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城市化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_內蒙古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_內蒙古省級優課
人教版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第三節城市化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標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動城市化發展。 2.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各階段的特點。
3.解釋城市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不合理的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針對問題,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讀圖分析討論法自主學習什么是城市化、合作探究法完成世界城市化進程、案例教學法探究英國城市化階段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會用全面、辯證、發展的觀點來看城市化過程中積極的一面及出現的問題。 2.通過學習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異同,培養綜合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城市發展觀。讓學生認識發展中國家有待于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從中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道路。 學情分析
本節主要面對的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城市中的一員,所以對城市并不陌生。他們每個人都會對城市的發展、變化有所認識,只是不能運用地理學科的專業術語去描述、解釋城市化現象。本節課要做的就是指導學生從地理學科的角度、運用地理專業術語去描述、理解城市化過程。 教學重點
1.城市化的含義及三個主要標志。 2.城市化進程的階段性。 3.城市化的地區差異性。 教學難點
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 教學活動 第一課時
【導入】城市化 (5分)
播放視頻《美麗的通遼》美麗的通遼,美麗的科爾沁,美麗的新城第一中學。一方面,我們在座的同學一些是從農村來到通遼上學,一些老師也是從農村考上大學畢業之后留在城里工作。另一方面,我們的新城第一中學所在的新城區,過去這里還是農村,現在變成了城市。其實這就是什么的表現呢?(城市化)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不同國家和地區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有何不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來探究的主要內容。根據國情我國應該怎樣發展城市化,這也是我們學完這節課應該思考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這節課我們來完成以下兩個任務:一、自主探究什么是城市化?(有疑問也可以同座探討)二、世界城市化進程(小組內充分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現在開始完成自主探究的問題。限時5分鐘。
【自主探究】(自學5分,互動10分)
一、什么是城市化
1、閱讀教材P31,解釋什么叫城市化?讀圖2.16說明你是從哪些方面來看城市化的呢?
概念: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
城市化 表現
理由
說明(為什么)
城市數量增多 特大城市由兩個增加到五個, 中小城市增加若干個
數量、等級
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原有的三個大城市發展成為特大 城市,同時又增加三個大城市
城市范圍擴大
城市人口增多
由過去有大面積的農村到現在 大、中、小城市星羅棋布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標志)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 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教師指導:可以直接點名回答,或學生舉手回答。三個標志-城市數量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
的標志)追問:城市數量為什么會增多,城市用地規模為什么會擴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什么會上升?因為城市人口在增多(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反問:城市人口增多比重就會上升嗎?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也就意味著農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在下降,那也就說明農村人口轉變為了城市人口。一部分人口就從農村遷移到城市,那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也就是說從人口遷移的角度分析推動城市化發展的驅動力有哪些?
2、根據材料及生活實際,閱讀教材P32圖2.17,從人口遷移的角度,分析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推力和拉力)有哪些? (提示:可從產業結構角度來分析?)
地理因素 含義 表現(圖2.17)
拉力 吸引人群來到城市的因素 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交通便捷等 推力
促使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 人口增長過快、對土地壓力大、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自然災害
教師指導:城市有哪些吸引力,農村有哪些推力呢?從事行業(工業,如建筑:服務業如餐飲、零售,教育、醫療等二三產業)就體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農村人地矛盾突出。而且工業化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機械化也就解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根本原因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及其發展的不平衡,即城鄉差距。因此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化。那反過來,城市化會產生哪些作用呢?
3、閱讀教材P32,結合生活體驗,談談城市化的意義?
參考通遼市圖文資料(左圖為20世紀70、80年代,右圖為現在)總結出以下幾點: ①帶來聚落形態的變化②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③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進步的表現
教師指導:最終落實在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引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水平不同,因此城市化的過程也就不同,那么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是怎樣的呢?
【合作探究】(20分)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強調:從世界各國的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不同時期因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所處階段不同。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并展示成果。
1、讀教材P33圖2.19城市化進程示意、P35圖2.23幾個國家的城市化過程和“案例4‘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完成以下表格。
教師指導:可以叫兩組同學分別回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照圖2.18和圖2.19,分析圖2.23中幾個國家的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1)、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如英國于1800年、美國于1825年前后開始城市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如巴西于195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開始城市化。
(2)、目前英國、美國處于城市化的后期階段,巴西處于中期階段(有爭議值得探究),印度處于初期階段。 (3)、近20年來,英國、美國、印度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慢,巴西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快。
(4)、未來英國、美國城市化的發展趨于緩慢甚至停滯, 巴西城市化發展變緩,印度城
市化發展可能加快。
(5)、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現處于城市化的后期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變緩,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現正處于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較快,出現郊區城市化。
2、逆城市化現象是社會倒退的表現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體現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那是否就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社會經濟就越發達嗎?怎樣看待巴西的城市化水平高于發達國家?
3、二十一世紀,中國城市化進入一個高峰期,2016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7.35%。我國處于城市化的哪個階段?我國該怎樣合理地發展城市化?
小結:由“巴西的虛假城市化”,我國一些城市的“城中村”——觀看圖片引出:這樣的城市化是我們想要的嗎?我們國家應該走什么樣的城市化道路呢?城市化的目的是什么?——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區域協調發展,那么建立城市群就是城市化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高級空間組織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一般以1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 由至少3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優先發展中心城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重點發展中小城鎮帶動周邊農村發展,鼓勵鄉村就地城市化,發展鄉鎮特色產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社會保障體系,改善環境等?s小城鄉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國家類型 典型 國家 城市化 階段 起步
早晚 速度
水平 常見的問題 及原因
發達國家 發展中 國家
小結: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 課堂檢測:
知能演練(5分)
讀我國城市化發展曲線圖,回答1~2題。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最快的是( )。 A.①時期 B.②時期 C.③時期 D.④時期 2.下列關于我國城市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我國已進入城市化成熟階段 B.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區
C.城市化速度取決于城市規模的大小D.資源不足是制約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原因 高考鏈接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邊的農民競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樓” (下圖)。據此完成1~2題。
1.農民建“握手樓”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來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積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樓”的修建反映該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減少B.城區房價昂貴C.人居環境惡化D.城區不再擴大
反思:
優點:用通遼市的視頻導入,并結合新城區、新城第一中學學生和老師的實際情況引出城市化過程很切題。課時安排合理,充分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不足:問題設置有廣度、有深度但不夠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難度較大,討論效果不是很理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