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地球表面形態,板塊運動,宏觀地貌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板塊運動與宏觀地貌_湖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2.2 地球表面形態
——板塊運動與宏觀地貌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課程標準
考點
能力層級
識記 理解 簡
單應
用 綜合運用 旨在學習板塊構造學說的三大觀點,并能運用觀
點解決地球上宏觀地貌產生的原因和對某些地
理現象的預測。
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 √
板塊的相對運動所產生的基本地貌
√ 板塊內部和交界處穩定性的比較
√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板塊構造學說的三大觀點的學習,培養學生用板塊構造學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
2、運用個人提問、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學生上講臺講述等形式,來表達、交流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學會野外地質、地貌調查色一般方法。通過課堂和野外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地殼運動和地質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地理環境的復雜性、 多樣性,并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環境觀教育。
2、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從內向羞澀走向勇敢大方。
3、通過教材和多媒體圖片的教學,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通過欣賞由于內力作用形成的一些優美自然風光,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界奧秘的科學精神,樹立科學美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板塊的相對運動所產生的基本地貌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 【教學工具】
多媒體、導學案
【學習課時】1課時
【導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對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旅游。旅游活動已成為社會大眾工作之余最主要的放松活動。 【展示幻燈片】假如你是一位旅游愛好者,當你見到以下地理景觀時有何感想?(學生觀看,討論)
【播放圖片】 【展示幻燈片】假如你是一位研究地球表面形態的地理學者時,當你見到以上地理景觀時有何感想?(學生討論,停頓不回答)
【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了解的內容:地球的表面形態。先來檢驗一下同學們課前自主學習的情況。
【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1.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有哪些?(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
2. 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它的能量來源于哪里 ?它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怎樣?(表現形式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五個方面。它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它能削高填低,使地表趨于平坦。)
3. 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它的能量來源于哪里 ? 它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怎樣?(表現形式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地震。它的能量主要來源于地球內部。它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轉】德國有一個人叫魏格納,有一天他看著世界地圖,突然想起前不久看到的2億年前的世界輪廓圖,兩相對比,他發現了一個好玩的事情。如果你是他,你怎么看? 【播放“大陸漂移學說”視頻】
【40秒停】這就是他的猜測。為了論證他的猜測,他找到了三大證據。
【繼續播放視頻,1分47秒停】這就是大陸漂移學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板塊構造學說的發現過程。
【轉】通過課前了解,同學們肯定找到了板塊構造學說的三大主要觀點。請一位同學來說說看。
【學生回答】
【觀點一】全球的巖石圈是由六大板塊構成的
【學生活動】讀圖2-10,圖中蘊含板塊運動學說的內容,你能發現它們嗎。(教會學生如何讀圖識圖。
【展示“加深鞏固”練習】 【觀點二】板塊是運動的 【活動:實驗探究:】實驗1:請大家拿出一張紙,如果給這張紙一個拉張的力,結果會怎樣?
【學生動手操作,總結】
【原理運用】如果給板塊一個拉張的力呢,結果又會怎樣?
【試一試】根據2-10圖中箭頭表示,試著用板塊運動的內容分析紅海、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原因。(學生回答)
【活動:實驗探究】實驗2:把兩本同樣厚度的書并排平放在桌上,用兩手做相對擠壓,有什么現象發生?
【學生動手操作,總結】
【原理運用】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擠壓形成消亡邊界。
【活動:實驗探究】實驗3: 如果一本厚書向上,另一本薄書向下用兩手做相對擠壓,又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學生動手操作,總結】
【原理運用】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形成海溝、海岸山脈、島弧。
【試一試】根據圖中箭頭表示,試著用板塊運動的內容分析喜馬拉雅山脈、科迪勒拉山系、東亞島弧鏈、馬里亞納海溝的形成原因。(學生回答)
【活動】 假如你可以未卜先知,你能否預言出以下情況的結果? 1、未來地中海的面積將如何變化?為什么? 2、未來紅海的面積將會怎樣?為什么? 3、未來我們是否有可能騎自行車去美國?
【觀點三】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活動:實驗探究】實驗4:請大家雙臂前伸,掌心向上,雙手用力碰撞,然后說一說你有什么感覺?
【原理運用】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邊界一致 【總結歸納】 【鞏固練習】
一.看圖,回答下列問題
1.2009年12月10日,印度尼西亞西部亞齊地區附近海域發生里氏5.9級地震,震源深度約35千米。
①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近年來多次發生地震,從板塊構造學說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該地區恰巧位于地震帶上,另一個地震帶為 地震帶。
②地幔物質的對流是板塊運動的動力所在,圖中可能出現海底擴張的地區是( ) A.A與C交界處 B.B與C交界處 C.C與D交界處 D.B與D交界處
③板塊相互運動產生了不同的地貌景觀。與圖中甲處地貌景觀相同成因的地區是( ) A.馬里亞納海溝 B.喜馬拉雅山脈 C.大西洋 D.科迪勒拉山系
2.位于菲律賓呂宋島東南部的馬榮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之一,2009年12月火山又開始爆發。
①馬榮火山再次噴發,其主要原因是 ( )
A.地殼的凹陷 B.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 C.地殼的隆起 D.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之間張裂
②菲律賓的東部海域分布有菲律賓海溝。海溝是由于_____板塊俯沖到 ______ 板塊之下形成的,同時,
______板塊隆起形成______ ;而在板塊的張裂處常形成 ______或______ 。
二.(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夏季招生考試地理上海卷)下列應用板塊構造理論對地質地貌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不定項選擇題)( )
印尼地震 震中位置
菲律賓 馬榮火山
甲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塊張裂而產生
B.臺灣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弧狀島鏈是新大洋地殼的誕生處
三.(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夏季招生考試地理上海卷)板塊構造學說認為(不定項選擇題)( )
A.全球地殼共分為六大板塊 B.板塊“漂浮”在上地幔的軟流層上 C.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很深的海溝 D.板塊碰撞地區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教學反思】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發現學生更喜歡活潑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課堂上能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鉆進去,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本節課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課堂氣氛活躍,知識框架完整。還需在更層次的教學中進行挖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