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北省初中歷史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八年級《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引 入 課 題 |
今天鐫刻在威海劉公島的石壁上的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被稱為南開之父的南開老校長張伯苓的愛國三問,既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這個人、這個島、這座城跟中國近代史上的哪個戰爭有關? |
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得出甲午中日戰爭。 |
以南開之父張伯苓這一歷史人物的經歷為線索同時開篇設疑,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
新 課 講 授 |
【師講解】 課件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南開之父張伯苓臨甲午之危感國步艱難,歷甲午之戰國事多艱,感甲午之殤敵國外患,悟甲午之思國富民強,今天我們沿著張伯苓的足跡,感受中國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一、臨甲午之危—國步艱難】 1891年年僅17歲的張伯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通過出具兩則材料北洋艦隊水師的創始人李鴻章認為,我之造船本無馳騁,御敵之意不過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提問學生體現李鴻章怎樣的立場;明治天皇認為日本乃萬國之本,要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提問學生體現了日本什么立場? 通過圖片我們可以看到,因為洋務運動的開展在1885到1887年中國造船業發展較快,而1888到1894日本發展較快,中國艦船制造業發展已落后于日本明治政府。在對外擴張稱霸世界的主張之下,推行了大陸政策。材料出示大陸政策的內容,與此同時,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因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敗兵鎮壓日本也趁機出兵朝鮮。通過以上內容讓學生分析得出甲午中日戰爭名稱的由來以及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二、歷甲午之戰—國事多艱】 1894年,張伯苓完成學堂學習,被派往北洋艦隊實習。張伯苓以實習生的身份參加了甲午中日戰爭,請大家閱讀課本25、26頁,通過閱讀大家查找,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相關戰役找出有哪幾場戰役,戰役名稱,時間,結果涌現出的英雄人物以及戰爭中最吸引你的細節在哪兒? 教師播放視頻,對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形勢進行解說 ![]() 在戰役當中的英雄人物值得我們敬佩,他們為了祖國不畏生死的愛國之情,值得我們歌頌稱頌。黃海海戰是中國近代海軍建軍以來最大的一場海戰,下面我們通過一段兒視頻了解其中一位英雄人物致遠艦管帶鄧世昌。1894年9月17日,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鄧世昌犧牲后震驚全國,光緒帝垂淚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三、感甲午之殤—敵國外患】 甲午海戰讓張伯苓深有感觸,他感甲午之殤-敵國外患。1894年,正值甲午戰爭肆虐國家,陷入危難之際,慈禧太后卻毫無顧忌舉辦了一場令人睜目結舌的60歲萬壽盛宴,以驚人的消費展示了他的奢華生活,甚至挪用海軍軍費大肆修繕頤和園。慈禧太后的60壽辰無疑是國難當頭的一記巨大恥辱,體現了清政府統治的腐朽。與此同時,日本明治天皇進行了明治維新,實現了富國強兵。對此,提問: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戰敗,于189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經過談判,清朝代表李鴻章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署了《馬關條約》。現在我們通過內容比較《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現在小組討論,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的危害和影響。 甲午戰敗后,作為實習生的張伯苓,無艦可開,賦閑在家,一年后又被召回威海劉公島上。1898年他親眼目睹了在威海劉公島上的國幟三易,兩天時間完成了三次易幟,取下太陽旗,掛起黃龍旗,第二天取下黃龍旗,掛起米字旗,這又是為什么?學生回答后,進行講述:《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德兩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三國干涉,日本向中國索取了三千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通過圖示的方法將三國干涉還遼各國的目的解釋明白。 ![]() 以此為契機,列強掀起了瓜分搶奪利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的狂潮。一張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時局圖讓我們看到歷強對中國的瓜分。除此以外,列強還租借了中國的海港列強,在中國掀起了瓜分狂潮。同時,美國正忙于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無暇東顧,為達其侵略目的,他便提出了門戶開放的政策。 ![]() 【四、悟甲午之思-國富民強】 甲午戰后,張伯苓棄武從文走上了教育救國之路創辦了南開大學,形成了南開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大批人才。他在南開開學典禮上的愛國三問振聾發饋,風雨飄搖的舊中國,種下了自強圖存的新希望,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我愿意中國好!雖然今天我們的發展日新月異,國富民強,但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勿忘國恥,不負時代,不負韶華,肩負重任,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
學生齊讀學習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學生概括出李鴻章主張是保疆守和,通過分析得知,此時日本的主張是對外擴張,稱霸世界。 學生分析材料得出答案,并回答: 1894為農歷的甲午年,所以稱為甲午中日戰爭; 根本原因:日本企圖侵略中國,稱霸世界; 直接原因: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 學生閱讀課本后能夠找出各戰役的相關信息。 回答: 清政府統治腐朽,制度落后。 學生回答:(1)割地面積增加;
學生回答: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德兩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向中國索取了三千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找到門戶開放政策的具體做法。 |
學生通過閱讀學習目標,明確本課所要學習和掌握的主要內容 通過張伯苓臨甲午之危、歷甲午之戰、感甲午之殤、悟甲午之思的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提高學生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以課本為根基,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對教材的知識由更深入的認識。 另外戰爭部分通過視頻講解,這樣思維清晰,便于對之后戰爭學習內容的開展。 一方面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于戰爭的過程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訓練學生對事件的理解和對失敗的正確判斷的能力,同時理解,制度落后才是失敗的根本原因。提高學生的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運用對比的辦法來說明《馬關條約》的危害大于以往條約。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講解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家國情懷素養。 通過小組討論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提高學生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與開篇的愛國三問進行首尾呼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家國情懷素養。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