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共價鍵
所屬欄目:高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滬科版化學高一上冊3.3《共價鍵》第1課時_福建省 - 福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3.3《共價鍵》第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單元教學分析 (一)單元地位和作用
原子、離子 / 第一章:《打開原子世界的大門》
/ 第三章:《探索原子構建物質的奧秘》
/第四章:《剖析物質變化中的能量變化》
“3.3共價鍵”是高一化學第三章《探索原子構建物質的奧秘》中的課題,本章是第一章《打開原子世界的大門》中有關原子結構的邏輯延伸,討論原子間如何通過化學鍵構建成分子或晶體,是高中化學基礎型課程中有關物質結構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
同時,本章之后緊跟著第四章《剖析物質變化中的能量變化》,又是本單元有關“結構決定性質”的一個重要應用,無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這些宏觀現象只是表觀,本質上都是化學鍵在發生變化,只有弄清楚化學本質,才能真正理解化學,因此本單元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對于學生進一步學習其它化學知識甚至是其他學科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章化學鍵,分子結構或部分晶體結構的知識都比較抽象,在學生理解化學鍵的本質、形成條件過程中,對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推理有重要作用。
(二)單元主線
共價單質
共價鍵
離子鍵—離子化合物
化學鍵
原子結構 原子直接以共價鍵構成的物質
共價分子
共價化合物
結構決定性質
化學鍵...
1離子鍵 2共價鍵
3金屬鍵
1、物理變化
2、化學變化
3、能量變化 NaCl熔融 離子鍵斷裂 HCl溶于水 共價鍵斷裂
(電離)
宏觀現象
微觀本質
舊物質消失 舊化學鍵斷裂
新物質生成 新化學鍵生成 宏觀現象
微觀本質
吸熱 舊化學鍵斷裂 放熱 新化學鍵生成 宏觀現象
微觀本質
+
構成
(三)本課時在單元中的位置和作用
一個詞語概括本課時在單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承上啟下。
學生已掌握“化學鍵”概念和“離子鍵”概念,明白了微粒之間形成強烈作用力的原因:為達到穩定結構,知道了形成穩定結構的一種途徑,以及能量與穩定性關系,對“3.3共價鍵”第1課時的學習(共價鍵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有很好的鋪墊作用。
同時,本課時的學習會完善“化學鍵”的概念及豐富微粒形成穩定結構途徑的多樣性。為共價鍵第2課時:共價化合物、共價分子,原子直接以共價鍵構成的物質等學習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教學與評價目標: 1. 教學目標:
(1)通過氯化氫和氯化鈉性質的比較,體驗物質微觀結構和物質宏觀性質的內在聯系,并能依據原子的微觀結構和離子鍵微觀結構決定的離子化合物宏觀性質的特征,推測氯化氫中不是離子鍵,而是共價鍵。 (2)在構建共價鍵模型的過程中,運用電子式、結構式、球棍模型等化學用語或模型來表征共價鍵及其微觀結構,進一步感受化學模型方法的應用,感悟化學用語在表示物質結構上的不同側重和特點。
(3)通過對共價鍵形成過程的分析,運用對比發現法,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的精神,進一步培養嚴謹的科學思維,并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2. 評價目標:
(1)通過課前微課學習任務,診斷并發展學生對共價鍵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水平。
(2)通過課堂活動利用黑白棋子構建共價鍵模型的過程,診斷并發展學生運用電子式、結構式、球棍模型等化學用語或模型來表征共價鍵及其微觀結構的水平,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模型方法。
(3)通過對離子鍵和共價鍵、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對比辨析,診斷并發展學生對比、質疑、求實的科學探究水平。
(4)通過引導學生采用“提出問題→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構建模型→模
型表征”的科學探究思路,診斷并發展學生科學探究的邏輯思維水平。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共價鍵的形成原理 用電子式表示共價鍵 2.教學難點
對共價鍵中共用電子對的理解及共價鍵的存在范圍 四、“素養為本”的教學思路體現:
五、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①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宏觀辨識——初識氯化氫:實驗的現象、方程式、元素組成等 微觀探析——再識氯化氫:
微粒觀:HCl分子由氫原子與氯原子構成;氫原子與氯原子通過“共用電子對”構成。
②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
運用原子結構示意圖、電子式、結構式、球棍模型等化學用語和模型,表示共價鍵的動態形成過程以及物質的微觀結構,感悟化學用語在表示物質結構上的特點。
③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
探究氫原子和氯原子通過何種途徑形成穩定結構,采用科學探究的思路:提出問題→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構建模型→模型表征,運用科學探究的邏輯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基于數據分析的以學定教,從學生的疑惑點組織教學,知識的生長是以學生的知識為起點。 展示課前平臺學習情況
1.以氯化鈉為例回顧解釋離子鍵模型。
2.通過共享單車和榫卯結構,體會“共用”、“穩定”思想所在,滲透“微觀結構—宏觀性質”基本思想,來探析“原子組合成物質的過程中是否都是通過離子鍵相互作用”。
用氯化鈉解釋離子鍵模型,突出原子結構是模型分析的關鍵,為后面通過最外層電子數來分析共用電子對情況做鋪墊。讓學生從生活和體驗出發,感受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思想與本節內容的精妙聯系,并提出“微觀結構—宏觀性質” 基本思想,做好基本素養的鋪墊。
利用網絡平臺推送微課,讓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并提問,進行學習的前測數據收集,明確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
收集前測數據,并根據學生學習成果,分析歸納學生疑問問題的主要類型,教師診斷并發現學生的問題,為課內線下學習做好準備,初步診斷學生已有認知水平。 課前 準備
引入環節:課前任務展示
環節一:溫故知新
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再測反饋,教師診斷發現學生問題,糾偏總結:共價鍵存在于共價化合物、非金屬單質或離子化合物中,并會利電子式模型幫助解釋。
基于數據及時評量診斷,精準教學。同時讓學生完整感知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反復認識的過程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過程之一,并發展學生從孤立水平到系統水平。
環節四: 檢測反饋 糾偏總結 1.從氫氣和氯氣反應的現象, 引導學生來分析氫氣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氫的微觀過程,形成并理解共價鍵的基本概念。 2. 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滲透如何判斷一個化學反應是否發生?
環節二: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 1.利用氯化氫形成過程的宏觀現象和微觀結構的關鍵證據,發展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和“證據推理”的核心素養。 2. 讓學生認識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物質變化的實質所在,為后續學習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打下基礎。
環節三:模型構建與運用 1.構建思維模型:原子達到穩定結構的二種途徑,綜合離子鍵和共價鍵概念,進一步內化理解化學鍵。 2.構建共價鍵模型:學生通過黑白棋子搭建CH4、NH3、H2O的電子式模型,并解釋原子以數目比結合的原因,再通過氮氣和二氧化碳的電子式模型構建,從而解決學生對共價鍵數目的疑惑問題。(學生拍照提交作品)
3.通過前期模型構建,解決學生如何表示共價鍵的疑惑問題,學會電子、結構式等表征方法。
1.學生通過體驗構建共價鍵模型過程,學會用電子式、結構式表征共價分子,使得對共價鍵這一抽象的概念認識顯性化,學生進行知識理解與遷移,發展學生 “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水平。 2.通過活動探究,滲透科學探究意識,引發學生思維的探究親歷過程,采用科學探究的思路“提出問題→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構建模型→模型表征”,運用科學探究的邏輯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