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食物中的營養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食物中的營養》福建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食物中的營養》福建省優課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
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營養》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食物》中的第二課,是在前一課調查、統計了一天中吃過的食物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是讓學生懂得營養必須均衡的重要基礎。因此,這是承上啟下的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全課分為四部分:1.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3.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4.各種營養成分的作用。
學情分析:
1.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對上一課的學習中,對一天中的食物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認識,大多數學生都知道人是通過食物獲取豐富營養的,這是我們能順利進入并完成本課的知識基礎。
2.四年級的學生通過一年半科學課的學習,已能較為熟練地運用調查、觀察、實驗、記錄等方法進行科學探究,這是學習本課的能力基礎。
3.在生活中,學生們對食物中所含營養成分的認識還相當有限,部分學生甚至一無所知,這是學習本課的障礙,同時也說明了學習本課的必要性。
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通過研究食物中的營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認識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
2.通過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3.在對食物營養成分的認識中,感受各種營養與支撐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激發學生關注健康、關愛生命和繼續探究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及其作用。 用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三、教學準備
學生:花生米、肥肉、食用油、白紙、碘酒、淀粉、饅頭、蘋果、土豆、米飯、黃瓜。
教師: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課前互動:師生之間的暗號,最高指令,靜悄悄!(指定組長記錄員和操作員)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吃過饅頭嗎?什么味道?
分發無糖饅頭,請生輕輕的咬一小口,說一說這時是什么味道,請生再細細品味,慢慢的咀嚼,說一說你的感受?——甜
師:為什么會甜呢?——糖
師:糖從何而來呢?饅頭是面粉做的,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在口腔里經過唾液的化學反應產生了糖,像饅頭這類淀粉含量較多的食物還有哪些?(地瓜、米飯、玉米、土豆)
(設計意圖:本環節請學生吃饅頭,讓學生對本節課充滿了興趣,學生吃饅頭讓學生深刻體驗到淀粉在口腔中轉化為糖類,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化,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
(二)導入試驗,辨別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師:要想知道饅頭里是否含有較多的淀粉,我們有什么科學史的方法呢?—導入實驗
請生匯報試驗方法;
請生實驗猜想:哪些食物會變色,哪些食物不變色;
實驗要求:滴碘酒的時候要離開食物一段距離,然后滴一滴或者兩滴; 請生實驗完畢后,及時填寫實驗記錄,匯報實驗結果。 小結:含有淀粉的食物會變藍色,不含有淀粉的食物不會變色,黃瓜、苦瓜、蘋果不含有淀粉,饅頭、土豆和米飯含有淀粉。
(設計意圖:本環節課本是安排在課的末尾,但是我想讓學生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問題,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更重要是讓學生親身實驗,要知道辨別食物中含有淀粉的簡單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嚴謹細致的研究能力。)
(三)六大營養物質
師:饅頭好吃不?那我們可以每天只吃饅頭,不吃別的營養成分的食物嗎?為什么?平時你們還吃哪些食物呢?
(1) 蔬菜、水果:平時父母親為什么那我們多吃蔬菜呢?它含有哪些營養呢?——維生素。
(2)肉類、動物油、植物油、魚肝油含有豐富的脂肪,瘦的孩子可以多吃些肉類、堅果類。——脂肪
師:怎么辨別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呢?引出實驗-鑒定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請生實驗猜想:
(設計意圖:學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常有疑點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發現、常有創新。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應把質疑、釋疑作為教學過程的組成部分)
實驗的要求:
注意擠壓的力度,不要把紙弄破了;注意區分每種食物的位置;實驗完畢及時放回原處,填寫實驗結果。
試驗的結果:
(3)豆類、深色蔬菜、蛋黃、骨頭、奶類食鹽是有少許的礦物質。——礦物質
(4)所有的食物里都含有水。——水
(5)雞蛋、牛奶、瘦肉、魚蝦、花生、核桃含有蛋白質。——蛋白質 板書全六大營養物質,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的食物中的營養,揭示課題。 我們身體的成長需要這六大營養成分,而這些營養都儲存在食物里;下面我們來看看小明一天的食物:
牛奶、雞蛋、紅燒肉、雞腿、香腸、面條、花生、土豆、米飯、橙汁、蘿卜。 你能幫他分析分析他這一天都攝入了哪些營養成分,將這些食物都填到合適的方格里。
板書:蛋白質: 牛奶、雞蛋
脂肪: 紅燒肉、雞腿、花生 糖類(淀粉):土豆、米飯、橙汁、面條 維生素: 蘿卜 礦物質: 蘿卜 水:
(設計意圖:利用食物的分類,將認識引向食物的均衡,我們希望學生明白,在面對一天中豐富的食物的時候也就是面對著豐富的營養,盡管這是同學們一天中的食物與營養的總和,但是它卻表示著我們人體的需求,這是需要學生理解的。)
(四)學以致用,分析食物中的營養。
請生觀察分析小明一天的食物,說一說你的發現?——維生素攝入的較少。 師:有什么建議嗎?——合理飲食,營養才能均衡。沒有一種食物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在平時的生活里我們應該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希望大家能自覺合理地飲食,均衡營養,適量運動,健康快樂地成長。
師:我們平時的生命活動都需要誰來提供能量呢?所以我們常常以含脂肪和蛋白質比較高的食物為主,蔬菜類也是必不可少的,維生素有什么作用嗎?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多種營養物質的支持,這些六大營養物質都有什么作用呢?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只要成分; 脂肪和糖類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
維生素和礦物質調節身體的機能作用; 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設計意圖:通過網絡、圖書、音像等途徑查找相關資料并整理制作演示文稿。利用演示文稿介紹食物中營養成分的主要作用和研究方法。將豐富的食物與豐富的營養之間的關系,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視覺之中。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很感興趣,成為更加主動,自主的學習者)
(五)課堂練習。
1. 病人不能進食時,為什么要點滴葡萄糖?
2. 一個人掉進山洞四天沒有進食,在后兩天他靠什么維持生命活動?把他救出來以后他的體型會發生什么變化呢?為什么?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食物的營養了解了更多的知識,現在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收獲。
思考:孩子們會用實驗判斷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和淀粉,那我們如何判斷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質呢?書本介紹看食物的標簽或者查閱資料,是教授燃燒的方法。
總結:請同學們課外繼續查找關于食物的科學知識,還會獲得更大的收獲。每年的5月20日是全國學生營養日。營養學界有一句話:“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希望大家了解了各類營養物質后,能自覺合理地飲食,健康快樂地成長。營養學家研究指出愛吃蔬菜的孩子更聰明,改變性格從吃開始。均衡營養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合理膳食也能預防流感。最后送同學們一句話:均衡營養,適量運動。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以科學探究為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
實際問題。創造學習科學良好的條件和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
板書設計:
食物中的營養
蛋白質: 牛奶、雞蛋
脂肪: 紅燒肉、雞腿、花生 糖類(淀粉):土豆、米飯、橙汁、面條 維生素: 蘿卜 礦物質: 蘿卜 水: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
《食物中的營養》的評測練習
1. 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是。
A 蛋白質 B 糖類 C 脂肪 D 維生素
2. 人體主要的供能物質是。
A 蛋白質 B 糖類 C 脂肪 D 維生素
3. 人體的營養物質中,能為人體生理活動提供能量的是。
A 蛋白質、糖類、水 B 蛋白質、糖類、維生素
C 蛋白質、糖類、脂肪 D 蛋白質、糖類、脂肪、水
4. 一般作為備用的能源物質貯存在體內的是。
A 蛋白質 B 糖類 C 脂肪 D 維生素
5. 維持人體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質是。
A 維生素 B 維生素B1 C 維生素C D 維生素D
6. 體內的營養物質和廢物的運輸必須溶解在
A 蛋白質、脂肪 B 糖類、無機鹽 C 無機鹽、水 D 水
7. 構成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是。
A 鈣、磷 B 鈣、鐵 C 鈣、碘 D鐵、鋅
8. 鐵在人體內構成的一種重要成分是。
A 蛋白質 B 脂肪 C 糖類 D 血紅蛋白
9. 蛋白質除了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外,還對人體__________、________等起作用,此外,被分解后,為人體的______________提
供___________。
10. 多吃黃色玉米、胡蘿卜等可預防夜盲癥,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豐富的_________能在人體內轉變成________________。
11. 某人牙齒經常出血,這是因為體內缺乏_____的緣故,醫生囑咐他應多吃_____。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
《食物中的營養》的評課稿
楊老師執教的《食物中的營養》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第二課。本節課教授過程生動形象,課堂里學生興趣濃厚,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學生的實驗和討論等方式的有效實施都給學生思維充分碰撞提供廣闊空間,實現了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的目標。具體突出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準確,信息技術手段推助目標的達成。
本節課用大量生動的資料鏈接,讓學生從生活中的食物入手,喚起直觀認識,并逐步了解人體需要的營養及性質特點。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力求是較抽象的知識點直觀化,拓展知識,把營養學科和生活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實驗探究落到實處,培養能力一絲不茍。
通過兩個實驗,探究發現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團體協作精神,使學生親自體驗到探究的過程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起了濃厚的興趣,增強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愿望,這樣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
體驗的實驗時間充足,小組分工高效,討論交流充分,分析數據科學,小組參與積極,操作要領規范。
3.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教育。
在學生實驗驗證食物中含有淀粉和脂肪活動中教育學生分工與合作,專注觀察,愛護并及時整理器材等,及時提醒學生在學習,思考,參與實驗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
4.大力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學生進一步增強了關注健康、合理營養的意識,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戴維.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創設問題情境,容易將學生原有的經歷與生活感受與新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學生順利的達成學習目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