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金屬材料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課題1金屬材料_北京市 - 西城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1 金屬材料
學校:北京市第66中學
授課班級:初三(4)班
授課時間:2015-11-27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 教學指導思想
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的認識發展為基本原則,以實現學生掌握化學知識、領悟學習方法、體會學科思想為根本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旨在喚醒學生的內在潛力,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
2.學生以已有知識為生長點,激發自身的求知欲,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知識,繼而在建構的過程中體會和領悟學習方法和學科思想。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不斷形成和完善認識思路,內化后便可應用這些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認識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能更加深入地意識到化學知識的學科價值和社會價值
①學生在整理單個金屬的相關知識時,從身邊金屬制品的用途認識金屬的性質,充分感受物質的性質與其用途的辯證關系,體會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將對單個金屬的認識進行分類整理,既復習了研究單一物質的方法,又用這種方法解決了具體的實際問題
②學生用對比的方法歸納總結得出金屬這類物質所具有的共性,體會著由認識單一物質到認識一類物質的方法的轉換,為后面即將學習的酸、堿、鹽做好鋪墊。學生在總結金屬的共性時,發現不同金屬之間還存在差異性,體會個別和一般的辯證關系
③學生在了解合金的過程中,通過具體的實例感受合金存在的必要性,體會物質的結構與其性質的辯證關系。學生自主建構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金屬材料是合金的觀點,發現化學來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價值和社會價值
④學生通過設計實驗驗證銅的導熱性和鎂的導電性等,逐步提高遷移知識的能力,體會實驗現象和結論的高度對應性,深化化學知識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
(二) 理論依據
1. 學生頭腦中的化學知識是零散的,他們習慣于單個地去認識物質,但基于化學研究眾多物質的方法和學生的長期發展,他們學習化學應有一定的系統性,掌握學習一類物質的方法,以及建立從物質類別的角度去思考物質的性質的意識,為即將學習酸、堿、鹽和高中學習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等相關內容做好學習方法和學科思想的準備
2. 學生并不習慣把化學與生活相聯系,而很多化學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并與生產息息相關。在學生
整理對金屬的認識時,充分感受和體會化學來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 學生對歸納法和演繹法的認識并不深入,而這兩種方法在后續的學習中會有不同程度的應用,在此應讓學生初步感受,并應用這兩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歸納總結金屬這類物質所具有的共性時,體會歸納法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感受根據金屬的共性也可推測出大多數金屬的性質,為以后應用演繹法打下基礎
4.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還不完善,是因為在他們頭腦中還沒有建立實驗目的和實驗操作對應的意識。學生通過設計驗證銅的導熱性和鎂的導電性兩個實驗,提高遷移知識的能力,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體會應用化學實驗驗證得出相應的結論的過程。學生親自經歷了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更加深入地意識到化學知識的價值,并在進一步內化這種的意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背景分析
(一)本課時教學內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課時是學生認識物質角度轉換的開始,由單一物質到一類物質。這種認知建立在對多種單個物質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采用對比的方法,從而歸納出一類物質具有的共性,并體會不同物質之間有差異性。教學中將認識金屬的方法進行了拓展,打破了以往學生只知道從書本中獲取知識的局限性和單一性,使學生親身體驗生活經驗也是獲取知識的有力途徑,為后面即將學習酸、堿、鹽打下良好的基礎。本課時幫助學生建立了一些認識物質的思路和方法,奠定了統攝的學科思想,為高中階段研究更復雜的物質做好了鋪墊
本課時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介紹了多種金屬材料的相關內容,體現著學習化學的實用性。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實驗事實出發,親自感受單個金屬的物理性質,既能加深對物質性質與用途關系的了解,又能體驗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一類物質的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1. 學生已有的知識
(1)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接觸到一些金屬制品,如不銹鋼炊具、銅導線、鐵釘和金項鏈等,對“合金”一詞也并不陌生,可見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金屬材料及其在生活、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的相關知識,只是在頭腦中還沒有形成系統地認識
(2)在物理課的相關學習中,學生對金屬的物理性質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2. 學習能力
學生初步具備研究化學物質的一般方法,能夠應用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學習知識,并具有了一定的問題探究能力,能夠通過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進行一些分析總結和評價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常見金屬的性質,知道金屬的性質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2. 理解并應用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的關系 3. 了解合金的概念,知道合金改良了金屬的性能 4. 了解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是合金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匯報交流課前整理好的金屬的相關知識,學生復習并應用研究單一物質的一般過程,感受獲得知識角度的多樣性
2.通過對比、歸納和類推,學生體驗得出金屬共性的過程,體會歸納法在研究一類物質時的重要作用,并為以后應用演繹法做好鋪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整理金屬的相關知識、活動評價、實驗舉證等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學生提高化學學習的興趣 2.從研究單一物質過渡到歸類研究物質,學生感受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3.通過金屬和合金的用途,學生體會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感受化學的學科價值和社會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學生體會研究金屬共性的過程
(二)教學難點
學生用歸納、演繹等方法研究一類物質的性質
教學方式
問題啟發式、合作討論式
教學手段
實驗、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核心問題
主要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環節一: 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選取貼近生活的素材,學生容易產生共鳴,并初步感受學習金屬性質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展示生活中常見金屬制品的圖片
提出問題:你認為金屬材料這些的用途與什么有關呢?
體會金屬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初步說出一些金屬的性質
環節二: 從不同角度 認識金屬
學生體會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都是認識物質的
途徑,復習并應用研究單一物質的方法
學生積極參與,鍛煉溝
通、交流能力;學生聆聽,互相補充,收獲相關知識
學生體會實驗是獲得知識的途徑之一
學生感受并體會多角度
認識物質這種方法
學生親自參與歸納的過程,發現金屬這類物質有
共性,深刻體會由研究單一物質過渡到研究一類
物質的方法
學生初步應用所學知識
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并體驗成功的喜悅
學生收獲研究一類物質的方法,并體會科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
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會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借助以往研究單一物質的模式,將對金屬的一些認識分類整理
課前開展“發現身邊的金屬制品,收獲有關的金屬知識”活動
舉例展示學生整理的金屬的相關知識,與學生一起認識各種金屬 某些學生談談對金屬的認識,其他學生聆聽、思考、記錄 總結:研究一類物質的一般過程,引導學生關注個別金屬的特殊性 聆聽、觀察、記錄,收
獲新知識,體會新的學習方法
應用:請你根據金屬的性質為這些制品選取適合的金屬材料
思考、回答
提出問題:請你預測金是否有導電性?
實驗驗證
觀察、記錄,完善表格,擴充認識金屬的視角 展示資料:
一些金屬物理性質的相關數據 提出問題:觀察表格中有
關金屬的零散知識,
你有什么發現嗎? 對比、歸納,初步得出金屬這一類物質所具有的共性
提出問題:請你預測汞是否有導電性?鎂是否有導熱性?并說出依據 應用金屬這類物質的共性預測個別金屬的某些性質
環節三: 從不同角度 認識合金
學生產生疑惑,有探究欲望,繼續保持興趣
學生通過具體實例,能輕易理解合金的概念,并注意其為混合物,體會物質的結構與其性質的辯證關系
學生對鋼的錯誤認識得到糾正,繼續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合金使純金屬的性能得到了改良
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
學生有所收獲和體會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一、金屬
銀白色 Cu(紫紅色)、Au(黃色)
共性 固體 Hg(液體) 特殊性 有導電、導熱和延展性
總結、布置課后作業
聆聽、思考、體會 過渡:純金屬不能完全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需要,需要改良純金屬的性質 聆聽、思考
舉例講解合金的形成過程 通過了解合金的形成,理解合金的概念 介紹生活中用途最廣泛的鐵的合金——生鐵和鋼 關注生鐵和鋼的差異,體會合金的性質得到改良,用途更為廣泛 介紹銅的合金——黃銅和錫的合金——焊錫 發現合金比純金屬硬度大、熔點低,再次體會合金的性能得到了改良
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是合金 聆聽、思考
二、合金
1. 定義:在金屬中加熱熔合其他金屬或非金屬而制成的具有純金屬特征的混合物 2. 性質:改變純物質的性質 3. 用途:在生活中用途更為廣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