禁,恐嚇、跟蹤,美國反動勢力的迫害和打擊,無法讓錢學森屈服,激起的只是勇敢、無畏的斗爭。面對檢察官的無理指責,錢學森擲地有聲地回答:"知識是我個人的財產,我有權給誰就給誰。""我是中國人,當然忠于中國人民。"美國的報紙報道說:被審訊的不是錢學森,而是檢察官!
在錢學森的長期抗議和祖國外交斗爭的巨大壓力下,美國當局不得不同意錢學森回國。1955年9月17日,帶著豐厚的學識和一腔熱血,錢學森登上了歸國的航船。 (五)、兩彈精神
師總結:非常感謝兩位同學的介紹,其實在兩彈一星的背后不只是這兩位杰出的代表,還有更多的未知而默默付出貢獻的科學家、技術工作人員和實驗場的各種數據收集員,在1999年我們國家為在兩彈一星研制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二十三位科學家頒發了兩彈一星元勛勛章。希望大家能記住他們,在這些人的身上,我們看到的一種共同的品質——他們在那么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做出了這么多的努力。先創造條件的前提下為中國的軍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他們身上具有怎樣的品質呢?
精神總結;引導學生積極響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心系祖國。
師:是的,所有當年參與的科學家們的貢獻,很多人放棄了在西方的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實驗室設備,他們一心回到祖國,就是希望祖國更加強大,那么就讓我們再次重溫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播放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制成功的視頻(重回歷史,感同身受中國人激動振奮的心情)
(六)、研制意義
7
師:為何激動,為何振奮?兩彈一星的研究成功對中國有何意義?進行合作探究,給出鄧小平的這段話,學生經過討論得出:
“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師:雖然艱難,但的確為中國在五六十年代的國防力量的壯大奉獻的青春年華,所以這些科學家是功不可沒的。
成就二——太空漫步
(一)、863計劃簡介
首先給學生介紹一下關于863計劃。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戰后的迅速發展,中國的一些老科學家也意識到了科技是時代發展的動力,所以在1986年3月幾位老科學家向中央提議追蹤最新高科技,在八個領域我們國家分別取得了一些成就: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海洋技術、生物工程以及航空航天。其中取得最大成果的就是航空航天技術, (二)、成就展示
1999年11月神州一號成為中國實現飛天夢想的第一步,
2003年10月15號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的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人中國終于擁有了自己的載人,飛船成為世界上第,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8年神舟七號滿載著三位飛行宇航員飛入太空中國第一次實現了太空行走翟志剛成為中國人的心中的英雄,在眾多的航空航天人中有一位航空英雄值得介紹給大家,邀請我們的航空航天組的同學來介紹一下航天英雄——楊利偉 (三)、航空航天組介紹
8
2003年10月15日5時28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員公寓問天閣廣場。身著乳白色航天服的楊利偉邁著從容而穩健的步伐,向中國載人飛船走去。這是一次英雄出征。這是一次偉大出征。這是楊利偉歷經磨練征服太空之旅。飛船繞著地球90分鐘一圈高速飛行。一會兒白天,一會兒黑夜。黑白交替之間,地球邊緣仿佛鑲了一道漂亮的金邊,景色十分迷人。楊利偉拿起攝像機,趕緊把這壯觀的景色拍攝下來。他不由得從心里騰升起從未有過的強烈自豪感,為中國人飛上太空感到驕傲。他鄭重地在飛行手冊上寫下了“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飛船飛行到第7圈時,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表達了飛船繞地球飛行第14圈。
進入返回階段,這是整個飛行最關鍵階段,也是最危險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飛船要以每秒8公里速度穿越“黑障區”,船體要經受2000多攝氏度高溫的考驗,航天員要承受比發射升空時更為難受的載荷沖擊力。
成功進入太空的他背后付出了艱辛的訓練。離心機在加速旋轉,人受到的負荷從1個G逐漸加大到8個G。楊利偉的面部肌肉開始變形下垂、肌肉下拉,整個臉只見高高突起的前額。做頭盆方向超重時,他的血液被壓向下肢,頭腦缺血眩暈;做胸背方向超重時,他前胸后背像壓了塊幾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這是對人意志的考驗。在他的左手旁,有一個紅色的按鈕,是用來報警的。如果航天員在訓練時,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按按鈕叫停。但是,在每次離心機訓練時,他以堅強的意志,忍受著平常人難以想象的煎熬,從未碰過這個按鈕。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牽動著億萬人的心。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振奮著億萬人的心。
(四)、精神總結
師:我們發現,航空英雄楊利偉不僅要進行艱苦的訓練,而且要承受心理上巨大壓力,當然他的成功背后,還包含了眾多的航空航天科學家的堅持和努力,一個細節就是在他升空的過
9
程中,受到巨大的震動,正是由于他的這個震動的感受,所以在后來神六神七發射過程中這些,通過技術人員的改進,振動共振已經幾乎感覺不到。所以科技科學家們在還不斷的攀登科技高峰,推動科技創新。 師:我們從楊利偉以及他身后的眾多的航空航天的科技科學家身上,我們又看到了怎樣的一種品質呢?
生:從楊利偉身上看到了刻苦訓練師生獻身科學的精神 生:從航天人身上看到了不斷攀登 不斷創新 改進技術 師總結:這些航天員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他們并不滿足現有的科技成就在科學的高峰中不斷攀登不斷創新,改進技術。為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神舟飛船不斷的改進,為中國揚眉吐氣。這些科學家和飛行員更值得我們去尊重。
目標導學二——農業成就
成就三:雜交水稻
師:接下來,我要是大家介紹一位這樣的人:
他淡泊名利,如果他申請專利的話,或許他現在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卻把專利無私地貢獻給國家
他追求藝術,他擅長小提琴,平時喜歡廣博群書
他生活簡樸,即使已經成為千萬富翁,他的生活依舊簡單 他就是來自江西的男神——袁隆平,他的成就就是雜交水稻, 請我們農業組的同學來給大家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農業組介紹
學生:民以食為天,吃乃那頭等大事,想起你在饑腸轆轆到時候,眼前擺著一碗香噴噴的大米飯,那是何等開心的事情。可是你知道嗎,我們江西的一位男神為人們的口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成功的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他是誰?不錯,他就是袁隆平,20世紀70年代,他經過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這種水稻比普通水稻增產百分之二十左右,對于世界性饑餓問題,做出了解決。今年88歲的他,又研制出了海水稻,若推行起來,還可多養活2億多人。 (二)、影響
師:是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高產,在國際上把他的水稻稱為“東方魔稻”,而他則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甚至國際上還把他的雜交水稻稱為繼中國四大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我國,而且解決了世界的糧食問題,
10
因此他的雜交水稻所帶來影響,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袁老今年已經88歲了,他卻沒有停止自己的夢想,在他已取得的成就之后,他仍有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里面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籽粒有花生那么大。另外一個夢想就是希望畝產1000公斤水稻品種能夠早日實現,接著是一千一,一千二,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老人,即便已經進入古稀,但是他依然還在不斷的進行科研攻關,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不斷的創新,各種不可能變成可能,給世人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震驚和驚喜,所以他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明星。(意圖在于激勵學生,夢想努力不斷創新)
目標導學三——醫學成就青蒿素
師:與他同樣高壽的還有另外一位女科學家,她是屠呦呦,她就是在一株小小的青蒿素里頭,發現了有效的解決疑難疾病瘧疾的有效藥,下面邀請我們的醫學組來給大家介紹屠呦呦,發現青蒿素。
(一)醫學組介紹
同學代表:(手拿藥盒)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藥嗎?我手上的這個藥非常的便宜,一個療程僅需幾十塊錢,它就是今天專門針對瘧疾疾病非常有效的青蒿素,每年有兩億人換月季百萬人死于瘧疾一九六九年屠呦呦接受了中醫藥研究走訪收集了兩千多余芳其中六百四十一九七一年在文革期間進行了多次實驗一百九十一次實驗之后篩選了兩種藥最終獲得了挖掘成功諾基意志達到了百分之百取物中的兩種而且還親自到一九七八總之于兩千零九十九例全部治愈,其間,中國也曾有人組織中草藥。研究也有人做過津高速的研究,但認為都無效而放棄了。1985年精華素獲得了新藥證書,2003年她又研制了雙擎好素栓劑,做用于作用,相當于之前的十倍每天約兩千個嬰兒死于瘧疾,而這個口服藥片又便宜又不產生副藥副作用,2015年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2016年獲得感動中國人物。 (二)知識拓展
師:同樣是八十多歲的老科學家,她在她的研究道路上始終堅持永不放棄,最終發現了青蒿素的秘密,2018年屠奶奶的新年有三個夢想:第一、就是發現青蒿素更多的秘密;第二、把論文變成藥,治療疾病;三、在中國建立中醫藥國家實驗室廣納人才,用現代科技發掘中醫藥中的更多的一些用途。盡管屠奶奶已經成為諾貝爾的獲得者,但她仍然表示: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了,我們要好好干活。如今這位低調的科學家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那么他依然是一個多次拒絕記者采訪,一心進行自己研究的老科學家。
(三)精神品質
從兩位都是八十多歲的老科學家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品質。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品質呢?
同學們七嘴八舌:淡泊名利,勇于進取,心懷天下,造福人類的胸懷和品質。
11
目標導學四——文化成就
(一)背景
師:當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除了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外,我們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碩果。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就曾經在文學領域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于是眾多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文化大革命之后再次思想解放,社會進步的前提之下,中國的文化事業又進一步得到了發展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下面就有我們的文化組的同學給大家介紹這一時期的成就。
(二)成就簡介 文化組代表:
學生:眾所周知,在文革之前有很多文學作品,但由于歷史原因在十幾年后才被廣為傳播,其中這本革命題材的《紅巖》,是那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想必在座的各位一定有人看過這本書,那么請問在這本書中,你們覺得最能觸動你內心深處的是哪個人物?我認為最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也是江姐,因為,她義無反顧的投身于革命事業,并且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之下,她堅決不屈服,她這樣的偉大的共產黨暫時不是比那些明星更值得我們推崇和尊敬嗎?改開放以后在數學方面有很多優秀的數學家,其中陳景潤在他的研究過程中表現出了堅持不懈的精神。下面我們就跟隨趙老師的腳步繼續去感受文學的魅力。
(三)、精神總結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這段時期在五十年代和文革之后的文學作品,無一都展示著是那個時期的真實的一些寫照,那么在五十年代《紅巖》青春之歌,更多的描繪的就是那段時期中國人的一種堅韌不拔,斗爭的精神。而哥德巴赫猜想中針對陳景潤做一個數學家他的執著追求,對這個數學難題的不斷地研究,我們也看到他們身上的品質,那么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反映出那段時期中國人的精神。也正是由于中國文學作品取得了豐碩的不斷的前進,所以在2012年中國著名作家莫言獲得了中國史上第一枚諾貝爾文
12
學獎。一位中國人在文學創作學創作中走出了邁向世界的第一步。那么這個時期的作品,它代表的也正是中國人的精神,革命時期,革命者代表的是不怕犧牲,堅定信念的精神,改革開放之后的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陳景潤身上,我們又能感受到執著的追求、忘我的鉆研,這些人的品質都是值得我們當代的同學所學習的。
目標導學五:小結
師:非常感謝我們四個組的同學,帶著大家去感受了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科學文化成就。我們再進行一個小結,
目標導學六:取得成果的原因及中國精神
(一)原因討論
師:這段時期我們在科學文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思考一下,為什么在這段時期能夠取得這些成就?其中有哪些原因可以助推成就?進一步引導:首先我們剛才已經回顧了,在航空航天和軍工方面,這些都是需要雄厚的資金來支撐,那我們就考慮一下這段時期,中國國家的力量是否能夠為這些科技提供保障?科技研制過程中很多科學家他們對這個成就的貢獻又是什么?同學們可以小組合作討論。
13
討論中····· (二)總結中國精神
師:除了物質保證、環境和政府的支持之外,這些科技文化成就的,最重要的貢獻還是由于我們的科技文化工作者在前方的開拓創新和無私的奉獻,在他們身上的我們看到了——幻燈打出四個方面人物精神。
最后這就是中國精神這個時代需要弘揚這種民族精神——中國精神 (三)幻燈播放回顧
最后以《感動中國》作為背景音樂,在此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圖片。這次回復那段艱難創業的時刻,愛國科學家的中國情懷,航空航天英雄的微笑,神舟系列的不斷發展,屠呦呦的芳華以及晚年的成果,袁隆平的年輕和老年的圖片對比,一生獻給了水稻事業,活到老學到老的袁老,晚年學英語的袁隆平,郭永懷,天眼,
14
生物種子,中國芯片,神州11號,國產航母大飛機,習近平強調國家之重器科技強國。
【課堂總結】
師:今天的追星之旅,我們已經告一段落,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一起走近了新中國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認識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從他們身上我們學到了愛國奉獻、赤膽忠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等優秀品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源泉。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老一代科學家的優良品質,不為名利,默默奉獻!讓科技創新成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動力。
我相信在同學們心中,已經深深地把這些科學家銘記在腦海中,讓我們再大聲的呼喚出他們的名字吧!他們身上所凝聚的各種品質就是中國精神,中國之未來精神!而中國的未來則是我們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志!弘揚老一輩科學家身上的民族精神和中國精神才是未來,我們傳承的目標,才是國家發展的最終動力!
《夜空中最亮的星》再次音樂響起, 說出你心中的那顆星,讓孩子們每個人都去說,大聲的喊出你心中所崇拜的那顆心!(意圖:和開頭首尾呼應,再次認識這些科學家,他們已不陌生)
【板書設計】
追星之旅
第18課 科學文化成就
【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時應及時提出相關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本節課涉及的專業科技知識較多,有的科技知識比較抽象,需要老師相應的補充。但因課
兩彈一星
航空航天
農業 醫學
文化成就
中國精神
15
時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來講解。如何使學生上一個臺階,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通過本課學習,著重培養學生關心國防、熱愛科技,從小立志報效祖國,渴望投身于國防和科技建設中去的優良品質。讓學生向老一代科學家學習,不為名、不為利,赤膽忠心,報效祖國!利用學生對軍事武器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多說多探討。本節課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課。
以追星之旅的方式,首尾呼應,從追明星——到認識科學家——到追科學之星,達成思想上的轉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弘揚中國真正的中國精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