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觀察物體,看一看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看一看(一)》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看一看(一)》
觀察物體——看一看(一)》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13、14頁的內容。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對象】小學三年級學生
【授課教師】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中心小學 古會玲
【教材分析】本課教學內容是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觀察物體”中的內容,主要是在一年級下冊初步學習從不同位置觀察一個簡單物體的基礎上,拓展到觀察一個物體最多可以看到三個面,最少一個面,從相對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是相反的面。進一步積累觀察物體的直觀經驗,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為以后學習“圖形與幾何”打好基礎。教材通過三個小朋友觀察投票箱的情境,從中引出一系列的關于觀察位置與看到的面之間的問題。本單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觀察”中。通過實際觀察、操作和比較提煉出知識點,培養學生對觀察事物的興趣,體驗觀察的樂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學習的情感和態度。
【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思想活躍,正處于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感的重要時期。學生在學習“幾何圖形、空間想象這類程序性比較弱的內容”個體差異大,而發展學生想象力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勵學生大膽去猜想,引導學生親自去觀察,驗證結果。在本課的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問題引領,創設情境,充分利用三年級學生已具備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精神,讓學生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通過想象、推理、模擬、驗證等不同層次的活動過程,獲得豐富的觀察物體的經驗,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感悟有序思考、空間想象和推理的思想方法,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照片或直觀圖辨認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簡單物體。
2、通過實際觀察,操作和比較,認識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且每次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2
過程與方法
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組織學生對物體經行充分的觀察和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辨認物體視圖的經驗,以提升學生對實物及視圖進行轉化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判斷、辨認活動中發展數學思考,在觀察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體驗觀察的樂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學習的情感和態度。 【教學重點】學會正確地觀察,嚴密地思考,判斷出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懂得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面都不一樣,且每次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難點預測】能根據呈現的物體的形狀推斷出觀察的位置,學會在觀察后獲得相應的信息,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1個投票紙箱、長方體教具11個和11個小熊公仔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 環節 教 學 內 容 教師 活動
學生 活動
設 計 意 圖
一、 創設 情境, 激趣 啟思 (5分)
創設情境:猜猜我是誰?
上課前,老師準備了幾張照片想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你有信心嗎?小眼睛,看屏幕——猜猜這是誰呢?
教師先后出示背面照,學生情緒高漲,進行判斷;教師再出示一幅側面照,一部分學生已猜出,此時教師又出示一幅正面照,學生為自己的正確猜測叫好。 師: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時才敢下結論?
生1:從正面看得清楚。
師:對!通過對三張照片的觀
教師播放課件,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收集信息,并提問。
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并交流。
以生活中的常見情境引入新課,既能激發學生的
好奇心,培養問題意識,又能自然揭示本課課題。
察,你發現了什么共同的嗎?
生2:拍的都是老師。 這時,生3:同樣是老師,但是拍到的畫面不太一樣。
師:對呀,為什么會不一樣呀? 生4:拍攝的位置不同。 師:對了!當我們站的位置不同,拍攝到的畫面也就不一樣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觀察物體,探討觀察的位置與看到的面之間的關系!
板書課題:觀察物體——看一看(一)
二、 合作 觀察, 探索 新知 (20分)
核心問題一:他們分別看到了哪幅圖?
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完成《導學案》根據學生的匯報適時追問。 師:請學習小組的發言人來說說你們小組針對問題一的預習情況。
匯報:笑笑站在桌子的側邊,看到的是箱子的上面和左側面;淘氣站在桌子后面的凳子上從上,從上往下看,看到的是箱子的上面;妙想是站在桌子的右角上,看到的是箱子的上面、前面以及右面。
師:說的很不錯,大家都有認真預習,通過預習,你們發現了什么呢? 學生:通過預習,我發現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面不一樣。
1、組織學生匯報問題一的預習情況;
1、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有序匯報問題一的預習情況;
學生積累的經驗已能解釋問題一。所以,我采
用三個細化問題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堂上則以
模擬觀察的活動驗證結果。這樣的教學既體現了高效課堂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笑笑
妙想
淘氣
4
師:同學們的回答是否正確呢?我們請三個同學來模擬笑笑、淘氣和妙想觀察投票箱的情境。 出示投票箱,請出三個學生模擬觀察投票箱的情境,驗證結果。 總結知識一: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面不一樣。
2、組織學生模擬觀察投票箱;
3、總結歸納觀察結果。
2、模擬觀察投票箱;
3、驗證觀察結果。 核心問題二: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
1、根據第一個核心問題的探究結果“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面不一樣”緊接著追問:“那么,每次觀察中你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呢?”引導學生對答案進行合理的猜想。 2、學生自由變換位置觀察小組內的
長方體教具,驗證猜想的結果,完成《導學案》中問題二的思考。教師巡視,適時融入小組點撥思維,及時指導。
3、根據觀察的結果進行辯論。以小組為單位說說觀察的結果,要求說出“站在哪個位置上”、指出“看到的是哪幾個面”。
學生1:我首先是站在長方體的右邊,我看到了紅色的上面和藍色的右面,一共兩個面;換了位置以后,我站在長方體的對角上看,看到了紅色的上1、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的答案進行合理的猜想;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觀察; 3、鼓勵學生有序大膽發言,引導學生傾聽他人的意見,對于學生的反應予以積極評價。
1、學生進行猜想;
2、學生觀察長方體教具,驗證猜想結果;
3、學生投入激烈的辯論中,同時認真傾聽同學的觀點和意見,最終確定觀察的結果。
核心問題二是核
心問題一的拓展和延伸。我讓學生經歷“猜想、觀察、驗證”的活動過程。學生在活動中建立了正確的表象,既積累了觀察的經驗,發展了探究能力,又培養了空間觀念。
5
面、藍色的右面、黃色的前面、白色的后面。我覺得最多能看到四個面。 學生2:不對,你在看的時候移動了
身體,所以不是不符合題目“每次觀察中”的要求。我覺得每次最多能看到三個面,我是站在„„ 總結知識二: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每次最多能看到三個面,最少是一個面。
師再次追問:“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為什么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呢?”
引導學生再次觀察,思考并發現是因為遮擋的原因。
教師總結:因為看上不看下,看左不看右,看前不看后,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用三維圖 表示一個立體物。
4、追問,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和思考。
4、學生再次觀察長方體教具,正真理解原因。
通過對問題的追問,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核心問題三:下面的小熊是誰看到的?
師:通過學習,我們已經能判斷是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的形狀了。那么,你能根據出示的圖片猜出“它”是從哪個位置看到的嗎?
請小組拿出“小熊公仔”,匯報
《導學案》中問題三的預習情況,從中了解到全班的學生都能正確判斷
1、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預習情況了解知識的難易程度。
1、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問題三的預習情況。
這一核心問題,是前面知識的逆向思考,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在現實情境中模擬,與同學交流,驗證自己的觀察結果,充分體驗觀察位置和看到的物體之間的對應關系,感受有序思考、空間想象和推理的方法與價值。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觀察物體的一些經驗,能根據照片或直觀圖辨認從兩個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簡單物體。本課的教學是要繼續發展學生觀察物體的經驗:1、懂得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面是不同的;2、明白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最少能看到一個面;3、初步感知從相對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面是相反的。
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和本人自身的教學特色,我設計了“先學后教,問題引領,觀察為主”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在活動中思考、推理,不斷積累經驗,建構樂教樂學的出彩課堂。
10
我設計了《觀察物體——看一看(一)》這節課。在課上我做到了: 一、導學設計,以學定教
本課前,我依據課標的要求,精心設計了本課的《導學案》。在上課前一天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按照《導學案》預習課文,讓學生在課前對課文有一定的認知和思考,更好地參與課堂的活動,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我根據學生匯報的預習情況,對各個重難點有的放矢。
二、創設情境,激趣啟思
利用課前5分鐘設計了“拍拍手”的小游戲以達到課前熱身和復習舊知識的效果。在新課導入時采用自身照片為素材的“猜猜我是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啟迪思維,又自然引出新課——研究探討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
三、問題引領,脈絡清晰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問題是數學的心臟”。為此,我根據教材“情境+問題串”的編寫特點,從情境出發,精心設計了三個層層遞進的核心問題:1、他們分別看到了哪幅圖?2、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3、下面的小熊分別是誰看到的?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剖析觀察的位置與看到的面之間的關系,目標明確,內容的層次清晰,知識的重難點突出,學生易于掌握本課的知識。
四、寓教于樂,玩中學,學中悟
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本節課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比較突出。比如,在觀察長方體的活動中,設計了讓學生站在不同位置上“看看——指說——辯論”的環節,而且設計了小組、大組討論分享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團體合作,總結經驗,歸納知識。同時,學生在團隊的探究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五、正面評價,激勵學習
在本次課中,我把學生的正面評價和鼓勵性的語言貫穿課堂始終。比如:你說得很不錯;這個方法很有新意;從你的觀點,可以看出你很好學;老師很佩服你;你是一個愛思考的小思想家;其他同學覺得怎么樣;你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哪個同學來補充……學生在鼓勵和贊賞中積極、自信地參與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縱觀全課,我打破傳統教學觀,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做到“問題引領,扶放相宜;觀察主線,玩中感悟;先學后教,精彩演繹”。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