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商鞅變法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民版歷史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專題二第一節“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商鞅變法”青海省 - 西寧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專題二商鞅變法
第一節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課程標準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知識與能力 了解商鞅變法在經濟、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探討商鞅變法對于秦國的制度變革和國力強盛所產生的歷史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學習改革家堅強不屈的意志。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風潮興起的根本原因。商鞅變法的性質問題; 教學難點 從秦國改革前的有利條件看變法的成功。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個人二次備課 情境創設:春秋戰國時期,群雄角逐,諸候爭霸,雖然泰國地處西陲,遠離中原核心地帶,比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遠落后的泰國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統一了六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那么,當時泰國面臨哪些機遇能夠最終完成統一? 一、春秋戰國時代特點---大變革時代 1、大動蕩: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 2、大發展: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 3、大變革: ⑴社會經濟的變化:隨著鐵器使用和牛耕推廣,井田制破壞,奴隸逃亡墾荒,土地私有權逐步得到認可 ⑵階級關系的變化: ①隨著土地私有化,新興地主實力增強,要求廢除奴隸主特權,進行社會變革。 ②各國先后進行變法,首先魏國李悝變法,之后楚國吳起變法。 ⑶思想意識形態變化: ①表現:儒道法墨等各家宣傳自己的學說和主張,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 B.墨家:“兼愛”、“非攻”、“尚賢”,反映平民階層利益。 C.法家:“以法為本”,主張除國君外,都要受法律約束。 ②意義:形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動社會變革和文化發展。 二、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 (一)歷史背景: 1、大動蕩大變革是變法的有利外部條件
⑴諸侯爭霸的推動:各國面臨政治政治經濟制度的重建。
⑵變法風潮席卷各國:首先魏國李悝變法,之后楚國吳起變法。
⑶百家爭鳴的推動: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動當時的社會變革。 2、秦國統治者銳意變革是變法內部動因
⑴必要性:時代的要求;秦國擺脫落后,實現富國強兵的需要。 ⑵可能性:秦國國君立志改變落后狀況,推行社會改革。 ①秦獻公:廢除用人殉葬的惡習;由雍遷都櫟陽;允許事業活動。 ②秦孝公:發布求賢令,吸引有志之士。
3、商鞅來秦并得到賞識是變法的重要條件
⑴游說:商鞅以變法強國之術游說秦孝公,勸說他“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變法要堅決果斷。
⑵辯論:與反對派辯論,宣傳變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得到秦孝公賞識。
⑶立信:南門徒木,取信于民;并打擊破壞新法的人。
4、變法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壯大。
(二)變法的中心、目的和性質:
1、人物:秦孝公,商鞅(官職左庶長)。
2、中心:“農戰”和“法治”。
3、性質:是新興地主階級領導的一場徹底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4、目的:實現富國強兵。
(三)變法的內容:強國之術
第一階段:公元前356年 措 施 內 容 作 用 成效 實行什伍 連坐制度 什五:五家為一伍, 十家為一什。 連坐:一家犯法 余家告發,否則同罪。 加強管理,
有效行使 政府權力
新法推行
幾年后,
逐漸成效,
秦國對外
戰爭不斷
勝利。
獎勵耕織 重農抑商 ①收糧多織布帛多免除賦稅徭役。 ②凡從事工商業或懶惰而至窮的,要受到懲罰。 ③以優惠政策吸引韓趙魏百姓來秦墾荒。 穩定財政收入, 增強國家實力 獎勵軍功
按軍功賞賜
①按功受爵,制定20級爵,即“軍功爵” 沒有軍功不再受爵。 ②對聚眾鄉里私斗 的人按罪處罰。 提高軍隊戰斗力, 打擊了貴族的特權,樹立地主階級優勢。 第二階段:公元前350年
措 施 內 容 作 用
廢井田
開阡陌
廢井田制度, 實行土地私有制度。 承認土地私有權 維護新興地主階級利
益,
提高生產積極性。
廢分封 行縣制
①縣為地方行政單位,縣轄若干鄉鎮。 ②縣設令 (縣令),丞
(副縣令),尉(軍事) ③在新兼并地區設郡,郡守負責郡政。
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
統一度量衡
流傳至今的“商鞅方
升”。
有利于各地經濟交流。
塞私門之請”
移風易俗
①禁止私下請客行賄,獎賞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②禁止父子兄弟共
居,推行家
③有20男則分戶的“分異”令
有利于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刺激小農生產的積極性。
燔詩書,明法
令
禁止游學游士,想要
做官就得學習律令,以官為師 加強專制統治。
(五)商鞅變法的結果和成功原因:
1、結果:“商鞅雖死,秦法未滅”,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 2、成功原因:
⑴時代發展的要求:順應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歷史趨勢,合乎秦國的國情,這是成功根本原因。 ⑵秦孝公大力支持: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得以堅決實行,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⑶商鞅的政治才干:敢于同反對派進行斗爭,賞罰分明,取信于民。 ⑷變法深得人心:變法施行十年,百姓有較長時間適應及接受。 【課堂小結】商鞅變法的特點: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文化、習俗等方面
(2)措施最徹底: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世祿 (3)歷時最久:先后兩次改革,持續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顯:增強秦國實力,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