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山川秀美,季風的影響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與社會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山川秀美《季風的影響》浙江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季風的影響》教學設計
【課程目標】
1-2-5描述中國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總體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解讀:本課標中知識名詞有自然、人文環境總體面貌、基本特征;行為動詞有描述、了解。根據課標“我國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總體面貌”是需要學生探究、理解、描述的重點,學生需要學會從地形圖、氣候類型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等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我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總體面貌,理解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是相互影響、密切聯系的,樹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諧的理念。
學科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教材簡析】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山川秀美》以復雜多樣的地形、季風的影響、母親河為主題介紹了我國的自然環境面貌,其中《季風的影響》介紹了我國的氣候特征、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和季風對我國的影響。教材選用多種圖文資料,幫助學生在活動和探究中培養運用地圖、從地圖、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設置問題,幫助學生打開思維,深入探究,感悟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色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樹立人地協調觀,提升綜合思維。 【學情分析】
經過初一上學期的學習,孩子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學習方法,能夠運用地圖、閱讀地圖獲取有效信息;同時也初步形成了人地協調觀、具備了一定的綜合思維能力。但在地圖的靈活運用,地理現象的分析、理解、歸納、描述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征,知道氣候類型的分布情況。
2、了解季風的成因和性質,知道我國季風氣候的分布及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培養空間感知。
3、理解季風氣候對我國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獲取圖片信息了解不同氣候影響下各具特色的生產生活,運用地圖討論分析我國氣候的特征。
2、學生閱讀地圖、描繪地圖,了解夏季風與冬季風,說出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體會季風對我國影響范圍之廣。
3、通過合作探究,研讀地圖、圖片等資料分析說明季風氣候對我國的影響。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氣候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樹立人地協調觀念,培養防災、減災的意識。
2、培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季風氣候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難點:季風的不利影響。 【教學思想和策略方法】
1、聯系生活,設置問題,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生活實踐能力。 2、采用地圖教學法,給學生創造讀圖、用圖的機會,逐步提高從地圖中獲取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討論、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在合作交流中迸發思維的火花。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堂導入
學生欣賞旅行途中的照片,描述照片中的不同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場景。 教師提問:我國不同地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生產生活與哪些自然因素有關?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欣賞、描述旅行途中的照片,培養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激發學生探索我國氣候的興趣。
過渡: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國的氣候,一起去探索氣候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新課教授
環節一:品圖·明氣候特征
出示中國的氣候類型圖及氣溫曲線與降水柱狀圖: 活動1:學生閱讀地圖,說出我國的氣候類型和特點
活動2:學生根據各地氣候類型及特點討論“農民收割水稻”這張照片可能拍攝于哪些地區;教師邀請學生代表在PPT上進行圈注,并追問判斷的依據。
師生歸納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征。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地圖閱讀、討論、成果呈現、互評等方式,提高讀圖用圖能力,了解我國的氣候類型的特點、分布,認識到季風氣候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積極影響。
過渡: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同學們知道這些“雨”是誰帶來的?從哪里帶來的?你可以從書本哪張地圖中獲得這一信息?
環節二:析圖·觀季風活動
活動1:學生閱讀季風的活動圖,說一說從圖中獲得了哪些關于季風的信息?并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季風下一個定義。
活動2:學生在學習單上的空白中國政區圖上用斜線畫出夏季風在我國的勢力范圍。教師邀請學生代表上臺進行演示,并提問:哪些省級行政區受夏季風影響較小?
活動3:學生同桌討論:閱讀相關地圖,從地形、海陸位置的角度分析為什么這些省區受夏季風影響?
師小結:由于地形、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部分地區受夏季風影響比較大,我們稱之為季風區,而受夏季風影響比較小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并人為的劃分了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地理分界線。
活動4:學生根據書本地圖,在圖冊第10頁上的中國地形圖中圈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地理分界線。學生集體回答。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閱讀多種地圖深入探究我國的季風氣候,在繪圖、圈劃、討論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綜合思維素養。
過渡:無論是在季風區還是非季風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季風的影響。讓我們一起凝聚小組的力量,一起去探究季風氣候對我國生產生活的影響。
環節三:研圖·探季風影響
小組合作探究:結合書本第15、16頁內容和學習單上的圖文資料,探究季風氣候對我國生產生活的影響。
每組組長組織討論、記錄,教師進行指導,邀請代表上臺闡述探究成果,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評價、補充。
教師提問:通過此次探究學習,同學們有怎樣的啟發?面對季風帶來的自然災害,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學生討論回答。
課堂總結:通過同學們的探究、討論,我們發現“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生產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我們也要積極應對自然災害,保護自己和美麗的家園!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收集資料、閱讀地圖,合作探究解決本課難點,培養了合作意識和能力。在成果展示和討論中,培養學生辨證看待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和時事新聞,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 【作業布置】
完成學習測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