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探索活動,成長的腳印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第九冊第六單元《探索活動成長的腳印》教學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北師大版第九冊第六單元《探索活動成長的腳印》教學
北師大版第九冊第六單元《探索活動:成長的腳印》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時《成長的腳印》。本節課是一節探索實踐活動課。教材編排分為三部分,通過對小華兩個年齡段腳印面積的估計逐步讓學生體會到成長中腳印面積的大小,不規則圖形面積的大小的估測方法。第三部分是讓學生運用自己探索出的方法估計自己腳印面積的大小。雖然本課安排的估算不規則圖形面積的內容主要是以方格圖作為背景進行估計,但我關注到學生已有經驗中就存有利用格子解決多邊形面積的問題,也存有用轉化的方法解決新問題的經驗,因此就將教材進行了改變,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提取已有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放手讓學生想辦法,試辦法、講辦法。在此過程中,體會畫什么樣的格子,就是對不規則圖形面積估測統一單位的重要性,就是單位面積的多少決定了面積的大小。 二、學情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布魯姆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這已有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兒童的經驗。由于對學生基礎經驗的了解,將教材稍作調整,意想給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更好地讓學生在這一活動過程中體會遷移的學習方法,加深對統一面測量單位重要性的認識,更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也體會到了轉化成規則圖形,是估算時比較快的方法。以提升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估的快、估的比較準、估的又快又比較準的好方法。這也充分體現了估算的價值所在,同時學生的遷移能力、思維力能得到提高。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動手操作,探究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算方法,體會各種方法的優勢。 ●正確估計不規則圖形面積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轉化的思想。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提高學生遷移、歸納的能力。體會知識間的聯系。 情感與態度
●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學習,提高。
●在學生的展示中,相互評價,樹立自信,感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探究不規則圖形面積估算的方法,正確估算。發現方法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準確量、畫出統一的面積單位(大小相同的格子),感受同一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值得珍藏的東西,淘氣的爸爸媽媽給淘氣出生時的腳印收藏起來,我們一起看看。
1、引出圖形特點:根據你的經驗給這個腳印的平面圖起個名。(不規則圖形) 2、揭題: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的估算” 二、在情境中,探究估算方法 (一)動手操作,探究方法 1、出示腳印
提出問題:想用什么辦法能估計出腳印的面積有多大?(轉化成基本圖形、借助格子)試試看,想的辦法好不好? 2、出示自主探究要求: (1)學習要求:
1、先自己想一想,再用畫一畫、量一量、算一算等辦法,估出淘氣出生時,腳印的面積約是多少?記錄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和結果。 2、再說一說,自己是怎么估的。 (2)師巡視:把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 3、匯報估測的思考過程:
(1)借助格子:量---畫---數(數格子) 師:畫什么樣的格子?你是怎么想到的?
【意圖: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要統一測量面積單位的需要,體會用長度可以表示面積的過程和遷移的學習方法】 師:怎么數的?
a:先數整格的,再把多的添到空的里,再數。 師:還有其他數法嗎?
b:先數···再數···(先數整格的,再數大于半格的看成1格,不夠半格的就想成0)
師:就是出入相補的原理。
師:你哪種數法好?好在哪?(數的簡便還快)
結:你們越來越會學習了,能找到很快估計出結果的數法。 (2)基本圖形:轉化---量---算(轉化成基本圖形) 師:說一說,估計的過程。
師:有轉化成長方形、梯形的,聽同學們介紹完估的過程后,你想轉化成哪種基本圖形?為什么?
(轉化成長方形估的更快----測量長和寬的長度后很快就估出面積,但是轉化成梯形估的能準一些)
總結:是呀,規則圖形的面積計算和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的估測都是面積單位的累加得到的。為什么要估算呢?(很快知道結果)就要選擇恰當的方法。 (二)動手操作,感受估測的取值范圍
師:有估12平方厘米的,還有13、14平方厘米的,老師想知道,你們估的對不對?有什么好辦法一下就能知道所有估的結果對不對?
(三)過程與方法的總結:剛才我們通過動手操作學會了方便快捷的估算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方法,以及估測結果的范圍,通過范圍的確定就能檢驗估的結果是否準確。
三、應用練習,鞏固方法
選擇喜歡的方法估一估,這塊草坪的面積? 四、總結
這節課學懂了什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