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我們的生命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我們的生命》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天津市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我們的生命》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天津市津南區咸水沽第四小學
教學目標評論
教材分析:
《我們的生命》一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珍愛生命》中的第2個主題。本主題由“生命僅僅屬于自己嗎”“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獻出愛心,延續生命”三個話題和一個活動天地“探究成長”組成,旨在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從珍愛自己的生命到為他人的生命獻出自己的愛心。本課為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生命僅僅屬于自己嗎”這個話題。教材第6、7頁的圖文意在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詢問和查找成長冊(記錄、照片等),感受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包含著家人的期望和心血。第8頁的圖文旨在讓學生回憶成長中的點點滴滴。
教學目標:
⒈通過探尋生命的歷程,了解成長的不易。
⒉通過調查交流,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載著親人的愛和期望,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
⒊懂得要珍愛生命、善待生命,心懷感恩。
2學情分析評論
四年級的學生對生命的孕育和生長有一些初淺的了解,但是在還沒記憶的時期,家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很了解的。即使有記憶后,對于家人為自己默默的付出,多數學生認為是理所應當,甚至有時候對家人的關心方式是不理解的,對于生命不僅屬于自己,自己的生命承載著家人無限的愛這一意識是淡薄的,這正是本課所要解決的難點。所以本課教學要讓學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凝結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載著許多人的愛和期望,懂得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要珍愛生命。
3重點難點評論
懂得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一個人,自己的生命承載著家人的愛與期望。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目標評論
⒈通過探尋生命的歷程,了解成長的不易。
⒉通過調查交流,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載著親人的愛和期望,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
⒊懂得要珍愛生命、善待生命,心懷感恩。
教學準備:課件(班級中學生的成長照片、在媽媽肚子里寶寶的圖片、家長錄制視頻)
學生準備:附:調查表
課前學生調查表㈠
媽媽懷孕時怎么想得、怎么做的?家人在這個時期做了什么?
媽媽
爸爸
爺爺奶奶 姥姥姥爺
課前學生調查表(二)
你出生時媽媽、爸爸、家人是怎么想得、怎么做的?
媽媽
爸爸
爺爺奶奶 姥姥姥爺
4.1.2學時重點評論
懂得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一個人,自己的生命承載著家人的愛與期望。
4.1.3學時難點評論
懂得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一個人,自己的生命承載著家人的愛與期望。
4.1.4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激學引思,導入主題評論
出示本班一位學生剛出生時、2歲時、5歲時的照片,讓學生猜猜這是誰?初步感受成長中發生的變化,并引發學生思考生命承載了什么,生命僅僅屬于自己嗎? 【板書課題:生命僅僅屬于自己嗎】
【設計意圖:利用本班同學從小至今的照片,直觀的讓學生感受成長中發生的變化,并引發學生思考——生命僅僅屬于自己嗎,為整堂課的教學做下鋪墊!
活動2【導入】二、體驗互動,探究主題評論
(活動一)生命的孕育
1. 出示書中小寶寶在媽媽肚中孕育的圖片。
教師介紹,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呆上9個多月的時間,這段時間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寶寶是不知道的。
2. 結合調查表匯報,選擇媽媽、爸爸、家人其中一項,運用“我們的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還屬于誰,為什么?”的句式,先小組交流,再班級交流:在自己出生前,媽媽、爸爸、家人都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課前學生調查表㈠
媽媽懷孕時怎么想得、怎么做的?家人在這個時期做了什么?
媽媽
爸爸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預設: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能選擇媽媽這一項回答問題比較多,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也要關注爸爸及家人同樣為自己默默付出著! 3.教師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感受媽媽、爸爸及其他家人在自己沒有出生時就已經開始了對寶寶的關心和付出。
(活動二)生命的降臨
⒈在家人的期待中寶寶出生了。請學生根據自己課前的了解,交流媽媽生產前后的情形及當時的想法感受。
【預設:課前了解如果媽媽是剖腹產的,可以摸摸媽媽永遠烙在身上的刀疤。課上交流當時想到了什么或當時的心情! 2.結合調查表引導學生交流爸爸及家人此時都在忙碌些什么。
課前學生調查表(二)
你出生時媽媽、爸爸、家人是怎么想得、怎么做的?
媽媽
爸爸
爺爺奶奶、姥姥姥
3.小結:運用“我們的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還屬于誰,為什么?”的句式交流自己在出生時媽媽、爸爸及家人都是怎樣做的?
【設計意圖: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寓于兒童生活中,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前兩個活動板塊通過學生的調查,了解準媽媽的想法和感受及家人所做的一切,并了解自己的出生牽扯著親人的心。讓學生感受到家人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而且還寄予了很多期望,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懂得要愛惜自己。同時靈活運用調查表,并不是讓學生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課前了解到的家人為自己的付出和奉獻,再運用“我們的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還屬于誰,為什么?”的句式來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感謝,這樣就會進一步挖掘學生內心世界,引導達成教學重點!
(活動三)成長過程
⒈引導學生了解見證自己出生的《出生證明》、《出生保健卡》。
⑴先讓同桌交流出生證上都記錄了哪些信息。
⑵教師再組織學生交流出生證上自己的姓名,說說其含義;
出生時身長,學生交流時教師帶著學生比劃一下,感受成長;
出生時的體重和現在的體重比較,出生證上的體重一般是以克為單位的,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換算,并算一算現在的體重是出生時的多少倍,感受成長;
結合學生帶來的剛出生時穿的衣服、鞋子與現在的衣服、鞋子做對比,感受成長。
⒉組織學生結合自己帶來的照片冊感受自己不是一下子就長大了,這其中經歷了不同的成長階段,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中自己都在努力著,收獲著。
【設計意圖:通過現在身高體重與剛出生時身長體重等的比較,發現自己長高了長大了,感受成長。再結合課前整理的照片冊通過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感受成長的快樂!
⒊播放班中學生家長錄制的視頻,內容是關于作為家長為孩子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什么,是平時沒有和孩子交流過的心里話。
4.運用“我們的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還屬于誰,為什么?”的句式交流在成長時媽媽、爸爸及家人都是怎樣為我們付出的?
【設計意圖:此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在家人為自己做過的每一點每一滴中,都飽含著家人對自己那無私、溫暖而又深沉的愛。從而激發學生感激家人的情感。在往事的回憶中、瞬間的定格中、細節的體味中,學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得到升華,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突破教學重難點!
(活動四)生命屬于誰
共同討論生命僅僅屬于你一個人嗎?還屬于誰?為什么?因為你是家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所以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這是給予家長最好的回報。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鋪墊,使學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凝結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載著許多人的愛和期望,懂得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又層層遞進,每個活動都給予了學生充分的空間,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有機結合。又一次突破教學重難點!
(活動五)情感升華
孩子們,我們的生命凝結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載著很多人的愛和期望,所以我們要珍愛生命。通過和大家一起學習這節課,我有很多感悟,我把想和我的孩子說的話寫成了一封信,其實這封信同樣代表了你的媽媽的心聲。
信的內容:
親愛的孩子: 這是媽媽給你寫的第一封信,希望你能感受到,媽媽有多愛你! 孩子啊,孩子,你的生命不僅僅屬于你自己! 當我知道肚子里懷了你的那一刻,我無比的高興和激動。你的到來讓我看到新的希望,因為你是爸爸媽媽生命的延續。 孩子啊,孩子,你的生命不僅僅屬于你自己! 你在媽媽肚子里的9個多月中,媽媽時時刻刻關注著你的成長,因為你是媽媽身體的一部分,是媽媽生命的一部分。 孩子啊,孩子,你的生命不僅僅屬于你自己! 當你出生后,安靜地躺在我的臂彎里,你的每一個表情都牽動著我的心。雖然你離開了媽媽的身體,但仍是媽媽生命的一部分。從這一刻起媽媽的世界將因你而有了不同,媽媽的生活將因你而充滿笑聲。 孩子啊,孩子,你的生命不僅僅屬于你自己! 寶貝,你知道嗎?你的第一次抬頭,第一個翻身,第一次爬行,第一次站立,走出的第一步路,媽媽都記在心里!你會一天天長大,會工作,會成家。但無論你是否在媽媽身邊,媽媽的心都會為你而牽掛,因為你是媽媽生命的一部分! 孩子啊,孩子,請你珍愛生命! 因為你的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
愛你的媽媽 2011年10月
【設計意圖:信的設置再一次讓學生感受父母愛的無私和真摯,同時為下一環節讓學生為家人寫一封信做好情感鋪墊。】
活動3【導入】三、課后延伸,學以致用評論
學完本課以后,給家人寫一封信,說出最想說的話。
【設計意圖:新課程提倡開放的課堂,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課前,指導學生收集見證出生的物品及照片,開展訪問父母、家人的活動,在和父母、家人的交流中回顧、感受自己生命成長的過程。并通過課堂上心靈的交流和碰撞,啟發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時刻珍愛自己的生命,學會感恩。這是從課堂到生活的延伸,是從促進學生認識的提升、情感培育到行為實踐的過程!
板書設計: 生命僅僅屬于我們自己嗎
出生前
出生時
成長時
《我們的生命》教學反思 :
《我們的生命》這節課,從最初的準備、試講、反思、調整到第二次試講、反思乃至錄像課的正式錄制,這整個的過程,是我在教學中收獲的過程。通過前期的兩次試講對比,我發現抓好細節是實現課堂實效性的重要渠道。 一、指導調查表的填寫,抓好細節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在第一次試講前,我給學生布置的調查作業中有這樣一項內容—— “在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是怎樣度過的”,而且未對學生做任何填報的要求。但在試講的時候發現,學生調查的內容較籠統,不細致。大部分的調查結果都是這樣一句話——“家人在焦急中度過的”,并沒有把家人對小寶寶出生的期待,為小寶寶出生所做準備的忙碌等細節體現出來。課下我詢問了學生調查的過程,發現學生的調查表都是在向家長詢問后自己填寫的,屬于轉述。在第二次試講前,給學生布置調查作業時我就做了具體的指導。如“在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是怎樣度過的”要從那天家人的心情、做法多方面去填寫,并且調查表要求家長填寫,而不是讓孩子去轉述,填寫的過程中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回憶,一起感受,這樣學生在課前了解的時候就感受到家人的愛。由于有了具體的指導,細節的內容出來了。課上學生匯報的時候運用“我們的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還屬于誰,為什么?”的句式交流,內容更加充實,真實,也讓學生真正明白“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的真諦。 二、適當調整課本中的問題,抓好細節 第一次試講前,我按照課本中提示的問題——“為了我們健康成長,家人曾為我們做過什么?”讓學生進行調查、回憶。在第一次試講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籠統的介紹家人關心他們的健康,關心他們的學習或關心他們的成長,但是沒有具體說明是怎樣做的,匯報的結果不如人意,沒有意想中的感動,更提不到學生的被感動。課后我研究了一下課本中的問題設置,發現課本中的問題就顯籠統。于是我改變了一下調查的問題,在“為了我們健康成長,家人曾為我們做過什么?”原問題的基礎上增添要具體寫一件事的要求。第二次試講的效果有明顯改善。學生在介紹這一件事的時候感情是真摯的,用情地朗讀著,感受著家人的那份愛,知道了家人為自己的成長都付出了那么多,有些家長的默默付出自己沒有感到,也許有時還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三、課堂注意發揮每位學生的主體作用,抓好細節 我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和愛護學生,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課中,人人都是參與者,而不是看客。如探尋自己的成長歷程時,我讓每一個學生結合自己帶來的照片冊進行觀察、交流、思考。學生交流的時候是投入的,從照片中發現著自己成長的變化,同時體味著成長的快樂。學生在細節體驗中感受成長的快樂,而不是一味被動地接受。學生始終在積極地參與著,活動著,感動著。 四、適時追問,抓好細節 在課堂交流時,我注意捕捉教育契機,將細節作為課堂生成點及時抓住,通過追問,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如播放本班學生家長錄制的視頻后,我詢問這位學生看過視頻后,對自己的家長又有了怎樣的了解,并加以追問此時的心情。這追問,是對學生心靈的追問,正是通過這一次次的追問,真正的去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到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自己的生命承載著親人的愛和期望,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當然,一節課中的得與失都是教師成長的財富。在這節課中由于對時間的把控不準,造成讓學生匯報家人為自己做過的一件事這個環節只叫到了三個學生,其實學生調查的感人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應該再多叫幾個學生說一說,因為正是這一件一件感人的事情讓學生感受到家人的愛。這同樣是我今后要注意的教學細節。總而言之,在今后的品德課程教學中我會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在平凡與簡單中實現教學實效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我們的生命”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我們的生命》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天津市”,所屬分類為“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我們的生命》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天津市”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