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免疫調節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生物人教課標版必修3穩態與環境第4節免疫調節-常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生物人教課標版必修3穩態與環境第4節免疫調節-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
“免疫調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免疫調節”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必修 3《穩態與環境》模塊中,本節被安排在“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這一主題中, 內容包括 “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免疫系統的監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學的應用”四部分內容。免疫系統是神經- 體液- 免疫調節網絡系統之一, 教材中此部分內容突出了免疫系統對于機體穩態維持的作用, 從更深層次上揭示生命活動的整體性, 對于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初中學過傳染病和免疫的相關知識, 而且免疫部分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 例如, 學生普遍接受過計劃免疫接種, 對免疫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而體液免疫生理過程復雜, 是一個微觀、抽象的動態過程, 而且專業術語多, 容易混淆, 難記憶, 給學生理解帶來困難, 因此將體液免疫的過程定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免疫系統的組成。
(2)概述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
(1)利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過程的資料分析和動畫演示,發展歸納比較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運用構建概念圖的方法來概括總結生物學核心知識的能力。
(2)通過問題引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自學和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 珍惜健康的教育。
教學重點:免疫系統的防衛、監控、清除功能。
教學難點: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
3.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主線, 通過多媒體錄像自然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 根據情境, 層層設疑,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思維訓練為中心, 學生根據情境、資料不斷分析、討論、探究真知, 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
3.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多媒體播放中央電視臺人物欄目對泡泡男孩的介紹錄像。泡泡男孩的名字是大衛非利普. 威特,他的體內免疫系統缺陷, 缺乏抵御細菌、病毒的能力, 從出生那一刻起, 他就生活在一個無菌透明的塑料隔離罩中,人們稱他為泡泡男孩,他成活了12年, 被稱為醫學史上的奇跡。他患有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簡稱SCID) ,那么什么是免疫、免疫缺陷病?這些內容都將在免疫調節這部分內容中學習。通過錄像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 同時統領這節課的知識內容。
3.2故事主線、 層層設疑、探究真知:每部分知識都以泡泡男孩的相關內容過渡, 層層設疑。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迫切想知道治療的方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主動學習, 完成知識的意義構建。
3.2.1人體的三道防線:對泡泡男孩來說, 泡泡外面的世界充滿著致命的威脅, 甚至連母親一個充滿疼愛的吻或者擁抱, 都可能會給他帶來可怕的后果為過渡。 設疑: 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處在病原體的包圍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并不得病?引出人體的三道防線學習,多媒體呈現初中八年級下圖片, 引導學生回憶非特異性免疫的相關內容, 學生自主構建免疫系統的組成概念圖。因為這是初中內容, 在高中階段只是回顧激活原有知識技能, 并在原有基礎上深化。
3.2.2免疫細胞的起源、分化:以當時醫生們認為泡泡男孩的疾病,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進行骨髓移療泡泡男孩的疾病?引出骨髓與免疫細胞的產生有關。多媒體呈現實驗資料并提出問題: 實驗結果證明什么? 學生通過分析得出淋巴細胞的來源: 胸腺和骨髓。順勢教師呈現細胞起源分化圖, 師生共同歸納。
3.2.3抗原、抗體:以1983年底, 新任主治醫生為泡泡男孩移植了姐姐凱瑟琳的骨髓干細胞,可兩人的骨髓并不完全匹配。手術后, 凱瑟琳骨髓內潛伏的致命病毒就侵入了泡泡男孩脆弱的身體,并肆意地大量繁殖。過渡設疑: 凱瑟琳骨髓內潛伏的致命病毒在泡泡男孩體內充當什么?引出免疫反應中抗原的知識點教學。多媒體呈現抗體的發現過程資料, 學生自主分析, 教師幫助學生回憶抗體的本質、功能, 通過設置生活中的情景, 提出問題: 母乳喂養, 頭6個月嬰兒不容易患病是為什么?說明抗體的分布。出示給嬰兒注射疫苗的圖片, 提出問題: 疫苗屬于抗體還是抗原? 深化對抗原和抗體的理解。
3.2.4體液免疫的過程:手術后, 凱瑟琳骨髓內潛伏的致命病毒就侵入了泡泡男孩脆弱的身體, 并肆意地大量繁殖, 醫生竭盡全力搶救他也無濟于事。過渡設疑: 那么正常人體內的病原體是如何被消滅的呢? 具體處理如下:自主閱讀體液免疫部分內容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并填寫表格: 這個過程中有哪些細胞參與? 這些細胞分別行使什么樣的功能?抗體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然后, 教師多媒體演示體液免疫的過程, 要求學生小組協作用文字加箭頭的方式嘗試構建體液免疫過程圖, 最后, 經過學生展示, 教師點撥, 師生共建體液免疫過程圖(圖1) 。此處以問題串的形式處理, 就像解一道比較難的數學題一樣, 把體液免疫的過分解, 達到化解難點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提出細胞免疫過程并將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進行比較。
圖1體液免疫過程圖
3.3總結歸納, 理清脈絡:學生回憶總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教師再作補充, 從而提煉本課精華, 最后形成板書: 兩個過程: 體液免疫過程和細胞免疫過程;兩種細胞( B細胞、T 細胞), 兩種物質(抗原、抗體); 三道防線(皮膚、黏膜, 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組成); 三種組成( 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活性物質) 。使零亂的知識有序化、結構化, 并由部分向整體深化, 進一步優化學生對知識的意義構建。
3.4鞏固訓練、情感升華:泡泡男孩的故事讓學生們動容, 他的境遇牽動著孩子們的心,這個時候每個人都有想要說點什么的欲望, 使得此環節的設置水到渠成。
3.4.1鞏固訓練:據教材知識結構實施分層設置基本練習題、能力練習題, 覆蓋本節課的知識點, 突出鞏固重點、難點。
3.4.2情感升華:最終, 醫生放棄了治療, 把泡泡男孩從禁錮了他 12年的泡泡里抱了出來。讓他在第一次暴露在空氣中彌留的時刻, 他母親終于摸到了他,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為過渡提出問題: 同學們有何感想? 學生發言后教師適時總結: 很慶幸我們生下來就有免疫系統這位最好的醫生, 生命來之不易, 我們要珍愛生命, 珍惜健康。這種處理方式使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得到升華,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達到了水到渠成。
3.5課后延伸、再求新知:還有一種可怕的疾病也是由于免疫系統缺陷導致的, 同學們知道是什么病嗎? 以此為過渡, 出示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防治標志的圖片, 讓學生完成作業:閱讀教材資料, 并上網查閱有關艾滋病的相關知識, 完成教材中的討論題;查閱資料回答免疫是不是越強大越好呢?學生可以聯系學過的知識去理解、閱讀相關資料, 同時這部分內容也是本節課的延伸, 為學習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和免疫學的應用的內容打下基礎。
4.教學反思
利用泡泡男孩錄像自然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 同時以泡泡男孩的經歷為線索, 層層設疑, 教學內容一氣呵成, 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 著重滲透情感教育, 強化生命意識。注重課后延伸, 學生可以聯系學過的知識去閱讀艾滋病相關資料, 這樣處理為下節課學習打下基礎。同時, 也可以以網絡為平臺, 滲透生物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