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植物莖的,輸導功能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節植物莖的輸導功能-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節植物莖的輸導功能-南京市紫東實驗學校
重視課堂設計,但不能忽視細節
——《植物莖的輸導功能》(第二課時)案例及反思
案例背景:我校正在開展“4S”模式的基礎課程研究,于是結合本校資源,將“4S”帶入生物課堂。恰逢我校接受區督導檢查,課后得到了教研員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受益匪淺,于是將本節課稍作梳理并記錄下來,希望對自身今后的教學有所幫助。
教學過程簡述: 一.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參考教材70頁實驗指導,自主完成實驗(材料自選)。
老師準備:選取大葉黃楊枝條,在紅墨水稀釋液中浸泡三小時,并切成段;單面刀片;放大鏡。
二.分層目標及知識回顧:木本植物莖的結構
教師活動:呈現本節課目標,出示顯微鏡下木本植物莖橫切面永久裝片圖(重點強調韌皮部和木質部)。
學生活動:回答各部分名稱。
過渡:生物的結構與功能具有“適應性”。今天我們在研究植物莖的結構基礎上,繼續研究植物莖的功能。
三.分享智慧:自主實驗過程
教師活動:提出分享內容:如何完成實驗?看到什么實驗效果? 學生活動:交流自主實驗的步驟及現象。
師:通過這個實驗,大家能夠得到什么實驗結論?為什么能夠得到此結論? 生:從這個實驗說明“莖具有輸導作用”,因為原本在植物體外的紅墨水,被運輸到了葉片或者花瓣,所以說明“莖具有輸導作用”。
師:今天大家帶來的實驗材料,有些是木本植物的枝條,有些屬于草本植物,比如菊花、百合花等。上節課我們主要研究的是木本植物的莖,但從實驗結果看來,不光木本植物的莖有輸導作用,草本植物的莖也有輸導作用。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植物莖具有輸導作用”。莖要輸導哪些物質呢? 生:水和無機鹽,有機養料。
過渡:接下來,我們要解決莖輸導水和無機鹽、有機養料的部位在哪? 四.解決問題
問題一:植物莖輸導水和無機鹽的部位
師:在解決問題前,我們先思考:在莖的結構中,哪些結構與輸導作用有關? 生:導管和篩管。 師:究竟是導管還是篩管輸導水和無機鹽呢?為了證明大家的假設,得到正確的結論,我們需要進行實驗。還是借助課本70頁的實驗,因為紅墨水相當于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但是,今天不用大家做的實驗材料,而是老師提前為大家準備的——在稀釋紅墨水中浸泡3個小時的大葉黃楊枝條。 教師活動:講解實驗要求和步驟,提出觀察目標。
學生活動:進行實驗,并完成《學練案》49頁 “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按照觀察目標,進行實驗現象交流,并得出實驗結論“莖的木質部中的導管輸導水和無機鹽。”
過渡:植物的莖除了輸導水和無機鹽,還要輸導有機養料。
問題二:植物的莖輸導有機養料的部位 教師活動:呈現“節瘤”照片。
學生活動:交流對于“節瘤”的認識。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理解節瘤的形成,并從中得到結論。 學生活動:得出結論“韌皮部中的篩管輸導有機養料”。
教師活動:出示生活實例:果樹環割的原理;在樹干之間系鐵絲晾衣服的壞處。 學生活動:用已學的知識解釋生活實例 五.體驗成功:
教師活動:出示導管和篩管位置、功能、運輸方向對比表格,及導管和篩管運輸動畫。
學生活動:回答導管和篩管對比表格;閱讀《學練案》50頁資料,了解莖的支持、貯藏、生殖功能。
教師活動:再現本節課目標及由目標衍生的反饋練習。 學生活動:完成練習。 課外探究問題:
1.為什么今天的觀察實驗不用大家帶來的實驗材料?
2.查閱資料,了解是否有科學實驗證明“篩管輸導水和無機鹽”?
課后反思:
一.細究教材,挖掘素材
本節課內容是《莖的輸導作用》的第二課時,教材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表述只有三百字左右。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仔細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內涵,既要讓45分鐘的課堂充實,但又不能過于發散,超過學生的理解范圍。所以在本節課環節設計時,主要采取兩點措施:實驗——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鍛煉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聯系生活——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啟發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果樹的環割,在樹干之間系鐵絲晾衣服等),讓所學知識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二.結合我校基礎課程“4S” “subject”分層制定目標、“share”分享智慧、“solve”解決問題、“success”體驗成功,結合我校基礎課程的“4S”模式,使得本堂課目標明確、層次清晰。在“分享智慧”中,學生能夠對于自主完成的實驗進行交流;在“體驗成功”中,能夠學以致用,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4S”課堂,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體驗課堂,喜歡課堂。 三.開放性實驗,彰顯學生智慧
對于本節課“描述莖的輸導作用”實驗,教材要求實驗材料是“帶葉的木本植物的枝條”,因為第一課時主要介紹的是木本植物莖的結構。但考慮到本節的標題為“植物莖的輸導功能”,除了木本植物的莖具有輸導作用,草本植物的莖也有輸導功能。所以,在布置學生提前準備此實驗時,并沒有要求一定要用木本植物的枝條。從學生帶到課堂的實驗材料來看,有木本植物的枝條,也有常見的一些草本植物,比如一些常見的花卉:白菊花、百合、白玫瑰等,而這些淺色花卉的實驗效果更加明顯,能夠很清楚地看到花瓣的顏色變化,也正好證明了無論是木本植物的莖還是草本植物的莖都有“輸導功能”。同時,學生在自主準備實驗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充分展示個體的智慧。由于選材的多樣,也為課
堂教學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四.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幾個細節上: 細節一:實驗指導不足
學生在課堂上觀察被染色的枝條時,需要用到放大鏡,但由于指導的缺乏,部分學生不能正確使用放大鏡。有些學生將放大鏡緊貼著觀察材料,有些學生則將放大鏡離材料很遠。導致部分學生并沒有看到很好的放大效果。
在學生進行枝條縱切時,沒有指導縱切的方法。很多學生將枝條橫放進行縱切,這樣縱切不僅不方便,而且很容且傷到手。所以在巡視學生實驗的時候,有些學生的縱切只能我“代勞”了。并且在實驗時,未給學生準備縱切時使用的小木塊,使得實驗操作不夠規范。 細節二:對于使用的圖片交代不明確
和以往的生物課一樣,本節課用到了大量的圖片,其中有些是實物圖,有些是模式圖。但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于部分出示的圖片的交代。例如在介紹“導管”時,先出示了一幅導管模式圖,緊接著出示在高倍顯微鏡下看到的導管實物圖,但對這兩幅圖并沒有做明確的交代,容易造成學生感官上混淆,甚至形成錯誤的認識。在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染色的枝條后,給學生出示了顯微鏡下觀察的染色枝條橫切面,但沒有強調圖片與學生自己看到的現象的區別,這可能會使學生產生疑惑。
細節三:忽略“失敗者”
在學生進行自主實驗交流的時候,發現有個別學生的實驗效果并不明顯,但并沒有去關注這部分學生的實驗經歷,只讓實驗效果明顯的學生交流他們的體驗,獲取我需要的、正確的信息。沒有考慮到那些實驗效果不明顯或者失敗的學生的感受,他們更需要得到老師的幫助甚至肯定。這也是我這節課最大的遺憾!
總的來看,這節課準備充分,課堂結構清晰,通過學生課前的自主實驗和課堂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并能夠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發揮知識的真正價值。通過這節課,也讓我認識到:一節真正優秀的課,除了要有精巧的課堂環節設計,更高的要求是要“考慮到每個細節,關注每個學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