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酸和堿,家庭污垢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京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11單元酸和堿《家庭污垢大作戰》北京市中關村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設計
學 校 中關村中學 學 科
化學
教科書版本及章節 北京版2011課標版 九年級化學下冊第11單元酸和堿
家庭污垢大清掃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 1.教學內容分析
酸堿《課程標準》中一級主題“身邊的化學物質”下的二級主題,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常見酸和堿的主要性質,同時要認識酸、堿在生產、生活、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課通過對除水垢、除鐵銹等真實問題的解決,在解決過程中反復應用酸堿的性質;同時培養學生對與真實問題與化學問題的轉化,以及真實問題的復雜環境中,對于核心物質性質的應用。
在思維方面,通過除鐵銹的真實問題,培養學生構建、完善除雜問題,并在后續的除水垢問題中進行鞏固和應用。 2.學習者分析
(1) 學生剛剛結束酸堿的新授課學習,對于常見的酸、堿的性質雖有記憶,但尚未熟練,且不能準確與其應用相關聯
(2)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常見酸和堿的性質,對于反應的理解不夠深入,故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存在障礙 3.學習目標設計
(1) 基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讓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認識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化學的重要性。設計了除水垢的探究,應用性質和轉化關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建立從化學視角分析材料問題的角度(框架)和思路——能夠將除銹問題轉化成化學問題、聚焦物質性質及轉化(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
(2) 通過對除鐵銹物質種類的探究,運用控制變量思想,再次利用性質和轉化關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解決問題時注重對多因素的尋找以及變量控制的意識。讓學生在活動與探究中掌握化學知識、感悟科學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
(3) 通過除鐵銹、除水垢、除油污的過程探討,贊賞化學對人類生活的幫助及社會發展的
重大貢獻(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 4.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
(1) 引導學生尋找除水垢問題背后的化學問題,進一步理解酸和堿的性質。 (2) 建立化學反應條件的認識角度,形成運用變量控制調控化學反應的意識。 學習難點:
幫助學生形成問題解決思路:從真實、復雜的“除雜”問題中抽取出化學認識對象——物質及其變化,用化學的認識角度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化學問題,用化學認識思路和方法解決相應的問題。 5.學習評價設計
(1) 前測探查已有認識,確定教學起點,形成基本教學思路
前測探查到學生對于酸和堿的知識形成過程不夠扎實,對它們的性質認識不是很清晰,在分析、解決真實問題時出現了困難。一種類型是,學生對酸的性質認識不全,認為水垢碳酸鈣是酸,因此選用堿除去水垢。另一種類型是,學生能夠記住酸的性質,但尚不具備熟練應用的能力,應該在于認知的發展中提升能力。
(2) 學生自主糾偏,促進認識發展,在活動中與學生互動,評價與追問相融合
(3) 在知識應用的過程提升能力。通過除水垢環節的設計,促進對除鐵銹環節反應條件的控制分析,提升分析和解決更加復雜的化學問題(疏通管道)能力。 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
學習活動
環節一:除家中玻璃上水垢
問題1:如何去除家中玻璃上的水垢?
問題2:選用稀硫酸有什么不妥之處嗎? 關注生成物的性質。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驗證。
在教師的提示下,將真實問題轉化為化學問題。討論除水垢的物品,把選擇的物品和選擇的理由寫在學案上。
學生匯報:聯想到碳酸鈣可以和鹽酸反應,
選擇稀鹽酸。水垢中有氫氧化鎂,也可以和鹽酸反應,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匯報:選擇稀硫酸,因為它也是酸。
【小結】我們分析真實問題時,先要找準物質的組成,比如我們確定水垢的主要成分,再考慮通過化學反應除去,選反應要依據物質的性質。而且不僅要關注反應物的性質,還要關注生成物的性質。之后,還要考慮一些實際因素。 問題3:生活中鹽酸不容易獲取到,怎么辦?
引導學生關注實際問題中的復雜環境,綜合考慮實際情況
問題4:真的能成功么?預測用酸除水垢的現象是什么? 播放去水垢的視頻。
在除水垢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水垢的成分,它可能發生的反應,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
學生討論后實驗:稀硫酸與碳酸鈣反應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鈣,更難除去。
學生匯報:選擇檸檬酸,可樂,醋等,因
為它也是酸。
有氣泡產生,水垢消失。
現象是:有氣泡產生,水垢消失。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真實問題轉化為化學問題,并在思考化學問題的同時,考慮真實問題中的復雜情景,思考理論與實際的差異,關注反應條件,建立解決除雜問題的模型。
環節二:家中除鐵銹的探究
問題1:如何鐵制管道生銹了,怎樣除銹?
能否找到一種物質,只與氧化鐵反應,而不與鐵反應?
思考鐵銹成分→性質→尋找家中能與之反應的試劑
把選擇的物質,處理方法填寫在學案上。 學生匯報:選擇鹽酸、白醋、可樂、檸檬汁等浸泡,處理后再用清水沖洗干凈。 一氧化碳高溫與氧化鐵反應,寫出反應的
化學方程式。
但是,一氧化碳有毒,使用起來危險,而且反應條件是高溫,不容易操作。
問題2:如何選擇核心物質的性質? 在除雜質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條件是否容易達到等。 問題3:設計實驗,尋找除銹效果最好的物質?
提醒:注意控制反應的條件,時間,用量,濃度等,可能會影響到實際處理的效果。 學生小組討論:結合除水垢、鐵銹,總
結除雜思路與方法
學生小組討論:考慮設計實驗中具備控制變量意識。
注意使用酸的濃度,浸泡的時間等,最后要用清水沖洗干凈,以防殘留的酸腐蝕鐵管。
設計意圖
通過對新的實際問題的分析,通過物質變化,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可以透過現象分析本質,也可以由本質原理來預測、推理結果和現象。鞏固環節一中建立的除雜模型,感受反應條件、調控反應速率等問題,逐步熟悉、完善除雜模型 環節三: 疏通下水管道
問題1:下水管道堵塞用潔廁靈能除干凈嗎?
教材氫氧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用途截圖:氫氧化鈉是一種堿,碳酸鈉、碳酸氫鈉溶液顯堿性,可以和油脂反應。 管道通的成分,使用方法介紹。 閱讀資料:導致管道堵塞的原因。堵塞管道的物質有油污 ,頭發,菜葉等。
根據成分表,推測堿性物質可以與油污反應但不與金屬反應 設計意圖
通過對新的實際問題的分析,再一次應用上述建立的除雜模型,并根據物質的性質,選擇合適的物質,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控反應,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開創美好未來。
環節四:總結提升
小結:真實問題如何轉化成化學問題; 物質除雜的一般思路。 作業布置:結合課上內容,做家庭清掃小專家。
方法提升,顯化研究思路。 實踐知識,提升學科素養。
設計意圖
將本單元的思路方法進行顯化,引導學生理解、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作業的形式,強化酸、堿的知識并進行應用。
7.板書設計
8.教學反思
本課以“家庭污垢”為研究對象,運用九年級化學第11單元所學習關于酸堿的性質,去除家庭中的水垢、鐵銹和油污等污垢,貼合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比較不同酸性物質除銹效果,激發學生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并進行探究,鍛煉學生尋找變量,控制變量的意識。課后通過家庭實踐,鍛煉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以及熱愛生活,感恩父母的意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