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沂蒙山小調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時沂蒙山小調_重慶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音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時沂蒙山小調_重慶市禮嘉中學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沂蒙山小調》,讓學生能夠把握歌曲情感,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和學唱歌曲,使學生感受山東民歌的風格特點,增強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有創造性的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2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小調》
教學難點:體會歌曲特點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3.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
欣賞《沂蒙山小調》伴奏
師:親愛的的同學們,很高興與你們一起共度這音樂45分鐘。此時,從咱同學的眼神中讓我知道了你們對這一節課的期待,請跟隨老師帶來的一段音樂旋律步入課堂內容,欣賞中,請同學們細細體會音樂,把握住音樂旋律給你留下的最深印象。
學生回答
師:咱們同學是否知道這首音樂旋律的曲目名呢?
一曲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把咱們共同帶入了一個新的地方——沂蒙山,今天,咱們一起走進山東沂蒙,去學習、唱響《沂蒙山小調》
活動2【講授】新課
(一)播放音樂原唱視頻
首先老師給咱同學帶來的是《沂蒙山小調》的原唱視頻,在觀賞中 ,結合視頻畫面和歌曲演唱中的內容,試想:歌曲是在怎么樣的背景下創作的呢?
1、《沂蒙山小調》,也稱《十二月調》,它誕生于1940年10月。在抗日戰爭時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為配合八路軍打擊反動地方武裝“黃沙會” ,借助當地的花鼓調而創作,最初歌曲名《反對黃沙會》。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喜愛這首歌曲,并隨著形勢的發展,又不斷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實它、完善它。建國以后,經過群眾的不斷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兩段歌詞,第三段改成新詞,方成今日的歌頌沂蒙山區風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調》。
2、沂蒙山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以蒙山、沂水為地域標志的革命老區——沂蒙山區,這里是也著名的紅色旅游勝地。
(二)整體感知歌曲
師:親愛的同學們,在了解《沂蒙山小調》的創作背景后,咱們再次聆聽,從整體上感知歌曲旋律、歌曲情緒的特點。
1、首先讓學生總結歌曲旋律、情緒特點,然后教師出示幻燈片
2、請咱同學觀察歌詞中有哪些特點(兒化音、襯詞)
3、歌曲在演唱中的特點(拖腔)
(三)深情體驗,學唱歌曲
1、教師范唱
2、學生演唱歌曲
(1)學生用“La”哼唱歌曲第一段。要求:帶上歌曲特點和加上自己對歌曲的理解 (教師范唱,學生再唱)
(2)學生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調》
演唱要求:
A:以飽滿的精神,唱出歌曲字音彈性;
B: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
C:襯詞在演唱中要柔和、圓潤
(3)體會歌曲
師:在民歌體裁分類中,《沂蒙山小調》應該屬于什么體裁?(生回答)但在今天的歌曲學唱中,歌曲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小調的委婉、優美;也讓咱們體會到了山歌的清脆、嘹亮,所以《沂蒙山小調》是具有雙重性子,是典型的山東民歌。
①把這種委婉、優美、清脆和嘹亮帶入咱們的歌聲,請咱同學與老師一起演唱并思考:山東民歌的特點
質樸、淳厚、強悍、粗獷、詼諧,
②這首歌曲又講述了什么內容呢?
沂蒙山區是風光秀美,沂蒙人民贊美自己的家鄉美,表達了沂蒙人民對家鄉真摯的熱愛與自豪之情。
(四)歌曲結構分析,創編活動
師:歌曲采用了民族曲式結構:起-承-轉-合,共計四個樂句的一段式,運用了民歌中傳統形式魚咬尾
1、了解魚咬尾的概念;
魚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的結構,也叫銜尾式、接龍式,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結構形式,也是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
2、師生分組,采用魚咬尾的方式演唱歌曲。
3、編一編:詞語接龍(在游戲中體會魚咬尾的創作方式)
三、情感延伸
《沂蒙山小調》的魚咬尾創作形式,營造一種連綿不斷的感覺,體現沂蒙人民對家鄉的熱愛。親愛的的同學們,在這樣的氣氛營造下,我們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情,請咱同學把對家鄉的熱愛表達出來。背景音樂《誰不說俺家鄉好》
活動3【活動】小結
通過學唱歌曲《沂蒙山小調》,咱們了解了山東民歌的風格情韻,掌握了“襯詞”在民歌中的運用以及傳統的創作手法“魚咬尾”的特點,并且從歌曲中領悟了沂蒙人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