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沈心工,李叔同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課標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二十六節沈心工與李叔同-四川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人音課標版必修 《音樂鑒賞》第二十六節沈心工與李叔同-四川省宜賓縣蕨溪中學校
那些年,留在校園的的記憶
—學堂樂歌(沈心工與李叔同)
學校:宜賓縣蕨溪中學校
姓名:趙霞
二○一六年九月十四日
那些年,留在學校的記憶—學堂樂歌
宜賓縣蕨溪中學校 趙霞
一、教材分析及設計意圖
本節課《那些年,留在校園的記憶―學堂樂歌》是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第十五單元“新音樂歌聲初放”中的內容。本節課的特點在于:淡化政治、歷史等學科在音樂課堂上的講述,提倡和鼓勵用音樂來了解音樂。本節課分別通過欣賞及鑒賞三首學堂樂歌:《送別》《祖國歌》及《體操—兵操》,要求學生體驗歌曲的情感,認識和了解這些歌曲所反映的時代思想,通過對作品的聆聽,相互的探討,自己的思考,最終得出相應結論,即20世紀初“學堂樂歌”的歌曲特點,并開辟“歌曲串串燒”互動活動環節,目的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學堂樂歌”的特點進行自主、大膽的音樂創作與嘗試,培養學生對音樂、對歌唱、對創作的熱愛。
在教學的同時,始終貫穿聆聽—實踐—思考—總結的方法,旨在教會學生既會欣賞也會鑒賞。在課堂上,整個教學過程的宗旨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唱主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了解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聆聽《送別》《祖國歌》及《體操—兵操》,感受、體驗歌曲的情感,認識并了解這些歌曲所反映的時代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學習,初步了解20世紀初學堂樂歌對我國近代音樂所產生的意義和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教學內容
1.聆聽歌曲《同桌的你》,揭示課題《那些年,留在校園的記憶—學堂樂歌》。
2.通過了解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與李叔同生平,并體驗和感受其代表作《送別》《祖國歌》及《體操—兵操》。
3.通過“歌曲串串燒”活動體驗“學堂樂歌”的創作特點及其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再創作”并展示。
四、教學重、難點:
以學習“學堂樂歌”的創作特點為教學重點。運用“學堂樂歌”的創作特點進行自主、大膽的音樂創作與嘗試為教學難點。其中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創作與展示。
五、教學分析
在采用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后,教師的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運用啟發式、探討式、參與式、對比式、陶冶式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運用趣味教學法創設情境為上課營造了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2.利用小組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模式,為小組學模式制訂了激勵機制。合理、公開、公平地記錄為每個小組的表現。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力地將視和聽結合起來,這樣大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了注意力,從而也大幅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加大了課堂的信息容量。
六、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能力較強,想象力豐富,知識結構比較完善,如果我們選擇的教材內容對他們缺乏吸引力就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也會用挑剔的眼光來看課堂。《那些留在校園里的記憶--學堂樂歌》這個課題雖離我們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但校園歌曲的產生是離不開學生和校園這兩大主體,因此學生聆聽和學習“學堂樂歌” 還是感興趣的。對于這個課題學生缺乏的不是體驗和感知音樂的能力,而主要是缺乏自主、大膽的進行創作的能力與展示的能力。所以本節課教師要做的就是怎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大膽地嘗試創作“學堂樂歌”并鼓勵學生展示創作。相信學生通過對學堂樂歌的學習與實踐,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對音樂的熱愛程度一定會逐步提高。
七、理念創新
1.運用現代化多媒體課件教學,讓學生從聽覺、視覺上充分感受音樂作品。
2.啟發學生通過分析、比較、討論、歸納、創作的方法,獲取新知識。
3.充分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如經典歌曲《送別》、兒歌《兩只老虎》、民謠《中華民謠》等歌曲的旋律,引導學生進行多渠道感受、體驗和再創作“學堂樂歌”。
八、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鋼琴
九、教學過程
導學(5分鐘) | ||||
教學內容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組織與教法 | |
那些年,留在校園的記憶 --學堂樂歌 |
1.播放視頻《同桌的你》 2.提問:這類歌曲主要流行在什么地方? 3.你對哪些校園歌曲還記憶猶新呢? 4.揭示課題。 |
1.思考; 2.展示; 3.結論。 |
提 問 式 參 與 式 |
|
悟學(22分鐘) | ||||
教學內容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組織與教法 | |
板塊一 《送 別》 學堂樂歌的概念 |
1.播放學堂樂歌《送別》; 2.提問:你對作品的詞曲熟悉嗎?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3.介紹《送別》詞作者、曲作者; 4.提煉學堂樂歌的概念并展示。 |
1.聆聽; 2.思考; 3.鑒賞; 4提煉。 |
探 討 式 鑒 賞 式 |
|
板塊二 李叔同 《祖國歌》 |
1.介紹李叔同及其作品。 2.對比聆聽四分音符版《祖國歌》和八分音符版《祖國歌》(校園夕歌)。 3.比較兩首曲子的異同,并總結提煉出學堂樂歌“填詞”的特點。 |
1.聆聽; 2.思考; 3.總結 4.提煉。 |
探 討 式 參 與 式 合 作 式 |
|
板塊三 《兩只老虎》 歌詞串串燒活動 |
通過《兩只老虎》的旋律進行填詞串唱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學堂樂歌其“填詞”創作的特點。 |
分組串燒接唱《兩只老虎》,可用卡拉OK演唱,可用分組接龍的表演形式。 |
參 與 式 |
|
板塊四 沈心工 《體操—兵操》 |
1.介紹沈心工及其代表作品。 2.播放學堂樂歌《體操—兵操》; 3.這首歌曲的詞曲特點是什么?所反映的時代思想又是什么? |
1.聆聽; 2.思考; 3.提煉,總結。 |
啟 發 式 陶 冶 式 |
|
版塊五 歸納總結 學堂樂歌特點及意義 |
1.學堂樂歌的創作特點以及歌詞所表現的內容。 2.學堂樂歌對我國近現代音樂發展的意義和影響。 |
1.歸納 2.提煉 3.總結 |
探 討 式 啟 發 式 |
|
研學(10分鐘) | ||||
教學內容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組織與教法 | |
活動環節 填詞歌曲大體驗 |
1.提供旋律《送別》和《竹馬》,讓學生二選其一,從《山居秋瞑》、《蜀相》選詞,并分組表演《送別》;或者為《竹馬》填詞并展示 2.評價。 |
1.分小組選擇旋律和詩詞。 2.分小組或個人展示其“填詞”成果。可用卡拉OK進行演唱。 |
探 討 式 參 與 式 鑒 賞 式 |
|
評學(3分鐘) | ||||
教學內容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組織與教法 | |
課堂小結 |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旋律進行填詞創作。 2.讓學生尋找學堂樂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選擇學生完成的一首填詞歌曲結束課堂。 |
1. 課后拓展與探究。 2.齊唱創作的填詞曲結束課堂。 |
參 與 式 探 究 式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