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北省初中歷史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八年級《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八年級《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一、教學目標
通過了解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等史事,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認識抗日戰爭的艱苦歷程,并初步養成歷史的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通過了解第二次國共合作,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日戰爭中所發揮的重要價值與作用,感悟抗日戰爭是一場全國人民共同參加的反侵略戰爭;在學生學習各黨派合作抗敵,淞滬會戰的影響,以及日軍發動南京大屠殺的目的等內容時,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理解、運用相關史料,來培養其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方面的素養。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引導學生初步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所孕育的抗戰精神。
二、教材分析
從整冊書來看,本單元與之前的甲午中日戰爭等內容一起,共同反映了日本欲滅亡中國的野心和行動。這些內容又與歐美列強的侵略行徑匯聚在一起,反映出近代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民族危機極為深重的嚴酷現實。可以說,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對手最兇殘、犧牲最慘重的反侵略戰爭,在這場殊死的較量中,中華兒女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一曲曲蕩氣回腸的英雄壯歌,并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過程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從本單元來看,本課上承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下啟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后戰場的抗戰等內容,因而起著非常重要的過渡作用。這種過渡不僅是日本由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的政策轉變,還是中國從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的轉變,更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初步形成到正式建立的轉變。特別是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對于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課共有四個子目: 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以七七事變為標志,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隊不但奮起抵抗,中國的各派政治勢力也立即行動起來,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過程中,日本為加速滅亡中國,又在上海開辟新的戰場,兵鋒直指中國最富庶,經濟最發達的東南地區。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引下,淞滬會戰雖以上海淪陷而告終,但卻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并給予日本以重大殺傷。兇殘的日軍為了報復,同時也為了以武力威懾中國人民,在占領南京后蓄意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妄圖以此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南京大屠殺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兇惡、殘暴的本性,但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而是繼續進行著英勇的抗爭。
三、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他們通過影視劇和報紙、網絡等媒體,已經對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等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的,而是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情感儲備。
在經過七年級一個學年的學習和成長之后,八年級學生對歷史學科有了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在時空觀念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大部分學生仍偏重于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大部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仍然有待提高。特別是在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方面,更有待通過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來實現其自身的成長。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
難點: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淞滬會戰的積極影響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出示甲午中日戰爭畫報和九一八事變照片,引導學生回憶這是近代史上日本發動的哪兩次大規模侵華戰爭。 教師指出: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乃至現代以來,敵我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但卻以中國的慘敗而告終,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而在抗戰時期,中國極為孱弱,敵我武器裝備差距很大,但卻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導入 教師出示郝夢齡、左權、謝晉元等人的照片和家書,指出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在如此劣勢下取得最終勝利,與廣大志士仁人的浴血奮斗是分不開的,這些泛黃的泣血家書,包含了對祖國和民族的深深眷戀。本節課將以這些家書為線索,來走進第19課的學習。 一 赴國難——七七事變 教師出示郝夢齡家書,請同學們結合教材,思考以下問題:1.郝夢齡在家書中說“此次抗戰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后關頭”,這發生在哪一重大事件之后?2.從家書中看,郝夢齡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教師強調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教師出示照片,通過佟麟閣、趙登禹的犧牲,指出保衛北平的戰斗異常激烈,并出示圖片說明北平、天津在七月底相繼陷落。 二 凝國力——第二次國共合作 教師出示左權家書,提出問題:從左權的家書中可以看出,在“日本動員全國力量來滅亡中國”之際,中國共產黨為抗擊日軍做出了哪些努力? 教師出示時間軸,展示中國各政治派別在七七事變后的反應及態度,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問題: 1.據材料,歸納國共兩黨及其他政治派別有何共同主張? 2.與七七事變前相比,國民黨的對日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3.概括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因素有哪些? 三 聚國魂——淞滬會戰 教師簡要介紹淞滬會戰的開端,通過中日實力對比表,引導學生分析日軍為何會有“三個月滅亡中國”地狂妄計劃。 教師出示謝晉元家書并提出問題,日軍的企圖是否順利實現?請依據家書中的信息說明理由? 教師出示圖片、文字史料及淞滬會戰參戰人數及傷亡人數對比表,引導學生概括淞滬會戰有何特點? 教師出示國民政府自上海撤退的聲明及倫敦《泰晤士報》的評論,引導學生分析淞滬會戰的影響有哪些。 教師展示全民族抗戰的相關圖片,指出包括淞滬會戰在內的14年抗戰進程中,中國人民孕育出偉大的抗戰精神,而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屹立不倒的精神內核。 四 悼國殤——南京大屠殺 教師出示馬吉給妻子的家書,提出疑問:為什么馬吉沒有在家書中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呢? 教師播放視頻,并提出問題:這一視頻記錄了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有何特點?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進行總結:時間長,遇難人數多,手段殘忍,并以此揭露法西斯的殘暴本質。 教師出示平安公園石家莊集中營紀念碑照片,以及藁城梅花鎮慘案紀念館照片,說明日軍在南京的獸行并不是偶然為之。 教師出示戰犯松井石根的命令,指出日本進行南京大屠殺的目是企圖以武力來威懾中國人民,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進而使中國人民屈服。然后聯系后文,出示臺兒莊戰役和百團大戰的照片資料,說明中國人民并沒有就此屈服。 教師出示材料,提出問題:1、據材料指出,面對近代史上日本的兩次大規模侵華戰爭,中國民眾的表現有何變化?2、你認為這種變化可能會對抗日戰爭的最終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 教師再次出示郝夢齡、左權、謝晉元等人的家書后指出:正是因為面對強敵時,中華兒女擁有無懼無畏、誓死報國的堅定信仰,正是因為當時那個孱弱的中國,能夠匯聚起全民族的力量,中華民族才有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 學生整理本課板書,教師視情況給出提示,如從日本侵略和中國抗爭方面入手,如從時空角度方面入手等。 |
學生回憶、思考、共同回答。 學生體悟情感。 學生結合教材進行思考和回答。 學生閱讀家書,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經討論后形成答案并展示。 學生閱讀家書,尋找信息。 學生閱讀并分析史料,做出回答。 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閱讀習總書記對抗戰精神的論述,升華認知。 學生閱讀家書,思考問題。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聽講,進行情感體悟。 學生閱讀史料,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閱讀材料,聯系之前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學生聽講,進行情感體悟。 學生幫助老師整理本節課板書。 |
聯系已往所學知識,使學生認識到抗日戰爭的艱難性,激發其探索新知的興趣。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學生預習教材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并結合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掃清知識障礙。 培養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我黨對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 通過具體史實讓學生感悟各政治派別團結抗敵的決心,深化學生對第二次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認識。 幫助學生認識抗日戰爭的艱難性,并培養學生在歷史解釋方面的素養。 培養學生在史料實證方面的素養。 幫助學生體會戰役的殘酷性和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 使學生認識到,雖然上海淪入敵手,但淞滬會戰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好奇心。 通過學生對南京大屠殺特點的分析,加強其對侵略者兇惡本性的認識,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結合鄉土歷史進行教學,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情感共鳴。 揭露日軍發動南京大屠殺的真正用意,并進一步證明中國人民的抗戰決心。 引導學生通過與前面課文的比較再次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價值。 回扣導入部分,升華情感,收束全課。 幫助學生理清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