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地表形態的塑造,外力作用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地表形態的塑造(外力作用)》山東省 - 青島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地表形態的塑造(外力作用)》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種類及表現形式。
2.通過演示實驗,理解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一般過程。
3.通過探究實驗,理解風力和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能夠描述典型地貌的形成過程。
4.通過合作討論,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教師演示實驗理解風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設計探究實驗,理解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 3.理論聯系實際,結合生產生活案例,分析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欣賞自然景觀圖,體驗自然之美。
2.通過探究實驗,模擬自然過程,體會科學探究過程,提升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能力。
3.通過歸納不同區域主要地貌,增強區域認知。
4.通過分析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
2.典型風力、流水地貌的成因
教學難點:典型風力、流水地貌的成因
【教學過程】 學情 分析
1. 知識基礎:
學生在巖石圈物質循環中已經接觸過外力作用形成沉積巖,了解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五個過程;在本節第一課時已經了解了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初中具備一定的區域地理知識。 2. 生活經驗: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旅游、紀錄片等形式,了解接觸過大量典型的地貌景觀,對風力、流水作用有基本認識。 3. 能力基礎: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已經具備通過觀察模擬真實環境的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能夠借助工具模擬真實環境,并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4. 課前預習:
課本內容和學案課前預習導讀思考題。
教學 創意 利用教師演示實驗和小組合作探究實驗,模擬真實地理環境,進行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教學。
教學 環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節 導入 新課
Ppt播放短片,感受自然之美。
師:剛才的短片《巖石圈的故事》帶領大家直觀感知了大自然中的美麗景色, 1300多年前大詩人杜甫游歷泰山,發出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感慨,杜甫以為大自然將所有的神奇秀美集中到了五岳之尊,他沒能走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去感受更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比杜甫幸運,我們不僅能夠感受美,更能夠通過學習一起來探索自然之美的塑造過程,去見證創造美的過程。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球表面形態的塑造是內力、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研究完內力作用之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外力作用。 通過地理景觀圖片的呈現,引導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激發學生探究自然之美
的興趣。
課前案
師:我們知道,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源于太陽
能,它的表現形式有五種分別是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而外力的種類也有五種分別是流水、風通過微視頻技術手段,反饋課前預習
反饋
力、冰川、波浪、生物。在這些名詞中,大家最容易混淆的是這三個名詞:風化、侵蝕和風力。通過一段微視頻區分這幾個概念。
微視頻:風化、侵蝕和風力的辨析。
作業,幫助學
生掃清知識難點。
過
渡 師:其實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巖石的破壞,在真實環
境中常常同時發生作用,而風力是一種外力作用,
通過空氣的運動對地表巖石進行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最終使得地表形態被改造。接下來我們就通過探究一了解一下風力地貌的形成過程。 探究
一
師:老師需要一個助手來協助我~助手任務:1.手扶
盒子 2.仔細體會演示過程中手的感受,把你的感覺告訴大家。 1. 觀察演示實驗,不同位置的沙粒大小分布與風速有什么關系?由此形成了怎樣的地貌?
2. 觀察風蝕蘑菇圖片,結合演示實驗,推測其形成過程?
通過演示
實驗,引導學
生思考風力強
弱與物質顆粒大小的關系,
體驗風蝕蘑菇的形成過程。
操 作 演 示
實驗目的:模擬風力侵蝕地貌和沉積地貌的形成過程
實驗器材:干沙若干,長紙盒,吹風機
拓
展 延
伸 3.
科學家們曾提出了黃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多種
解釋,其中風成說因為證據充分,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試結合我國中西部地區地貌特征和演示實驗,分析其形成過程。
拓展區域
尺度,由觀察實驗結論進一
步遷移領悟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掌握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一般過程,領悟自然之律。 過 渡 師:剛才通過我的演示實驗學習了風力地貌的形成過程,接下來把時間交給大家,你能否用提供的工
具演示流水地貌的形成過程呢?
探究
二 實驗要求: 1.任選材料,模擬峽谷、沖積扇、沖積平原或河口三角洲的形成過程(任選1-2種)。
2.每組討論模擬方法后,選派兩名實驗員進行操作,其余同學作為實驗觀察員,適當記錄,并保留實驗結果在全班展示。
3.結合實驗過程,描述以上流水地貌的形成過程。 4.為使實驗過程和結果更接近真實自然環境,你認為該實驗應該從哪些方面改進?
學生通過
利用所給工
具,模擬自然
狀態中流水沖刷地表的過程,在實驗中
體會流水的侵蝕和沉積作用,描述沖積扇、三角洲、峽谷等地貌的形成過程,同時通過實驗反思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增強地理實踐力。
規律總
結 現在請大家把探究一二的學習成果整理在表格
中,同時請每個小組討論判讀出你手上的景觀照片,派代表在中國地圖上進行標記。師: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風力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區,流水地貌主要分布在濕潤地區。
通過將不
同的景觀圖像標記在中國地
圖上,加強對
不同區域主要外力作用的認
識,提高區域認知能力。
過
渡 師:探究活動進行到這里,我們感受過了自然之美、探索過自然之力、領悟了自然之律,但其實還
有一種很重要的作用力我們沒有討論,就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
探究
三 小組合作討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正在越來越強烈,除了我們之前看到過的龍脊梯田是對地表形態的改造,你還知道哪些案例?
師: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可以利 通過小組討論使學生辯
證的認識人類
活動對地理環
境的影響,樹
用沖積扇上的肥沃土壤耕種,能夠改造坡地、修筑梯田的同時發展旅游業,但被改造的自然除了為我們提供資源之外還有可能帶來災害,因而我們人類應該合理利用、因地制宜,我們地理學科研究人地關系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綠色發展、最終達到人地和諧。希望大家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為更好的人地關系作出小小的貢獻。
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 小
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講了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
過程,通過探究實驗學習了侵蝕地貌和沉積地貌的
典型案例,我們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必須警惕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畢竟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
作 業 回顧自主過關檢測改錯,完成課后A、B級練習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