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民音樂家,聶耳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人民音樂家聶耳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人民音樂家聶耳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本課的指導思想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深入了解反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激發學生探究聶耳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正視、尊重并樂于傳承這些優秀音樂作品。 (二)理論依據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應弘揚民族音樂,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十六單元,內容旨在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人民音樂家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人民音樂家聶耳
學科 音樂
學段: 高中 年級 高一
相關 領域
音樂鑒賞
----聶耳,并了解聶耳音樂創作的特點和社會價值。
聶耳從事音樂創作的時間只有兩年左右,共創作了41首作品。其音樂創作大致可分為器樂作品與聲樂作品兩大類。
器樂作品《金蛇狂舞》是在1934年聶耳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的,在樂曲中運用了民族民間音樂螺螄結頂的創作手法,樂曲的旋律昂揚,熱情洋溢,鑼鼓鏗鏘有力,渲染了節日的歡騰氣氛。
在他的聲樂作品創作中,有為學生、工人、兒童、女性等不同無產階級群體創作的歌曲。聶耳是我國第一個在歌曲中塑造無產階級光輝形象的作曲家。他作品中體現了不怕吃苦、反抗壓迫、“背起重擔朝前走,自由大路快筑完”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北京市示范高中高一年級學生,生源質量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對知識的渴求度較高,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
學生對聶耳同時期的作曲家蕭友梅、黃自的作品已有所了解。本課通過對比,體現出作曲家們創作群體的不同,為理解“人民音樂家”的稱號奠定基礎。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直觀演示——教師采用“范唱”、“演奏”和視聽等方法,使學生獲得具體、生動、真實的感性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參與體驗——學生通過演唱、樂器音色聽辨、樂器演奏,感受聶耳音樂創作的幾個主要特點。
對比分析——學生在對比聆聽中鑒賞音樂,主動探究、理性思考聶耳器樂創作和歌曲創作的特點。 (四)技術準備
1.搜集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曲譜等相關資料。 2.剪輯音頻、制作演示文稿(PPT)。
3.準備上課所需樂器(鑼、鼓、镲、琵琶、電鋼琴),并于課前進行調音。 4.練習《金蛇狂舞》、《畢業歌》的彈奏和演唱。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1. 針對絕大多數高中學生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音樂作品知之甚少的實際情況,本課在教學素材方面,甄選了社會上知名度高、流傳較廣、最易于學生接受的作品,如:《金蛇狂舞》、《畢業歌》、《賣報歌》片段,通過相對熟知的作品引發學生的共鳴。
(5)學生討論:在這樣一個外強侵略、戰火紛飛、內憂外患的年代,為什么 聶耳創作這樣歡快喜慶的作品?
設答:此曲表現的是江南人民在節日里賽龍舟的歡騰喜慶場面,表現人 們壓抑已久的熱情, 聶耳將樂曲的曲名定為《金蛇狂舞》,反 映了他對新中國的堅定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總結:通過學習《金蛇狂舞》,總結聶耳器樂創作中的特點----多用民間音樂創 作手法。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聆聽《錦雞出山》、《金蛇狂舞》,體會聶耳采用民族民間音樂創作手法,作品更易于人民大眾接受喜愛。學生通過討論,得出聶耳的創作精神。 4.學習聲樂代表作品 (1)《畢業歌》
①出示《畢業歌》譜例,聆聽并思考: a.音樂情緒是怎樣的? 設答:激昂的
b.樂句長度是怎樣的? 設答:樂句短小緊湊
c.樂曲多用哪種種節奏? 設答:節奏多用附點
②手打節拍視唱譜例學生聆聽《畢業歌》,用對比的方法探究“附點節奏” 的特點和作用。
學生歌唱、分析歌曲片段,分析出聶耳歌曲創作中“樂句短小緊湊”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親身體驗,發現聶耳歌曲創作中樂句短小緊湊和節奏多用符點的兩個特點。
(2)《碼頭工人歌》
①出示《碼頭工人歌》譜例,并提出問題:歌曲運用了哪種體裁?
設答:勞動號子
②學生歌唱、分析歌曲片段。
③提出問題:作品為哪一類人群創作? 設答:工人
教師總結:聶耳是我國音樂史上,第一位成功塑造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作曲家, 為我國無產階級音樂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設計意圖】:通過體驗,感受無產工人階級生活的艱辛,引導學生總結。
(3)跟隨音樂演唱《賣報歌》出示兩幅圖片,并介紹聶耳與小毛頭的故事。 提出問題:聶耳是為哪一類人群創作的作品? 設答:兒童 教師總結:聶耳對兒童給予了鼓舞。 (4)欣賞《鐵蹄下的歌女》
提出問題:聶耳還為哪一類人群創作了作品? 設答:女性
【設計意圖】:感受被壓迫的勞動婦女生活的不易,引導學生總結 5.對比聆聽三十年代作曲家。
(1)對比幾位作曲家的作品,引出問題: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需要什么樣 的音樂作品來喚醒民眾?從節奏、速度、樂句長度、表達情感四個方面 回答。
①通過歌唱回顧肖友梅創作的《問》片段;
總結:作者面對山河殘破的迷茫、彷徨的情感。 ②欣賞黃自創作的《玫瑰三愿》片段;
總結:節奏疏松、速度緩慢、樂句較長,歌唱難度大,表達作者對黑暗 勢力的不滿,對弱勢群體的同情。 ③教師播放劉雪庵創作的《何日君再來》片段。 (2)提問:三位作曲家為什么群體而創作
設答:寫作對象是知識分子,迷茫彷徨與歌頌愛情等。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讓學生們思考同一時期的作曲家與聶耳的區別。 6.對比、總結、提升
學生討論:請同學們結合黑板上的關鍵詞,思考在這些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中, 為什么聶耳被譽為人民音樂家。
11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聶耳創作的對象是人民,創作的初衷是為人民,聶耳當
之無愧為人民的音樂家。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整節課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教師關注過程性評價,教師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如對學生聆聽樂器音色、演唱旋律、樂譜分析評價等。
學生自評主要體現在通過對聶耳音樂作品的分析,是否能歸納出聶耳音樂創作的特點。通過對比分析,正確理解聶耳被譽為人民音樂家的原因。 (二)評價量規
1.能夠準確歌唱附點節奏型;
2.能夠充滿感情地演唱歌曲片段;
3.能夠聽辨《金蛇狂舞》音樂主題的主奏樂器。 4.掌握“螺螄結頂”民族民間音樂創作手法。 七、教學設計的特點
1.教學圍繞著“聶耳被譽為人民音樂家”這一主題,結合聶耳音樂創作的主要特點展開。教師引導學生用關鍵詞的形式,對聶耳的音樂創作特點加以總結歸納,了解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更有效地探究聶耳音樂作品的內涵和社會價值。
2.本課從學生的實際認知出發,重視音樂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強調學生參與、體驗,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聶耳音樂創作的特點,激發其學習興趣。
3.注重教學評價。教師始終關注教學過程性評價。如:在學生歌唱時關注歌唱狀態;在聆聽聶耳器樂作品主題時,要求學生辨別主奏樂器。另外教師還關注教學的終結性評價,如:在課程的最后,讓學生結合聶耳音樂創作的三組關鍵詞及其音樂的社會價值,回答“聶耳為什么被譽為人民音樂家”,了解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再一次鞏固了所學內容。 八、教學反思
1.認真學習《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學科應以審美為核心”。教師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力求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在本
2016年順義區“臨空杯”中青年教師基本功牛欄山一中 王瓊悅
12
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對比、討論等方法感受、體驗聶耳音樂創作的特點,進而力求在表現音樂豐富情感內涵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和了解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使學生終身受益。
2.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針對學生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作品了解較少的現狀,本課教學內容安排在《蕭友梅與黃自》一課之后。讓學生對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再進行本節課學習。對比聆聽蕭友梅和黃自的代表作品以及劉雪庵為大眾創作的流行歌曲,引出在上世紀30年代這個特殊時期,中國人民需要聶耳創作的喚醒民眾、催人奮進的音樂作品,教師用“范唱”、“范奏”等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4.總結關鍵詞,便于學生快速記憶所學知識,把握學習音樂的規律,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
5.學生參與方式還可進一步豐富,參與的機會可進一步增加。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