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基因在染色體上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生物必修二課題第二章第二節《基因在染色體上》廣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二課題第二章第二節《基因在染色體上》廣西
章節名稱 2.2 基因在染色體上 學科 生物 授課班級
1617班
授課時數
1課時
依據標準 課程標準:
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 教育技術標準:SETC·S
1、嘗試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2、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大膽質疑和勤奮時間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的熱愛。
本節(課)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Ⅱ第2章第2節的內容。按照遺傳學發展史來安排教材內容的人教版,在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以及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之后,本節的核心內容是:薩頓利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摩爾根利用“假說演繹法”通過果蠅做雜交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二者分別從邏輯思維和實驗證據兩個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體上,從而把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和減數分裂的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了一起。更有利于學生對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實質的深入理解,同時又為學習伴性遺傳奠定了基礎。本節課對摩爾根的果蠅雜交試驗的處理是在引導學生發現果蠅眼色的遺傳符合孟德爾定律及跟性別有關之后,教師就出示了摩爾根的假設,然后用假設來解釋他所做的實驗,再用F1中的紅眼雌蠅和白眼雄蠅進行的雜交作為檢驗假說的測交。對這些教材資源進行精心設計學生參與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重走摩爾根的探究之路,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及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本節(課)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 過程和方法:①嘗試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②嘗試運用假說演繹的方法分析摩爾根的果蠅雜交試驗。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并需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激發學生對科
學的熱愛之情。
學習者特征分析
通過學習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一章《遺傳因子的發現》學生初步領悟了假說演繹的思維過程及其在研究遺傳規律中的作用。但學生在遺傳現象過程中的想象力和推理思維的能力較弱,特別是由于對果蠅眼色遺傳的現象缺少感性認識,限制了其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展,而本節課對推理思維力度要求又較大,內容上還與細胞分裂的聯系緊密,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
學案導學的作用可強化學生對知識內在聯系的理解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同時梧州高中的學生基礎較好,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學習生物的積極性高。喜歡挑戰自我,享受探索問題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已養成討論合作學習的習慣。而且梧高學生對于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畫遺傳圖解、假說演繹法和減數分裂已經掌握的非常到位,為學習這節內容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但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要進行充分的預設,并做好對應意外生成的準備。
知識點學習目標描述 知識點 編 號 學習目 標層次 具 體 描 述 語 句
1 理解 薩頓的假說提出過程及方法。 2 理解 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3
了解 摩爾根新發現。
教學重點和難點
項 目 內 容 解 決 措 施
教學重點
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 依據“建構主義思想”,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重演薩頓、摩爾根當年的思維過程
教學難點
1、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
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2、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把握時機,組織討論,激發學生思考,使課堂生氣盎然。
課前對學生的要求
1、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完成導學案。
2、課前思考:請你試一試將孟德爾的分離定律中的染色體換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念一遍。你覺得替換之后在邏輯上行得通嗎?由此你有什么想法? 3、提前兩天布置培養觀察果蠅。
4、以“嚴謹求實→科學推斷→實驗探索”為線索搜集并了解摩爾根進行遺傳學實驗研究的事跡資料。
教學媒體(資源)選擇 知識點 編 號 學習目 標層次 媒體 類型
媒體內容要點
教學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結 論
占用 時間 媒體 來源
1 了解
圖片展示
實驗材料(果蠅)的優點、果蠅染色體對比
提供事實,建立經驗 設疑—播放—
講解
3min 課本
2 了解 圖片展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呈現過.播放
2min 課本示 實驗 程,形成表象 —提問—講解
3 理解
希沃實物展臺
“基因在染色體上”假說提出與演繹推理
演繹原理,啟發思維 學習者
自己操
作媒體
進行學
習
20min 學生
4 了解
圖片展示
摩爾根新發現
舉例驗
證,建立概念
邊播
放、邊講解
2min 課本
①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分為:A.提供事實,建立經驗;B.創設情境,引發動機;C.舉例驗證,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確操作;E.呈現過程,形成表象;F.演繹原理,啟發思維;G.設難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開闊視野;I.欣賞審美,陶冶情操;J.歸納總結,復習鞏固;K.自定義。
②媒體的使用方式包括:A.設疑—播放—講解;B.設疑—播放—討論;C.講解—播放—概括;D.講解—播放—舉例;E.播放—提問—講解;F.播放—討論—總結;G.邊播放、邊講解;H. 邊播放、邊議論;I.學習者自己操作媒體進行學習;J.自定義。
板書設計
2.2 基因在染色體上
關于教學策略選擇的闡述和教學環境設計
本節教材內容是“總結人類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中的一部分,教學難點較多,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在教學策略上,依據“建構主義思想”,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重演薩頓、摩爾根當年的思維過程。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圍繞“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探索歷程,精心設計學生參與的活動,把握時機,適當提問,問點準確,難度適宜,問機得當,問法靈活,如在提到摩爾根用實驗證明過程時提出“既然要做實驗,當然少不了實驗材料,摩爾根用了什么材料”引出果蠅,隨后“為什么用果蠅”引出果蠅的優點等,層層遞進,不斷深入。同時注重組織討論,激發學生思考,使課堂生氣盎然,如“根據果蠅眼色與性別有關引出三個假設時,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哪種假設符合摩爾根的實驗現象”,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演繹推理得出正確結論,收獲自己找到實驗證據的成功,并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觀點,進一步地突破難點。
薩頓
基因在
染色體 上
發現問題
提出假說
演繹推理
假說——理論
類比推理
證據 摩爾根實驗
教學方法:學案教學法、探究式問題討論法、引導探索法、精講點撥法等綜合運用。
□普通教室 □實驗室 □多媒體教室 □網絡教室 □其他:(填寫具體要求)
課堂教學過程結構設計 教學 環節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 的作用和運用
設計意圖、依據
導入 新課 復習導入: 展示孟德爾圖像,詢問孟德爾
被稱為“遺傳學之父”
的原因(即孟德爾貢
獻)以及基因分離定律的內容。
學生回憶并回答
PPT展示
復習舊知
提問:將分離定律中
的“遺傳因子”(基因)
換成染色體,從邏輯上看還行的通嗎? 學生思考回答
PPT展示
導入新課
學習 新知
1、薩頓假說提出過程及方法: 問題引導:“說明基因
和染色體有什么關系?”“平行關系體現在什么地方?”“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學生閱讀課本并回答 PPT展示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能力,初步體驗類比推理
2、基因位
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1)觀察實驗提出問題 學生觀察,思考討論,
自由回答。
課件展示摩爾根的果蠅雜交試驗 創設爭相提問、爭
相回答的探究氛
圍,培養學生的觀
察能力和問題意識
(2)作出假設:
①課件展示果蠅體細胞染色體圖解,明確染色體組成及性染色體的不同
學生可能會提出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在染色體
上。進一步追問,學生分組
討論可能會提出以下三種假說: 假設一:控制白眼的基因位
于常染色體上(ww)
假設二:控制白眼的基因位
課件展示果蠅體細胞染色體圖解,
讓學生具備摩爾根當時的知識基礎,
重演摩爾根當年的思維過程②引導學生都做一回摩爾根,試著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規定用w表示控制眼睛顏色的基因,紅眼W,白眼w 于X染色體上(XW , Y) 假設三: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Y染色體上( X , YW) 篩選假說:判斷假說是否正確首先要能解釋原有實驗的結果。 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假說分別畫遺傳圖解解釋摩爾根的實驗。據此排除假說一、三。
希沃實物展臺
練習畫遺傳圖解來解決遺傳問題。
利用假說演繹測交結果及做測交實驗檢驗假說是否正確:紅眼雌蠅 :
紅眼雄蠅 : 白眼雌蠅 :白眼雄蠅= 126 :132
:
120 : 115約等于1:1:1:1
思考并回答 PPT展示
1、建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門檻,激發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突破難點。 2、感受科學家嚴謹治學的態度,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摩爾根的新發現: 提出果蠅4對染色體,但我們研究過的基因有上百個的事實,引入“一條染色體上不止一個基因”
辯證思考回答
PPT展示
建立辯證觀,培養學生從事實發掘新知識的習慣。
鞏固
練習 課堂小結
回憶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
展示框架,使整節課的知識一目了然 鞏固
趁熱打鐵1道練習,
導學案達標檢測
練習
PPT展示
鞏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