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流地貌的發育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 海南省 - 定安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 海南省 - 定安
《河流地貌的發育》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王春秋
一、課標解讀
課標要求: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
該標準的行為條件是“舉例”,對學生達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進行了限定,即要通過對實際例子的分析來得以實現;該標準的行為動詞是“分析”,屬于理解層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學生達到的認知水平是能夠理解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
二、教材分析
本節是第一節系統介紹了內力與外力的種類和作用方式之后,再以河流地貌為例詳細地分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類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由于外力作用的幾個方式中,只有侵蝕和堆積能夠比較顯著地改變地貌,因而河流地貌也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兩種。教材分別選擇河谷和沖積平原作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案例進行剖析,以此來加強學生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經具有讀取坐標圖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等原因,分析較深層次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河流三種侵蝕方式, (2)理解河谷的形成過程。
(3)理解不同河段形成的堆積地貌。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表格對河流的侵蝕方式、堆積地貌進行比較。 (2)通過讀圖,判斷各種河流堆積地貌。 3、情感與價值:
(1)從河流堆積地貌對人類聚居的影響深刻認識人地關系。
(2)從河谷的演化認識到自然界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同時從外力與內力的交互作用認識到自然界的動態平衡。 五、教學重點
(1)分析河谷的發育過程;
(2)三種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 六、教學難點
(1)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式
(2)河流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現象
七、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對比觀察法
讓學生搜索信息,既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搜集、編輯、整合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的一種方式。對比觀察法。觀察示意圖,對比地理事物的空間過程,并填寫對比表格。探討研究法。運用已學知識探討地理原理,比如說對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的探討。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并可初步解決部分問
題。
八、學時安排 2學時[教學過程]知識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過渡 教學目標
探究一、侵蝕作用的類型 小結 過渡
探究二、侵蝕
展示第五套10塊錢人民幣和第四套50塊錢人民幣及背面的河流圖片 新課講授:
1.提出問題:河流地貌是怎樣形成的? 今天我們學習——河流地貌的發育
課件演示:(1)以河流
地貌為例,分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2)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視頻展示)模擬河谷的發育過程
提問:流水在侵蝕的過程中,河谷的深度、寬度及長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溯源侵蝕、下蝕、側蝕對河流的影響
以河谷地貌的發育為例,學習侵蝕地貌
結合教材及導學案,分析學生觀察人民幣上的圖片
學習教學目標內容:,明確本節書的知識和能力要求
認真觀察視頻,思考河谷發育過程,主要受到什么侵蝕類型的影響
再次明確侵蝕類型對河流的不同影響
通過觀察,使學生對各種河流地貌形態有感性認識
充分發揮想象力,訓練學生把感性知識轉為理性知識的能力
幫助學生理解河流
的不同侵蝕類型及對河谷的不同影響
及時鞏固難點知識
地貌—河谷地貌的發育為例
凹凸岸的判斷及遷移運用
小組合作學習 過渡
探究三、河流的堆積地貌
模擬出山口洪積扇的形
河谷發育過程主要受到的侵蝕類型及河谷形態特點
分析凹岸侵蝕、凸岸堆積過程及如何在考試當中判斷凹凸岸
知識點的遷移運用:凹凸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不同
河水在流動的過程中侵蝕并搬運顆粒物,遇到阻礙或水流速度減慢的時候,搬運能力減弱,泥沙堆積,形成堆積地貌
在河流不同的河段,形成的堆積地貌各有什么特點
結合教材P79頁的活動題,按老師的實驗步驟進(1)河流不同發育階段的地表形態。
(2)不同發育階段的主要侵蝕方式及對河谷的影響。
學習側蝕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規律。
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凹凸岸在實際生活的運用
學生觀察分析圖片,識別河流堆積地貌。
利用手中的實驗材料,動手實驗
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圖,讓學生在鞏固學習外力作用的同時,
更進一步地了解流水侵蝕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1)通過小組合作
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學以致用,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不僅只是應付考試,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成過程實驗 講解分析 課堂總結 練習
行操作,分析河流出山口形成的堆積地貌。 思考:這個實驗存在的不足
1.課件演示并指導分析: (1)沖積扇圖片; (2)洪積扇圖片;
(3) 河漫灘平原圖片; (4)三角洲平原圖片; (5)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 2.小結沖積扇和三角洲的形成過程
3.活動:分析河流堆積地貌:以黃河三角洲的發育為例
本節課主要是學習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以河流的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為例 課件展示練習及相關高考題
操作,并認真觀察實驗結果
通過閱讀和識圖,學生概述洪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三角洲平原的發育
學生進行討論分析,解釋所問問題
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練習
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而且更好的記憶并理解洪積扇的形成過
程。
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圖,讓學生在鞏固學習外力作用的同時,更進一步地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
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中學會從案例和圖片中獲取地理信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幫助學生建構起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探究學習使知識再現,既深化本節課的
重點,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板書設計] 溯源侵蝕
侵蝕類型 下蝕
侵蝕地貌 側蝕
(河谷) 初期:河谷橫剖面呈“V”形
河谷演變 中期:河谷出現連續的河灣 河流地貌 成熟期:河谷橫剖面呈槽形
洪積—沖積平原
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 河漫灘沖積平原
三角洲平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