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廣西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廣西省級優課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教學設計
桂平市第二中學 徐秋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熟讀、誦讀,并背誦全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
(3)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詩歌主題。 過程與方法
(1)以靈活多樣的誦讀貫穿學習全過程。
(2)通過重陽節的典型情境的分析,感受人物惜花、思鄉等多種情感交織的復雜心境。
(3)利用音樂背景,營造詩歌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憂國憂民,思親思家之情和對和平的渴望之情。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好動、思維簡單,面對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內容的不適應也是他們對語文學習的最大困擾,老師要做的就是在教學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由淺入深,自然過渡,使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本首詩雖為課外古詩詞誦讀篇目,相對短小,但通過重陽特定節日、菊花、戰亂行軍等典型情境表現主人公多種情感交織的復雜心境的寫法還值得七年級學生反復誦讀品味。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
(2)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利用舊知,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古文學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而中國詩歌就像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一直盛開在世界文苑之中。農歷九月,中秋節過后,有一個關于老人的節日,你知道是哪個嗎?(重陽) 重陽節有什么樣的風俗習慣?(登高、飲酒、賞菊)。是啊,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生背)詩人王維因登高而引發出深沉的鄉思,寫得誠摯感人。而有一位詩人,重陽節這一天行軍他鄉,他想起的是開在戰火紛飛的故園里的菊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偉大的詩人和他的詩作《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由生活習俗導入,聯系舊知,貼近學生生活,使所學內容盡快地走近學生,由舊知到新知,過渡自然,學生易于接受)。
活動2【講授】走進作者 (1)出示課件:
岑參(約715年—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荊州),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現存詩403首。
(2)復習岑參的寫景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設計意圖:課件展示,盡快了解作者。復習名句,鞏固舊知,同時也從心理上讓學生重視本首新詩的學習)。
活動3【講授】背景介紹
(1)出示課件: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時未收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2)簡單介紹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指由安祿生、史詩明發動的叛亂,是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叛軍一度打到長安,攻入長安城,皇帝倉皇出逃,后在李光弼、郭子儀的率領下平定叛亂。
(設計意圖:課件展示,盡快明了地了解創作背景,教師補充介紹,讓學生對詩歌的寫作背景有更深入了解)。
活動4【活動】熟讀并背誦詩歌
(1)錄音朗讀。請同學們認真聽兩遍, 注意字音,注意停頓。 (2)教師范讀。學生依此正音、停頓。注意“強 ”“傍”字的讀音。
(3)練習:這首詩寫了這一中國傳統節日 ,從本詩 、 、 、等詞語可以看出。
(重陽節,“九日”、“登高”、“飲酒”、“菊”。)
(4)集體朗讀,背出詩歌,教師鼓勵,激發學生積極朗讀,爭取背出。
(設計意圖:讀,是學詩的基本方法,采用多種形式讀,錄音讀、范讀、集體讀,讓學生對詩歌有充分的接觸和印象。因本首詩較短,五言絕句,二十個字,所以本班學生完全可以在未曾仔細分析詩歌前就可以背下來,并且先背出詩歌,也更有利于下面的學習環節)。
活動5【活動】疏通詩意
(1)學生獨立地,對照注釋朗讀或默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4
(2)同桌互助地一人說一人聽,互相補充,疏通詩意。 (3)全班交流
(4)(出示課件)教師明確: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 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 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設計意圖:由個人到同桌再到全班,不斷補充完善對詩歌的理解)
活動6【活動】精讀詩歌 (1)學生齊讀全詩。
(2)師:這首詩經過我們的反復朗讀、背誦及詩意的串解,你認為你對詩中的哪句,或哪個詞,哪個字最有感觸,為什么?
(3)學生充分發言,學生互相補充,教師啟發引導。 ① “強欲登高去”,“強”當何解?(勉強),為什么會勉強?(行軍途中,遭遇戰亂—詩人的凄清境況)本句和題目什么關系?(點題)
(板書:強欲登高)
劈頭一個"強"字,是不愿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態體現,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景況。
②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無人送酒來”句,實際上是在寫旅況的凄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
③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同學們閉目想象一下,什么樣
5
的場景?
(長安城里,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壁殘垣間,一叢叢菊花寂寞、可憐地開放)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提問,相信學生有一定的語言感悟能力,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時間。同時閉目想象,給學生理解詩歌的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學生充分交流,讓學生互相補充,表達中升華對詩的學習,體現學習的自主性。
活動7【活動】體會詩人感情,領悟主題
(1)師:可“遙憐”“否改為“遙思”“遙想”故園菊? 明確:“憐”字包含更復雜的感情,既有對花的思念、想念,更有憐惜、憐愛之意。
(2)小組合作:讀到這里,我們似乎讀出了作者寫作此詩是欲表達什么樣的思想? (提示抓詩眼“憐”)
明確:惜花——開在戰場邊; 思鄉——題中可見;
憂國——長安,是故園,也是帝都; 憂民——戰火紛亂。
這些復雜的情感,依托哪種媒介而傳達?(菊花為媒,憐菊,其實就是思鄉,就是憂國,就是憂民,就是希望早日評定安史之亂,國泰民安。)
(設計意圖:字詞揣摩,讓學生充分發言,激發課堂討論熱情,學會遣詞造句)。
活動8【活動】拓展延伸
一首《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僅僅20個字的絕句,同樣是重陽
6
登高,因為故園戰亂未平,因為寫在行軍路上,寫出了與其他重陽節詩作不一樣的蕩氣回腸。自然,也收到了很多名家的點評:
(出示課件:名家點評)
《唐詩品匯》:方虛谷云:悲感。
《唐詩廣選》:顧華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備見題意。 《唐詩直解》:點“戰場”字,無限悲愴。 《而庵說唐詩》:此詩以看菊為主,登高為賓。 你贊同哪一點?想一想,說一說。
(設計意圖:引用名家大家的點評,與學生學習發生共鳴,實現對詩歌的進一步理解)。
活動9【活動】作品展示(回憶有關戰爭題材的詩詞) (1)學生展示搜集到的自己喜歡的有關戰爭題材的作品。 (2)學生點評、賞析、互相補充對詩歌的理解。 (3)齊聲誦讀。
(設計意思:使課堂內容更充實,由課內拓展到課外,擴充課堂容量,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自己找詩,自己評詩,更有學習主動性)。
活動10【小結】
師:我們有幸生活在和平時代,可以悠閑地欣賞鳥語花香,享受輕風流水,可以坐在安靜的教室里讀書寫字。我們學習這些有關戰爭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那時的人們對戰爭的譴責和無奈,更讓我們珍惜現在的和平寧靜的生活,這也是我們讀這些詩的意義吧。
(設計意圖:實現情感價值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心理) 活動11【作業】
7
同年九月,安史之亂得以評定,詩人又回到了故園長安,并且看到了長勢正好的菊花,他會作何感想呢?請用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設計意圖:作業的設計相當于給詩歌續尾,給學生發揮的空間。)
【板書設計】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強欲登高
無人送酒 惜花 思鄉 遙憐故菊 憂國 憂民 厭惡戰爭 渴望和平 通過典型環境表達復雜感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