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熱力環流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熱力環流》北京市朝陽外國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朝陽區拔尖青年教師后備人才精品課教學設計體例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熱力環流
是否屬于
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否
學科 地理
學段:高中
年級
新高一年級
相關 領域 自然地理 大氣圈
教材
書名:地理1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年 6月第9版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課程標準要求:
1.繪制并運用熱力環流示意圖,說明熱力環流原理。 2.運用熱力環流原理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課程標準解讀:
此課標點是課標1.6“運用示意圖等,說明大氣受熱過程與熱力環流原理,并解釋相關現象”的拆解。課標要求運用示意圖,因此在教學中可結合相關圖片信息或模擬實驗等加以完成,同時課標對熱力環流的原理的要求是很高的,不僅需要會繪制熱力環流示意圖,而且要會說明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同時能夠應用熱力環流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動手繪圖的能力,同時加強描述能力及分析能力。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
1.教學內容所處單元的知識結構分析
本節內容是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節的第二課時,是基于大氣受熱過程原理上來研究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是自然界能夠形成風、降水等天氣現象的最本質的原理所在,因此既是大氣受熱過程原理的應用于延伸,又是今后所學氣壓帶和風帶及常見天氣系統的基礎和前提。
2.該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分析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有: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本節課是熱力環流原理的講解與應用,是大氣運動的最簡單的形式,同時熱力環流也是在生活中處處可以體現的,因此在本節課中,重點落實的核心素養有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 3.體現教育價值的教學策略的選擇和教材處理情況的說明
本節課是很好的實驗課,但是課堂實驗費時且效果不明顯,因此將實驗部分改成觀看實驗視頻,而課堂讓學生做一些小的問題探究,為課堂教學做鋪墊。本節課重點利用問題探究、講授、案例教學等方法來完成本節課的目標。
關于熱力環流這部分內容,教材中只講授了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對于具體案例重點呈現了海陸熱力環流,案例呈現較少,在教學中應該補充更多的熱力環流實例,因此本節課重點落實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并能夠運用這一原理來解決城市郊區熱力環流、海陸風及山谷風等相關案例,同時,為避免重復和節約時間,本節課分別設計一個有思維量的問題來解決同一類型的案例。 學生情況:
1.學生個體對于所要學習內容的已有經驗與個體差異
知識層面上,學生已經學習了大氣的受熱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可以為熱力環流的學習提供鋪墊。但是部分學生對運用大氣受熱過程原理解決實際問題仍存在困難。
能力層面上,學生具有了簡單的綜合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能夠對學生理解大氣的運動有一定的幫助。
2.學生個體對于所要學習內容的各種可能與困難障礙分析
學生對于熱力環流的理解最大的困難在于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需要強大的空間想象能力,這一需求對于初三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用很多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證明空氣運動是存在的,來加強學生的理解。 3. 解決策略
初三學生理性認識不足,因此在教學中多加入一些直觀的教具或者生活中現實存在的實例幫助其認識看不見、摸不著的大氣問題,同時,對于現在學生而言,小組討論很可能會冷場,因為不知道從
大氣的受熱過程 同一平面冷熱不均 大氣的垂直運動 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熱
力環
流
氣 溫
降水、風 生產生活及生活中相關天氣現象
何討論起,或者變成了單純的做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是真是假環節,即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去來完成一道題的作答,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興趣。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講授法、小組活動探究
教學目標
1. 通過課前的孔明燈、空調、氣壓等問題探究,學生說出大氣受熱后會上升運動、受冷后會下沉運動,說出氣壓等概念,對大氣的運動有初步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實踐能力。
2. 通過觀看熱力環流視頻實驗,學生繪制熱力環流示意圖,并能說明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3. 通過軍港之夜歌詞等相關背景材料,學生運用熱力環流解釋海陸風等的形成原因,判斷自然現象的真假,并能說出熱力環流對降水、風的影響,提高學生讀圖能力、審題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通過閱讀巴山夜雨等相關材料,學生說明山谷風的形成過程,并能夠運用山谷風原理分析巴山夜雨的成因,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教學流程示意
課前探究
孔明燈工作原理;暖氣、掛式空調安裝位置及原因; 氣壓、大氣密度等 學案
開始 繪制熱力環流示意圖,說明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師生互動解釋說明 PPT+視頻+板書
小試牛刀——是真是假 運用模型解釋現象 學生判斷并講解答案 PPT、學案提供材料
終極BOSS——巴山夜雨形成原因,運用模型解釋現象 學生判斷并講解答案 PPT、學案提供材料
小結+建構知識框架
(同一水平面上)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所需時間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教學反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前探究
將班級同學分成6組,并且提前布置3個課前任務,每2組完成一個任務,可以PK也可以備選。 探究題目1:孔明燈工作原理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愿燈。相傳是由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了會漂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脫險,于是后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任務一:查閱資料,在右側繪制一幅孔明燈簡圖。 任務二:查閱資料,說明孔明燈的工作原理。并說明孔明燈燈口收攏的原因。
探究題目2:地暖、暖氣與空調安裝位置
任務一:觀察家庭中空調、暖氣等的安裝位置,并拍照。
任務二:查閱資料,說明這樣安裝的原因。 探究題目3:氣壓與大氣密度模型
任務一:查閱資料,說出氣壓與大氣密度的概念。 任務二:用硬紙殼、彩色圖釘(磁力貼等)制作能夠展示氣壓與大氣密度的模型(兩個)。 要求:1.抄錄氣壓與大氣密度的概念。
2.至少展示近地面、高空兩地的氣壓差異。 3.能展示不同海拔空氣密度的差異。
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進行課前準備,初步用一些生活中的示例,來讓學生感受熱力環流的
存在
利用生活中
的示實例,讓同學初步感受熱力環流的存在,同時讓學生參與其中,有認同感,上課會更有興趣。
教學板書設計
導入 (5分鐘) 展示:夜雨寄北一詩
唐朝詩人李商隱一首《夜雨寄北》道出了作者身在異鄉巴蜀對家人的思念之情。而站在地理的角度本
詩卻能形象地反映出四川盆地多夜雨的氣候特色。 如今“巴山夜雨”泛指我國多夜雨的西南山地(山谷地區、包括四川盆地地區)。“巴山”為何多夜雨呢?相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找到答案!
學生展示學習任務成果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度。
環節一: 熱力環流原
理 (13分鐘)
展示熱力環流實驗視頻。 學生回答:會形成一個環流。
教師:對,這就是熱力環環流。下面請大家與老師一起推導并繪制熱力環流的示意圖。
學生與教師一起繪制熱力環流示意圖。并標注近地面與高空氣壓的變化。
教師提問:繪制完熱力環流的示意圖后,你能運用老師所給的詞語,歸納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嗎?
1. 觀察熱力環流實驗視頻,繪制熱力環流示意圖。 (解釋原理時融入課前探究部分,如氣壓、大氣密度、孔明燈的工作原理、暖氣等裝置的工作原理等)
2.說明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將下列選項填入正確的位置。
A.大氣的水平運動 B.大氣的垂直運動 C.同一水平面上產生氣壓差異 地面冷熱不均
學生繪制熱力環流示意圖。
并歸納總結熱
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環節二:
小試牛刀—
—是真是假
(10分鐘)
【小組活動】
(1)判斷下列地理現象是真是假,即運用熱力環流原理,解釋相關現象。
(2)小組比拼,統計得分。
(3)題目由易到難,簡單題目沒有提示,難的題目
會逐一出示提示。
第一題:是真是假
預期答案:真 第二題:是真是假
“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
學生先獨立完
成,然后小組討論。解釋相關現象。
對熱力環流
原理進行實際應用,加深對原理的理解。
搖……” 提示:
①風可以分為近地面的風和高空的風。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②海陸熱力環流示意圖。
預期答案:假 夜晚吹陸風
環節三: 終極BOSS——巴山夜雨 (10分鐘) 唐朝詩人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一詩中寫道“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能形象地反映出四川盆地多夜雨的氣候特色。“夜雨”通常是指是指晚八時 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時以前下的雨,“巴山”是指大巴山脈。
1.讀圖,說明巴山夜雨的形成原因。
預期答案: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且群山環抱,地形閉塞,水汽充足不易擴散,多云霧;
夜晚地面迅速降溫,山坡地區因距地面較近,降溫快,氣溫低,盛行下沉氣流,而相同高度上,山谷上空因距離地面較遠,降溫慢,氣溫較高,盛行上升氣流,又因近地面氣溫隨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只有上升氣流有降溫冷凝的條件,因此易凝結成降水。 學生完成問題。
對于熱力環
流最難的山
谷風進行解
析。
環節四:
小結
(2分鐘)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熱力環流原理,相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又能解釋了許多神奇的自然現象,這
就是自然地理的魅力所在。你還能發現生活中的那
些現象是運用了熱力環流原理呢?
預期:熱氣球 北京夏季下午、傍晚愛下雨、工廠煙囪都很高等等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關于本節課的學習評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課堂隨練繪圖抽測本節課的掌握程度,二是通過試題的解答,來檢測本節課的掌握程度。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1. 運用磁力貼等模擬空氣分子。
2. 能力梯度由易到難,同時開展是真是假活動,學生更有代入感。 3. 從現象到原理,學生更容易接受。
教學反思(1000-2000字數)
本節課較之前的課的最大改進就是,加入了實驗視頻、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等元素,讓學生理解看不見摸不著的大氣更容易寫了,同時從理論到實踐,學生更有代入感,同時,通過本節課的嘗試,在設計學生小組活動上也有突破,感覺小組討論活躍了起來。但是,仍有很多不足,如用磁力貼代表空氣分子的運動仍有些許不足,同時課堂之上,對成績比較薄弱的同學關注少了,小組活動中,成績比較薄弱同學的表現容易被掩蓋,如何解決還有待于進一步討論與實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