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典經濟學,巨匠的理論遺產,斯密的政策主張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政治選修2經濟學常識《專題一古典經濟學巨匠的理論遺產-斯密的政策主張》北京市 - 東城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專題一 古典經濟學巨匠的理論遺產
二、斯密的政策主張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對經濟學派產生的背景、主要觀點的分析,開拓學生視野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的領悟,深化學生對當前我國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以科學的態度來認識和對待亞當.斯密等經濟學家的理論,從而理解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性,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樹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對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理論來源之一。它產生于資本主義處于上升階段的17世紀中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與“看不見的手”理論、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為理解李嘉圖的理論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偉大貢獻奠定基礎。
2、學情分析。學生在上一課學習了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目的與財富的含義、勞動價值理論、階級結構與收入分配理論,對亞當.斯密的理論貢獻有了一定掌握。學生在必修1《經濟生活》中學習的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市場調節的優點與缺陷、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必修2《政治生活》中學習的政府的職能等,都與本課內容有一定聯系。
三、教學目標、重難點及教學方法
1、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斯密的分工理論,培養學生的分工協作意識;通過學習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我國經濟發展中,計劃和市場都得要的原因;通過學習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幫助學生樹立開放觀念和風險意識。
2、教學重難點。
(1)重點: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看不見的手”理論、絕對成本學說 (2)難點:“看不見的手”理論 3、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比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斯密的理論貢獻,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斯密的政策主張。斯密認為,財富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那么,如何增加財富呢?斯密進行了論證。下面,我們就進入今天的學習。
探究活動一:
材料一:斯密發現,在一家扣針廠里,如果一個人抽鐵線,一個切截,一個磨針,一個人裝圓頭……
十個工人每天能夠生產出4.8萬枚扣針,平均每人每天生產4800枚。如果讓工人各自獨立完成全套工序,那么,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一天也造不出20枚扣針,甚至連一枚也造不出來。
問題1:是什么原因導致該扣針廠人均一天生產多達4800枚扣針?這說明了了什么? 問題2:分工為什么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 學生回答:略
理論聯系實際: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世界500強第27位)流水線生產
富士康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制造服務商對生產線有嚴格的要求,每個崗位的工作被分解再分解、細化再細化,每個在崗員工必須不間斷地重復相同的動作。在生產線上最普通的一道工序是貼膠紙:在主板上貼18張膠紙,兩分鐘內完成。每個工人每天要完成220塊這樣的主板,他們每天10個小時的時間,都是在這樣簡單而又重復的工作中度過的。
視頻:富士康流水線工作
王倩倩“員工”:“魔鬼藏在細節中”
最復雜的UPC66pin產品,其中一道工序是插端子:作業員將每IPCS線材一根一根地插入一個有66個孔的黑色塑料匣里面,完成整個插端子過程需要7個人分工合作,第一個人插了幾根線材后,把HOUSING放到第二個工站,第二個人拿起,插幾個線材,把HOUSING放到第三個工站,第三個人拿起……依此類推。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工站耗費的時間大概是11秒,而其中拿起動作就花了4秒!經過思考與觀察,王倩倩提議設計一個流道,就是一個槽道,將HOUSING放在流道里,上一站的作業員插完自己的那部分端子后,把HOUSING滑到下一站,直至完成。整個插端子過程,HOUSING都是在槽道中滑行,減少了拿起放下的動作,工作效率提高。不但節約了2個人力,產量也從1.2K劇增到2K。
歸納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因:分工能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技巧和勞動熟練程度;能免除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損失;有利于機械的發明和使用。
材料二:斯密認為,分工起源于交換能力。因此,分工程度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換言之,受市場大小的限制。如果市場過小,就不能鼓勵人們專門從事一種工作。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余產品隨意換得自己需要的別人的剩余產品。
問題3:材料體現了斯密的什么觀點? 學生回答:略
新舊知識聯系:必修1《經濟生活》:社會再生產分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生產起決定作用,分配、交換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消費是最終目的,分配、交換、消費對生產起反作用。斯密看到了交換對生產的制約,但夸大為決定作用,顛倒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分工決定交換,交換對工有制約作用。
理論聯系實際:我國交換領域電子商務發展
2018年天貓雙11成交總額達到2135億元,同比去年1682億元再度大幅增長27%。京東全球好物節從11月1日開始,截至11日24點,累計下單金額達1598億。2018年雙11的亮點是線下商圈的大爆發,從11日營業開始,北京的銀泰百貨、居然之家、盒馬鮮生以及數以百萬計的餐飲、休閑、娛樂商鋪迎來客流大爆發。11月11日上午10點,杭州、西安、武漢、義烏、金華等城市的銀泰百貨人潮洶涌,多家門店因為大批消費者早早前來排隊等待而提前開門,客人跑步進門搶購。
探究活動二:
材料:在將資本投在哪一部門能帶來最大收益的問題上,斯密認為,每個人處在他當時的地位,顯然能判斷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他指出,如果政治家企圖指導私人應如何運用他們的資本,那不僅是自尋煩惱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問題,而且是攫取一種權利.把這種權利交給一個大言不慚地、荒唐地自認為有資格行使的人,是再危險不過的了.
問題1:上述材料反映了斯密的什么觀點? 問題2:應如評價斯密的上述觀點? 學生回答略:
理論聯系實際:縣政府強制農民種煙當被告的警示意義(2006年04月半月談)
前幾年,貴州省三穗縣政府發展烤煙產業,要求各鄉(鎮)要把烤煙生產當成大事抓,并把此事作為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據。文件下發后各鄉(鎮)、縣直機關干部們紛紛走出辦公室奔赴山區做宣傳工作,苦口婆心地發動說服群眾。部分群眾相信政府號召種上了烤煙,但絕大多數群眾極不情愿,干部們相應實施行政措施,用百姓的物產做抵押,群眾在不滿和抵觸情緒下勉強種上了烤煙。烤煙種上后,所有的懂烤煙技術的干部到各村、寨和農戶家中做技術指導,但不足30名農技干部要跑遍全縣近200個村,談何容易,許多烤煙生產依然達不到技術標準。同時,烤煙收購的煙草部門不屬于縣管,而且烤煙達不到質量要求,烤煙被壓級壓價。煙農怨聲載道,縣政府和煙草局也互相推諉,許多群眾聯合起來狀告縣政府。法院認定該縣政府無視市場經濟法則,作為不當給老百姓造成經濟損失,縣政府賠償群眾扣除烤煙收入后同季節同土地種植其他作物收益的差價,訴訟費用由縣政府承擔。
探究活動三:
材料:斯密指出:每個人都力圖利用好他的資本,并實現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實際上所增進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利益.但是,對個利益的追求會使他將資本投于最有利于社會的用途。在這樣的場合,像在其他場合一樣,他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通過追逐個人利益,他經常增進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進社會利益時反而更好。
問題1: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是什么? 問題2:應如評價斯密的上述觀點? 學生回答略:
分析:“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本質是價值規律,“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機制是供求、價格、競爭。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市場通過價格漲落及時、準確、靈敏地反映供求關系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經營者在利益杠桿作用下,面對競爭,提高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實現生產率提高和資源有效利用 。
歸納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主張:政治經濟學目的在于“富國裕民”,途徑:擴大社會分工和提高資本利用率;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人們會受到“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同時實現社會公共利益;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自由放任;限制政府的作用。市場并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個知道自己界限的政府。政府基本職能:保護本國不受侵犯;保護社會成員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建設和維護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
新舊知識聯系:必修2〈政治生活〉
我國政府履行基本職能,有效發揮作用,并不意味著政府包辦一切(有限政府),我國正在深化機構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政府應該放棄微觀經濟職能、強化社會職能,改善宏觀經濟職能。
新舊知識聯系:必修1《經濟生活》
必修1《經濟生活》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又要發揮政府作用,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主要職責和作用之。
視頻:“看不見的手”的創始人-亞當斯密 探究活動四:
材料:假設英、法兩國各擁有200個勞動日社會資源,如果不存在分工,兩國只能各獲得50噸小麥和20匹布。生產50噸小麥,法國需要100個勞動日,英國卻需要150個;生產20匹布,英國需要50個勞動日,法國需要100個.兩面國在生產小麥和布的成本上各有各的優勢。按成本高低進行國際分工,法國生產小麥,英國生產布,法國100個勞動日生產50噸小麥與英國100個勞動日生產的40匹布進行交換,兩國各得50噸小麥,40匹布.與分工前相比,兩國在所得小麥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各多獲得20匹布。法國用100個勞動日生產的50噸小麥與英國100個勞動日生產的40匹布 交換,兩國各獲得50噸小麥、40匹布。兩國在所得小麥數量不變的前提下,各多獲得20匹布。
斯密絕對成本學說內容:生產相同產品,各國的成本不同,各國有各國的優勢。各國將本國的全部資源用于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后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
評價:各國多獲得的利益,是由國際分工帶來的.這一學說提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絕對優勢理論存在著一個必要的假設:一國要參加國際貿易,必然要有至少一種產品處于絕對優勢。如果法國在小麥和布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而英國在小麥和布的生產上都有絕對劣勢,英、法之間還會不會產生貿易呢?如果兩國發生貿易,英國能不能從貿易中獲利呢?貿易利益從何而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各國的絕對優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某一種社會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任意一種商品。從根本上看,這一學說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外貿易進行對外擴張的迫切愿望.
歷史故事:管仲的經濟貿易戰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是鄰居,表面上友好來往,暗地里死死地較著勁。齊桓公問計管仲,管仲采取了如下計謀。管仲規定齊國的人都只穿魯國生產的衣服,而且禁止齊國人織布,所有衣服面料都從魯國進口。這樣一來,魯國的面料供不應求了,價格猛增,魯國人一窩蜂地全部種起桑麻來,從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紡機響,戶戶忙織布”的狂潮。一年后,管仲突然下令停止進口魯國的布料,任何人不得從魯國購買紡織品。魯國堆積如山的布料再也賣不出去了,由于魯國人都忙于種植桑麻,農田里已經沒有糧食作物了。魯莊公只好派人到齊國去采購糧食,管仲把糧價一提再提,幾乎把魯國的國庫都掏空了,魯國從此一蹶不振。
當時的楚國非常強大,讓齊桓公很頭疼,管仲就建議齊桓公高價購買楚國的鹿,價格是八萬錢一頭。楚王聽說后非常開心,金錢是國家賴以生存的東西,于是下令讓老百姓捕捉活鹿賣給齊國。一時間,楚國
上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男女老少都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短短半年時間,山林中的鹿就被捉光了,楚國人就把大批良田毀了種草養鹿。楚國忙于捉鹿養鹿,誤了農時,毀了良田,雖然很有錢,但糧倉卻是空的,只能去別的國家收購糧食。齊桓公下令封閉與楚國接壤的邊境,結果楚國的米價瘋漲。楚王派人四處買米,都被齊國攔截,逃往齊國的楚國難民占了楚國人口的四成。楚國元氣大傷,三年后就向齊國屈服了。
理論聯系實際:經濟全球化促進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推動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我國來說,是機遇,因此要對外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對我國來說是挑戰,增強防范意識;中國發展對外經濟,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小結:略
課后作業:閱讀斯密《國富論》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