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蘭亭集序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8蘭亭集序-四川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8蘭亭集序-四川省內江
教學目標
1、積累整合文言知識,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2、了解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認識作者在樂、悲、痛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學情分析
對作者感情變化的把握,以及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全文,是本文教學重點
課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到痛到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3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
今天我們將學習《蘭亭集序》,這是一篇山水游記,古人有“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一說。千年往事蘭亭盛會便是一次文人與山水結合的人生樂事,也是一次人格與精神境界的升華。“書圣”王羲之從這次蘭亭盛會中體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過這篇序文傳達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書法藝術與文學藝術珠聯璧合、堪稱絕世之作的《蘭亭集序》吧!
活動2【講授】作者及作品簡介
1、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
其筆勢,被認為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后世者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出示臨摹圖),只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臨摹本,據說其真跡已隨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為散文佳作的《蘭亭集序》膾炙人口,流傳至今,《蘭亭集序》可謂 “文質雙絕”。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欣賞這篇文章。
2、明確學習目標
(1)積累整合文言知識,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2)通過反復誦讀,感受作者寄寓于山水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對人生的深沉慨嘆。
(3)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活動3【講授】三、初步感知
1、結合注釋疏解字、詞、句
展示課前預習時學生提出的比較集中的字詞問題,由小組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請其他組的同學幫忙解決。最后再由教師總結訂正。
2、指導朗誦
停頓與重讀
活動4【活動】文本研讀
1、自由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疏通文意。
理清思路,勾出文章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子。
【明確】“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即:樂──痛──悲
2、請看到課后聯系第一題,第1小問
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 “信可樂也”的感受,齊讀1、2自然段看看作者為何而樂?(討論)
良辰 暮春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美景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人賢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事雅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3、與南朝的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中寫春天景色比較閱讀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一是生機勃勃,姹紫嫣紅,一是素淡,雅致,寧靜,淡泊,高雅。
【過渡】作者在此段中極力營造素淡、雅致的格調,是作者從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會發出豈不痛哉的感慨呢?
4第三段的學習
先來看看作者為什么由“樂”而轉向“痛”(作者痛的原因),這也是我們課后的第2個小問。我們自己在預習的時候,可以通過課后的練習來幫之我們理解課文。
組織討論,并請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
明確: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里,總要與各種人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其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自由放縱地生活。盡管他們為人處世的方式不同,但他們對生命的憂患意識是相同的。
俯仰一世,老之將至 人生短暫之痛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世事無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生死難測之痛
【關鍵句】“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其結果是殊途同歸,最后歸結于消滅(死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過渡】人生最大的福莫過于健康而快樂地活著,最大的災莫過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東西包括生命本身,隨著時間的流逝總要歸于消亡,于是便產生了濃濃的惆悵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5 第四段的學習
這樣的情感是否只屬于王羲之一人?我們來看最后一段。文章由“我”的個體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類社會從古到今,邁進了多少年,然而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的體驗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痛的是人生短暫,好景不長;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無休止,這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這里的悲是“悲嘆”。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謂千古同悲!
6【討論】“悲”=消極?
【明確】作者在慨嘆“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時,沒有走向消極無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當時盛行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的哲學觀點,于悲傷感慨中透露出對現實生活的流連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為生命有盡頭,所以我們才要珍惜生命;正因為人生無奈,所以我們才要創造價值。所以,我們可以悲嘆生命,因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劇性才會讓我們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活動5【講授】總結
王羲之借山水來表達對人生深沉的喟嘆。這種思想認識,在崇尚玄學、老莊思想的東晉時代,是難能可貴的。人生的長短和最終的死亡都是我們主觀意志無法左右的, 怎樣生和怎樣死我們可以主宰。怎樣的活著更精彩,怎樣的死更厚重!面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于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
活動6【作業】課后作業
1小練筆
福建2012年高考語文作文題
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根據以上材料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我們今天只寫一段話,兩三句話,50個字左右,簡單談談你對人生的看法。
2課后第二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