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北宋的政治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二冊七年級下冊第6課《北宋的政治》山東省 - 威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6課《北宋的政治》 教學設計
【課標解讀】
課標: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
1.知道北宋的建立,包括:趙匡胤建立北宋,結束中原和南方地區的分裂割據局面。
2.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包括:趙匡胤采取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重用文臣掌管軍政大權,使北宋政治呈現重文輕武的特點,有其積極意義,也有其弊端。
【教材分析】
第6課《北宋的政治》是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中的開篇課。上承唐朝的衰亡及五代十國的更迭分立,下啟遼宋夏金元時期。內容包括北宋的建立、統一,中央集權的強化、重文輕武的政策。
北宋時期,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時期。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藩鎮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國家統一。但這也帶來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斗力弱等社會弊端,為后來的統治危機埋下禍根。 所以新教材在保留舊教材“北宋的建立”這一史實外,新加入了“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重文輕武政策”。這有利于學生理解宋朝經濟繁榮而綜合國力不強,總屈服于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原因,有利于學生理解中國文官制度的淵源和重文輕武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對后面的學習將起到重要的鋪墊
作用。
教學重點 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重文輕武的政策 教學難點 如何全面看待北宋政治制度的影響 【學情分析】
本課講述的是北宋的政治,由于初一學生還未建構完整的中國古代史的知識結構,再加上政治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其內容也比較枯燥;對政治制度的理解相對于初一學生而言也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學生對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還是有一定了解的,興趣度也比較高。另外,經過了一個多學期歷史的學習,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能力、對歷史事件的講述、對歷史圖片的識讀能力也有所提高,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課前準備】
1.教師設計方案并提前通知學生,讓學生能領會教師的教學設計精神,鼓動學生積極參與。
2.課前對照學案預習教材內容,列出本課的知識梳理提綱。 3.教師提供部分教學資料、并介紹相關書籍以供學生參考,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提供相應的站點組織學生查找。 【教學目標】
1.通過觀看視頻和讀圖,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統一。
2. 通過讀課本、史料,了解趙匡胤集權“安”天下的具體措施;知道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
3.學會站在歷史的角度辯證看待宋初政治制度帶來的影響。
【評價設計】
1.通過第一板塊的學習和做檢測題1,達成目標1。
2.通過第二、三板塊的學習和做檢測題2、3、4,達成目標2。 3.通過第四板塊的學習,達成目標3。 【教學過程】
觀看視頻 導入新課
觀看“陳橋兵變”的視頻,了解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順勢設問:他得天下后又創新了哪些政治制度治天下?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既補充五代知識斷層,又創設情境,通過設問最大程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示標導學(1分鐘)
1.通過觀看視頻和讀圖,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統一。
2. 通過讀課本、史料,了解趙匡胤集權“安”天下的具體措施;知道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
3.學會站在歷史的角度辯證看待宋初政治制度帶來的影響。 【設計意圖】目標簡單列舉出來,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有利于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新課
第一板塊 兵變“得”天下
完善北宋朝代信息卡:學生看課本,結合視頻,填寫時間、人物、事件、都城
第二板塊 集權“安”天下
補充“太祖問計趙普”材料,思考問題:趙普認為五代更替頻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趙普提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
材料:普曰:“……唐季以來……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出自《續資治通鑒》、作者:[清]畢沅、第二、第44
一、加強集權 (一)控制軍權
1.學生看書,交流宋太祖控制軍權的具體措施 2.教師逐條解讀 (1)解除禁軍將領兵權
分析手段——通過宴請的方式,用豐厚的賞賜和很高的地位換取了功臣們的軍權。
簡單評價——指出趙匡胤在處理皇帝和開國功臣之間的矛盾的問題采取的手段不同于之前的開國之君慣用誅殺功臣的手法,他這是一個較為理性和文明的做法。
(2)通過圖示講解統調分離(禁軍掌兵、樞密院調兵、皇帝直接掌握禁軍)
(3)更戌法。講述更戌法,分析目的——兵將互不熟識,防止兵變 (4)加強禁軍實力
補充史料:“令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 ,總結加強禁軍的措施:從地方選拔精兵補充中央禁軍。
分析用意:加強禁軍的同時,也削弱了了地方藩鎮的軍事力量,“收
其精兵”。
分析控制軍權的影響?(參考答案:一方面,有利于加強皇帝的權力和強化中央集權,革除了武將專權地方割據的弊端;史書記載:此所以百三十余年無兵變也。”另一方面,由于將兵之間不熟識,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等。)
(二)削弱相權
1.學生看書,交流宋太祖削弱相權的具體做法
2.補充材料,以圖示幫助理解削弱相權的做法,即“分化事權”,設多人、多重機構。
補充史料:在宰相之下添設“參知政事”作為副相……以樞密使分取軍權,以三司使(又稱“計相”)分取宰相的財權。
—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3.教師總結:經過改革,等于把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有三個宰相分別行使行政權、軍權、財權。而在宰相之下又設多名副宰相,最終的結果就是宰相的權力被瓜分的只剩一點點了。 (三)控制地方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具體措施
2.師生共同解讀史料,歸納總結控制地方的具體措施
補充史料: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復置轉運使……
譯文:自今年起,每年所收地方賦稅,除留下地方行政的基本開支外,全部上繳中央,不得截留。又設置轉運使監控地方財政……
……方鎮闕帥,稍命文臣權知……復置通判……
譯文:方鎮缺少最高長官,命文臣掌管一州……設置通判與知州共同處理政事。
……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
譯文:這樣中央財力雄厚,可有力控制地方。
——出自《宋史全文》卷一 總結控制地方的具體措施: (1)首先收其精兵 (2)接著繳其財權
取消原來節度使的截留賦稅的特權;在地方設置轉運使,監控地方的財政。
(3)奪其權”:派文臣擔任地方官,稱為“知州”“知縣”,取代原來的藩鎮官員;三年換一個地方;各州設置通判以監督知州。
最后,師生以思維導圖總結本板塊內容,包括: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北宋政治呈現怎樣的特點?(強干弱枝)有何影響? 【設計意圖】圍繞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這個主題,通過自主學習、交流、師生互動的方式,圍繞課本、補充史料進行學習,突破了重點“集權安天下”。 (四)統一天下
1.了解統一的背景、策略、結果
出示史料:太祖“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
出示《宋初形勢圖》
思考: 結合地圖分析宋太祖所謂的“他人家”指什么?平定天下的計策是什么? 結果如何?
2.教師總結:宋太祖采納趙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策略,陸續消滅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部分地區。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政權與之并立,北宋并不是一個統一了全中國的王朝。
第三板塊 以文“治”天下
1.出示材料,理解宋太祖文治的背景
材料:宋太祖曾說:“五代時期藩鎮強橫殘暴,百姓受苦。我現在選派100多名干練的儒臣分別去治理各個藩鎮,即使他們全部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個武臣危害大。”
想一想:宋太祖的話表明了他怎樣的治國思想?
2. 結合課文,說一說:假如你是北宋時期的一名官員,你選擇做文官還是武將?為什么?
3.出示兩則材料,歸納宋太宗“重文輕武”的舉措
材料 宋太祖一朝科舉15次,錄取188人, 宋太宗一年錄取500人, 宋真宗科舉錄取人數更多
回答:材料反映了宋太宗實行“文治”的又一做法是什么? 4.從利弊兩方面分析“重文輕武”的影響
積極影響:1.重視教育和文化發展,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成就;2.杜絕政權的頻繁更替,有利于社會安
定和政權穩固。
消極影響: “輕武”也制約了武將的才能,導致軍隊的戰斗力減弱。 【設計意圖】 “亂世用武、治世用文”,通過講解讓學生理解文治的背景。通過太祖、太宗兩朝文治的做法,理解重文輕武政治局面的形成,并理解其利與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四板塊 何以“保” 天下
1.分析強干弱枝、重文輕武的影響 2.全面看待北宋的政治 補充材料:
材料一 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二 錢穆: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動……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問題1:朱熹的評價公正么?
2. 如何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上述材料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教師總結:宋太祖開國之初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圍繞“穩定、統一、發展”的六字方針,適應當時客觀形勢和時代的要求,是切實有效的制度。這不是導致北宋貧弱滅亡的根源。錢穆說……,如果找原因的話,可能是他的后繼者將它作為祖宗之法嚴格遵守,不求變化,不根據實情進行改革創新,才導致了北宋的貧弱和滅亡。
【設計意圖】學習歷史不但要知道發生了什么,還要認識社會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有什么價值是值得我們堅持和追尋的?因此設計了
“何以保天下”板塊,全面辯證地認識北宋的政治制度,探尋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實現了較高的教學立意。
梳理鞏固
師友合作,對照思維導圖,完成知識的梳理和鞏固
【設計意圖】以填空的形式,由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課內容,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形成知識的輪廓。
達標檢測
1.曾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被手下將士黃袍加身擁立為帝的是( ) A.趙匡胤 B.李淵 C.劉邦 D.朱元璋 2.對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讀不正確的是( ) A.地方上派文臣任州縣長官 B.中央宰相不止一人 C.設立多重機構,相互制約 D.地方將領和駐軍永不調換 3.北宋時,曾流傳“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凱哥勞還,其榮亦不可及也”。這反映了當時政府( )
A.削弱節度使的權力 B.文武并重 C.委派文官主持軍務 D.重文輕武 4.材料 內則設中書、樞密院、御史臺、三司等在京諸司,外則設轉運使、知州、知縣等眾官以相統御……
回答: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 (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
【設計意圖】 練習題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檢測學生目標達成度。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