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防御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地理選修五第3章第1節《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防御》廣西 - 河池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防御》教學設計
教
學
設計表
學科 地理 年級 高二年級
課程名稱
《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防御》
課標要求
1.舉例說明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前預測、災中跟蹤監測和災后評估
中的作用。
2.收集近年來我國某種自然災害的資料,說明我國已采取的防災、減災措施以及主要成就。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自然災害監測系統的構成與發展,二是RS、GIS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三是自然災害的防御。這三部分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體,自然災害監測系統的構成與發展是RS、GIS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的知識基礎,RS、GIS在自然災害
監測中的作用是自然災害的防御的前提條件,自然災害的防御是目
的。本節為第三章的第一節,是開啟本章內容的鑰匙,有統領全章的作用。教材內容與必修3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聯系緊密,教學中要有意識的、主動的復習聯系以往所學知識內容,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把握側重點。
學情分析
本節為第三章的第一節,學生在已經了解自然災害的種類、特點以及危害的基礎上進入第三章的學習。學生了解,雖然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滿智慧的人類通過各種先進的科技手段
(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對災害進行監測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災、減災作用的。另外本節課的內容“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應用”是學生在必修3當中已接觸過的知識,這為學習新課做了鋪墊,學起來不至于處處是難點,只要在原來基礎上適當調撥,學生便可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自然災害監測系統的構成 ;認識RS、GIS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
2
作用;了解自然災害的防御措施;認識防災與減災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學會從立體維度對地理概念、地理問題進行認識、分析和把握,初步學會閱讀衛星遙感地圖,進一步提高學生收集地理資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判別分析與綜合評價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面對自然災害,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積極減災防災,增強減災防災的信心。領悟災害的危害,學會保護大自然。
教學重點 自然災害檢測系統的構成;RS、GIS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自然災害的防御措施。
教學難點
RS與GIS在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預報與評估方面的應用;工程性防御措施與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實際應用。
教學準備
1.課前要求學生收集RS與GIS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的資料。 2.地理興趣小組同學親自參觀縣氣象局,經氣象站專業技術人員介紹
了解各種氣象災害監測所運用到的技術,比如本縣夏季經常出現的“洪澇”災害,并且錄著視頻作為共享資源。
3.要求學生課前分組收集關于工程性防御措施與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重要性對比,以及它們在自然災害防御當中的具體體現的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導入
引入這節課主題
視頻展示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的驚悚場面
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不能“逆來順受”,坐以待斃。隨著科技地進步,人類可以對其進行監測與防御。
學生展示視頻
地理興趣小組同學分享參觀縣氣象局時錄制關于氣象災害監測部分的視頻 視頻呈現本縣對常見的氣象災害“暴雨、洪澇”的監測過程及其用到的監測手段(RS、GIS讓學生明白躬身實踐所帶來的學習效果,親自感知身邊的地理現象,既能提高綜合實踐能
3
技術) 力,又能加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師展示 自然監測系統應用于自然監測的視頻。
自然監測系統所產生的作用在黑龍江綏濱縣的特大洪水災害中如何體現 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觀看視頻并回答問題 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RS、GIS技術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巨大作用。
假設討論 假設學校附近的鳳旁林場發生火災,而你是指揮員,該怎么辦。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評。
通過組內成員討論,加
強學生間合作學習能力,同時該討論主題貼切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學以致用。
辯論賽制探討
探討工程性措施與非工程性措施的重要性。
結合課前預習,將學生分成兩大組,并以辯論賽形式展開活動。
以辯論賽形式展開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辯證思
維,能從概念、內容、例子入手來詮釋工程性措施與非工程性措施,對這兩種防御方式有更深層的認識,從而突破難點,自然而然達到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目的。
總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PPT呈現框架圖
加深印象,突出重難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