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貓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17貓-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初中)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17貓-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初中)
《貓》的教學設計
武漢外國語學校 周丹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文中三只貓的細節描寫,生動講述貓的故事。
2、培養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抓住貓的悲劇命運,結合背景資料,深入探究文本主旨。 3、通過對文本主旨的理解,培養學生善于反思、尊重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抓住貓的悲劇命運,結合背景資料,深入探究文本主旨。
【教學難點】1、培養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抓住貓的悲劇命運,結合背景資料,深入探究文本主旨。
2、通過對文本主旨的理解,培養學生善于反思、尊重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學準備】 1、多媒體工具
2、學生充分預習,自行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難點,并知曉文章內容。 3、教師查找文本創作的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一:導入
教師活動:講述式、問答式導入,直接進入新課。
活動內容:文章標題就只有“貓”一個字,你能否在“貓”字前后加上幾個詞,高度概括一下文章內容呢?
學生活動:自主思考,大膽表達。
設計意圖:勾連舊課,檢測預習效果。 預測用時:3
分鐘
教學環節二:說《貓》,我是故事家
教師活動:1、引導學生默讀文本,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抓住關鍵詞句,提示學生按要求講述故事。2、展示自己根據文中描寫改寫的詩,引導學生感受貓的悲劇命運。
活動內容:文中哪只小貓的故事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把它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吧。 學生活動:默讀文本,圈點勾畫,組織語言講故事,配樂朗讀改寫的詩。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默讀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三只貓的細節描寫,生動講述貓的故事,在感受細節描寫作用的同時通過配樂朗讀改寫的詩感受貓的悲劇命運。
預測用時:10分鐘
教學環節三:品《貓》,我是觀察員
教師活動:1、展示背景鏈接,引導學生從貓的故事本身深入文本內核:人性的黑點和亮點;2、引導學生速讀文本,獨立思考,仔細研讀字里行間散落的信息,找到充足的文本依據支撐自己的觀點;3、引導學生理解我的情感變化。
活動內容:1、導致三只貓悲劇命運的因素中,有沒有人造成的因素?2、研讀30-34段,感受“我”的情感及情感的變化過程。
學生活動:速讀文本,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大膽表達,齊聲朗讀。
設計意圖:1、教會學生借助背景資料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文本;2、引導學生通過關注字里行間零散信息的方法來解決閱讀疑惑。
預計用時:20分鐘
(說明:在課前與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學生對本文中貓的故事,及其悲劇命運把握比較準確,但學生最大的疑惑在于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作者好像在寫貓,又不完全是在寫貓,文本好像有什么深意需要自己去挖掘。于是,我將此環節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走向文本的深層:人性的黑點和亮點。)
(說明:通過小組合作,學生深入到文本,分析具體詞句發現了文本看似寫貓,實則是折射出了人性的若干黑點。然而,又不僅是人性的黑點,通過引導學生關注那只容易讓人忽視的黑貓,我們發現后文中“我”在明白真相后的痛心、愧疚、自責其實也是作者要揭示的人性的閃光點。自此,學生在課前的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教學環節四:悟《貓》,我是勸諫者
教師活動:鏈接視頻《人與貓》,引導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培養學生善于反思、尊重弱小生命的情感。
活動內容:生活中還有很多輕視、漠視甚至傷害弱小生命的人和事。學完全文,你有什么
想對他們說的嗎?請大家把自己想說的話,用詩化的語言寫一小段吧!
學生活動:動筆創作,朗讀自己的成果。
設計意圖:1、引導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培養學生善于反思、尊重弱小生命的情感;2、鼓勵學生勇敢嘗試,大膽創作。
預計用時:10分鐘
教學環節五:再讀《貓》,我是探究者
教師活動:帶著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的閱讀的方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方法去探究。 活動內容:請同學們再讀文本,運用課堂上所學的方法仔細探究文中“張嬸”這一人物形象設定的價值。
學生活動:與老師一起總結方法,課下繼續探究。
設計意圖:課堂學習是有限的,學生學習應帶著問題來解決,再帶著問題運用課堂所學的方法自己去探究。
預計用時:2分鐘 【教后反思】
這是我今年參加“國培計劃”送課下鄉活動的一次同課異構的研討課,這篇課文是鄭振鐸先生的《貓》。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的經典篇目,但作為一直使用鄂教版語文教材的我,真的是一篇陌生的篇目。因為陌生,一拿到文本,我就有了幾個教學設計,蠻有心得的時候居然發現這些設想其實別人早就已經用過了。而我既然要上的是一堂同課異構的課,必然要盡量去尋找新的突破口。通過更加深入的研讀與探究,我有了本次課的這些設想:
一、努力讓課堂結構清晰,步步深入。
對于《貓》這篇文章,在現行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堪稱經典,許多老師都各自摸索出了符合個人特色的有效教學法,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以此為突破口。在我看來,其實從文題切入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避免拋灑的點太多,涉及的面太廣,以致教學了半天也摸不到中心,因缺乏系統性和一定的深度而讓文本被解析得支離破碎,課堂效率變得極其低下。而從文題切入,便于順藤摸瓜,使課堂結構清晰有層次。正如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所說的那樣:“課文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和靈魂,抓住了標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內核。利用標題來組織教學,可以突出重點,加深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教學過程中,我由文題“貓”切入,緊緊圍繞“貓”這一中心,組織了“講述貓的故事”、“觀察人與貓的關系”等活動,詳略得當,由淺到深的解讀了文章內容與主旨。
二、努力刪繁就簡,避輕就重,有效突破。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這篇經典篇目篇幅長,涵蓋的知識點多,主旨解讀具有多樣性,可謂頭緒繁多。如果在解讀過程中面面俱到,或是圍繞一目了然的內容頻繁互動,則會陷入繁雜的泥淖中久久抓不到文本的重心或游走在文字表層而無法探知文本的內核。因而,在這堂課上,我把“貓的悲劇命運”“人性的黑點與亮點”設計為了主問題,有層次、有重點的突破了文本到底要表達什么的難點。
三、努力突出學習方法的示范與實踐,授之以漁。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優秀課文為媒介,發揮教師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特點,巧妙地帶領學生在閱讀文章過程中積累經驗方法。這次教學過程中,很多閱讀的方法都有意識地傳授給了學生:采用圈點批注法,迅速抓住文本有效信息;運用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深入領會文本主旨;鼓勵質疑討論,但討論探究不能流于形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方才展開合作探究;聯系生活實際,大膽闡述個人見解等。教學內容的傳授往往是伴隨著教學方法的啟迪一起進行的,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對學生大有裨益。課后思考題的設置也是基于此:運用課上所學的方法帶著疑問去做進一步的探究。
而我根據文本內容改變成的小詩展現在學生面前時,還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這樣的創意既提示了文章的內容,也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在無形中感染了學生,激起了他們的創作欲望,最后學生在小創作中的精彩表現就是明證。
當然,這堂課的設計和教學仍存在一些遺憾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如因為時間倉促的問題,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較少;語言層面的分析品味過程還不夠完整充實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逐步改善的地方。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