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的家鄉怎樣發展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四章《我的家鄉怎樣發展—以古田縣銀耳生產為例》福建省 - 寧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四章《我的家鄉怎樣發展—以古田縣銀耳生產為例》福建省 - 寧德
《我的家鄉怎樣發展——以古田縣銀耳生產為例》
課程標準: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問題研究”。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區域農業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學生具備了分析區域發展的基本知識。
本節內容以古田縣銀耳生產為例,學生對銀耳的生產情況耳濡目染,較容易把所學的知識與銀耳生產相聯系。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收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一定的小組合作技巧。
教學目標:
1、通過銀耳的習性,分析古田縣適合銀耳種植的區位條件
2、通過了解銀耳的生產過程,分析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和改進的措施。 3、通過小組合作、問題探究等,促進地理綜合思維的提高。 4、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素養。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根據農作物的習性分析農業區位條件;分析銀耳生產的問題和措施 難點:分析銀耳生產存在的問題和措施 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問題探究
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古田銀耳生產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介紹古田食用菌和銀耳生產情況: 古田縣是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全縣約70%農村家庭從事食用菌產供銷活動。2017年,古田縣食用菌產量突破80萬噸,產業鏈總產值突破百億元。來自食用菌產業的收入占農民人均總收入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中銀耳采用棉籽殼裝袋作培養基(菌棒),培養周期40天左右,產量占全中國銀耳的90%以上,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圖片展示:銀耳生產各個環節相關圖片
個別同學介紹銀耳生產過程: 拌料、裝袋、蒸煮滅菌、接種、菌絲培養、出耳管理、出菇、產
品初加工、脫水、內銷或出口
欣賞圖片、感受家鄉的生產情況 為接下去的課
堂知識做鋪墊
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
古田縣適合銀耳生產的條件分析
1、介紹銀耳的習性:
溫度:銀耳生長最理想的溫度22℃~25℃,低于16℃生長遲緩,高于28℃分化不良。
濕度:銀耳在適濕的條件下菌絲才能定植生長(孢子期:相對濕度70%~80%;子實體:相對濕度80%~90% ),根據銀耳在其生長各個階段對濕度的不同要求,給予適當的水分。
光照:適當的散射光有利于銀耳變白,品質也更優。
空氣:銀耳是一種好氣性真菌。菌絲萌發對氧氣的需要,隨著菌絲量的增加而增加。
感染:銀耳菌種不穩定,接種、菌絲培養過程中易被細菌感染,需進行嚴格的消毒。感染是令農民最頭疼的問題。 2、展示古田的氣候資料 3、提出問題:
根據銀耳生長所需的溫度,判斷古田銀耳栽培適合的季節。
古田人民采用了什么辦法讓銀耳全年都有產量
圖片展示:古田菇棚情況
問題:利用圖中菇房生產有何不足之處?
圖片展示:標準化菇棚建設
學生觀看材料、分析討論問題
聯系家鄉地理環境與生活實際,討論并分析問題,討論后匯報,最后提出解決的辦法
學會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鞏固分析農業的區位的方法
從條件、災害等角度分析,培養綜合思維。
承上啟下 古田銀耳可持續發展問題
展示古田銀耳生產機械化智能化相關視頻
問題:古田銀耳生產工廠化、機械化、智能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提示學生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
圖文展示:銀耳的銷售以干銀耳為主。近年來在江浙一帶也出現了一部分古田生產的帶菌棒的新鮮銀耳出售。
問題探究:分析江浙一帶出現古田生產的新鮮銀耳的原因
展示古田銀耳生產環境問題的圖文資料。
問題:如何解決環境問題?
對銀耳生產過程有更加充分的認識
分析、討論、匯報
分析、討論、匯報
從利弊兩方面分析問題。
因地制宜解決地理問題
問題: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古田銀耳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哪些可行措施。
展示古田縣首屆食用菌大會情況,說明課堂內容與實際的相似性
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討論
看資料
學會知識遷移
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成、增強學習的興趣 作業布置
展示產業鏈,用可持續的觀點,參考課本、結合實際設計古田銀耳生產的產業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