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與天凈沙秋思對比閱讀》安徽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安徽省 - 阜陽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與《天凈沙秋思》對比閱讀
教材分析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與《天凈沙秋思》是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的內容。《天凈沙 秋思》是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其中一首,《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八首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一首,兩首詩所寫的時代不同,題材、寫法也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是思鄉詩,并在思鄉中表達了作者當時自己更豐富的情感,放在一起學,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這種情感并學會抒情,同時了解我國古代詩歌的內容之豐,水平之高。 學習目標
1、讀一讀,讀出詩中所展示的畫面。 2、品一品,品味詩人表情達意的手法。 3、悟一悟,體會景物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人所表達情感及寫法。 2、探究景與情的關系。 教學方法
比較閱讀法、配樂朗讀法、給詩配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1、我國浩如煙海的文學寶庫中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它們分別代表著那個時代文學作品的最高成就。
今天我們擷取其中的兩朵小浪花,一首是唐詩中的絕句,一首是元曲。
補充絕句和元曲的知識
絕句和律詩屬于唐詩中的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絕句四句,律詩是八句,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絕句一二四句押韻,韻腳不能轉換。
元曲也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有曲牌名,可分為雜劇、散曲,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詩莊,曲諧,這是最基本的評斷,應該說這是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產物。
2、解讀學習目標。
問:大家從題目上能看出老師為什么把他們放在一起學嗎? 二、讀“思”意
1、配樂朗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一生讀后,老師讀 )
2、用語言描述詩中的畫面。 預設
重陽惜花思鄉圖
又是一年重陽節,行軍征程中的詩人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象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只能想象著遙遠的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大街,斷墻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
秋原黃昏行旅圖
深秋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風塵仆仆的游子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3、展示預習時畫的畫,看看和大家描述的是否相同。 三、品“思”法
兩詩均寫思鄉之情,但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討論后展示,學生展示后,老師總結。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1、“以小見大” 。
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
2、該詩(岑參所以寫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的語言特點是什么?怎么說? 語言樸實無華,又寓巧于樸,余意深長。
3、最后一句的想象之辭顯然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托著詩人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天凈沙秋思》 1、言簡意豐
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九種事物:藤、樹、鴉、橋 、水、家、道 、風、馬,一字一景,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
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游子遠離家鄉,孤獨漂泊,秋景蒼涼,時近黃昏,怎不叫人痛斷肝腸呢!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系為此作鋪墊。
2、多方映襯
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動態的流水與靜態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它們涂上一抹金黃;“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與淪落異鄉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突出游子情懷。 3、情景交融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作者運用寄情于物的寫法,把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劃得淋漓盡致。
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 人感到
具體生動。
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
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被后人稱贊為“秋思之祖”。 四、悟“思”情——知人論詩 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1) 岑參(cén shēn)(715?~770),唐代邊塞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唐朝南陽(今屬河南)人,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曾兩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想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邊塞詩名作大多成于第二次出塞時。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后,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歲。
這首詩的原注說:“時未收長安。”唐天寶十載(755)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至德二載(757)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九月唐軍收復長安,詩可能是該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
岑參在《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
(2)馬致遠元代戲曲作家,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傳得最多的一個。作品豪放清逸,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郁郁不得志,窮困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五、寫“思”心
你有過思念嗎?思念什么呢?人還是物?請把你的思念之情寫出來。可以寫成古詩、詞、曲的形式,也可寫成現代詩形式。
老師出示自己寫的一首小令拋磚引玉。 天凈沙 念姥姥
紡車故事懷抱,鴨蛋脊背秧苗,村頭身影書包。又夢姥姥,天堂里可好? (請大家想象這樣的畫面:四十多年前,一個偏遠的農村,我還很小,一直生活在姥姥家。姥姥在家的時候,我坐在她的懷抱里,她一邊紡棉花,一邊給我講故事;姥姥下地干活的時候,我趴在她的脊背上,一邊吃著當時最珍貴也是僅有的鴨蛋,一邊看姥姥侍弄秧苗。等我長大上學了,經常看到姥姥站在村頭大樹下等我的身影,接過書包,帶我回家。現在我長大了,姥姥卻離開了,我經常夢見姥姥,擔心她在天堂過得可好!)
六、小結
離人心上秋,愁煞人也!“思鄉”是一種亙古不變而又綿延不絕的情感,不管是唐代的岑參,還是元代的馬致遠,都對故鄉,甚至于長期居住的地方都有著特殊的思念。雖然他們表達情感的方法及情感的內涵也不盡相同,但都是用心去思的,更賦予了他們對國家,對人民,對人生的深厚情感和獨特思考。也正因為此,我們的文學寶庫更加璀璨!
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獲,背誦兩詩。 七、作業(第1題必做,2、3題任選一題) 1、背誦并默寫兩首詩和曲。
2、如果岑參和馬致遠穿越到了一起……請發揮聯系和想象,寫出他們的對話。 3、課外閱讀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白樸的《天凈沙 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