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分子和原子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笫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第一課時-梁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笫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第一課時-梁小艷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身邊物質、實驗現象、資料信息,認識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 2、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有價值的猜想進行科學探究,能對實驗的現象進行對比、分析、討論、交流,知道微觀粒子的性質。
3、用微觀粒子運動的觀點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4、通過引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二、學情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2.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
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性質——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育功能:
本節內容在初中化學課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在促進學生科學物質觀、正確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和文化傳承功能 4.前后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
由前一段的學習,學生對化學產生了好奇心,對物質的構成、組成提出了問題。本節課對學生所提問題從化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知,建立起微觀現象的理性認識。對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的認識與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大多數學生將初中化學知識融會貫通打下重要的基礎。
學生在物理學科的學習中對分子、原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對物質的變化、物質的性質有了一定的判別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通過一段時間對化學的學習,學生通過觀察身邊一些常見的物質,認識到了它們所發生的奇妙變化,對化學產生了好奇心,對物質的組成、構成等產生了興趣。對微觀現象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是學好這段知識的關鍵。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1)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對實驗的現象進行對比、分析、討論、交流,知道微觀粒子的性質。 2.教學難點 :(1)用微觀粒子運動的觀點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2)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說明
(一)魔術表演,創設情景
【引入】透明塑料袋中提前加入味濃的香水,再裝入空氣,問袋子里有什么? 打開袋子,到底有什么?
【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圖片,提出問題?
進入情景 學生思考
用魔術表演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勵探究熱情,產生探究欲望,引起懸念。再以問題為線索,展開新課
問:大家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導言:今天的課將把我們帶進一個微觀世
界,為我們解開其中的奧秘。 板課題:分子和原子
引領學生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
(二)科學手段,證實分子存在。
師:科學技術的進步早已證明,物質確實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的,現在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直接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還能移走原子。 【課件展示】放大的樹葉和酒精分子的照片。
(板書)一、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引導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么香味看不見但是聞得到
觀看圖片
討論、思考、歸納。 (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再次點題,啟迪思維讓學生置身
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學習情景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愛
國主義教育。 (三)閱讀資料,思考交流,引出性質。 (板書)二、分子的性質 設問:我們以水分子為例,究竟有多小呢?下面請聽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學們,您們好,很高興認識你們。我是水分子,我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我的質量大約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們水分子大約有1.67×1021個。我這么小,用肉眼是看不見我的。如果10億人一起來數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我有多大,你可以想象出來吧? (板書)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想象、理解:分子質量和體積有多小?
思考、交流、歸納總結分子的第一點性質。
采用”水分子的自述”讓學生感知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運用具體的數字和似人化的手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打比方:如果拿水分子與乒乓球相比,就
好象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一樣。
采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學生可以通過想象、類比等方式,理解化學的本質,能信服地承認微粒的存在。
(四)引導探究,培養能力。 設問:分子還有哪些性質? 活動與探究:氨水使沾有酚酞的棉花變紅。 提出假設:(1)酚酞(2)濃氨水(3) 濃氨水和酚酞混合 活動與探究:
現象:酚酞試液變紅 結論:濃氨水使酚酞試液變紅
設問:濃氨水和酚酞
試液是否直接接觸?能說明了什么? 板書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問:從以上實驗你們得到什么啟發?請舉例(解釋上課前表演那個魔術的奧秘) 設問:分子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演示實驗】:將B試管放入盛有熱水燒杯中,同靜置觀察。 現象:B試管棉花團紅得快,A試管紅的慢。 結論:溫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運動速度加快。
問:從以上實驗你們得到什么啟發?請舉例 議一議:
1、為什么墻內開花墻外可以聞到花的香味? 2、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易于晾干?
學生猜疑動手,觀察現象,思考討論,歸納總結分子的第二點性質。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逐步引導,抽絲剝蠶”的方法將學習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斷運動”的抽象、枯燥知識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而易于理解。(五)繼續探究、獲取新知
設問:1+1=2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等式? 活動與探究3:
現象:實驗1、2中混合后的體積=總體積之和;實驗3中混合后的體積<總體積之和;
結論:同種物質的分子間隔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間隔不相同。
設問:物質三態的間隔的大小怎么樣?構成物質分子間隔可以改變嗎?
【演示實驗】:桌上放著兩個礦泉水瓶,一個空瓶,一個裝滿水,用力捏,感覺被壓縮的難易程度。
現象:氣態物質比較容易被壓縮;液態物質較難壓縮。
結論:氣體間隔>液體間隔
[投影]固體、液體、氣體物質分子間隔
問:從以上實驗你們得到什么啟發?請舉例
實驗操作
體積變化情況
體積變化情況
預測結果 測量結果
20mL水與20mL水混合
20mL酒精與20mL酒精混合
20mL水與20mL酒精混合
對比、思考、交流、討論,
觀察現象,歸納總結分子
的第三點性質
借助宏觀現象來幫助學生想象微觀事物,理解微觀事物。
培養學生觀察、類比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學生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感受化學就在身邊
(六)學以致用、聯系實際 選擇題: 1、“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詩人在遠處就能聞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C、分子之間有間隔 D、分子是可分的 2、某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由固體變為該物質的液態或氣態,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形狀發生變化 B、分子質量發生變化 C、分子大小發生變化
D、分子間的間隔發生變化
練習
聯系生活,加深理解,學以致用,能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的現象和問題,體會“生活處處有化學”。
(八)總結評價、形成體系
[投影]說一說:學完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主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加強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九)布置作業、加強鞏固
課本習題:3、4題 預習:第二課時
五、設計意圖
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利用學生對化學較強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降低對微觀世界認識的門檻,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教師巧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思考。在探究中體會交流、合作的學習功效,在探究中體會觀察、對比、文字記錄、語言描述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作為輔助者,指導者,適時的精講點撥,保證學生對知識理解、掌握的準確性,達到能夠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六、板書設計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 分子、原子
二、微觀粒子的基本性質 小、運動、有間隔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