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北宋的政治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二冊七年級下冊第6課《北宋的政治》重慶市 - 梁平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教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 (2) 識記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3) 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理解宋初統治者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 (4) 通過對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作用及影響的分析探究,培養學生分析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習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使學生認識到這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符合人民的愿望。
(2)通過深入分析、講解,使學生認識到北宋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宋初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
教學難點:宋初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原因;正確認識北宋重文輕武的影響。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老師引導,學生參與。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趙匡胤圖片、北宋形勢圖、學生準備活動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結合五代十國地圖復習: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的發展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問:是誰順應了這一趨勢,推動走向統一。 學生回答:趙匡胤。(同時課件打出趙匡胤的畫像)
2
二、導入新課
“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的典故,都與趙匡胤有關。他建立的北宋后,在政治、軍事和經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點?宋初的皇帝為什么要采取重文輕武的政策?(提出問題,增強吸引力,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講授新課 (一) 北宋的建立
老師講《黃袍加身》的故事。
通過故事,結合教材讓學生總結出北宋的建立基本史實。 1. 建立時間:960年;
建立者:后周大將趙匡胤,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國號:宋;
都城:開封(東京)。
2. 宋朝統一(局部統一,中原及南方地區)
(1)原因:a、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已出現統一的趨勢;
b、略得當: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統一方針。
(2)影響: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學習這一內容時要注意結合《北宋形勢圖》講清,北宋的統治區只占有原來的五代十國范圍,并未統一全國,當時仍然是民族政權并立的時期。) 問:國家統一后,假設你是宋太祖,應如何鞏固統治呢?
學生回答:加強中央集權。(從而引出本課的第二個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二)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本課的重點)
問:宋太祖為什么要強化中央集權,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呢?(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欣賞歷史劇,提高課堂效率。)
請欣賞歷史小品(課前組織學生排演好的)——杯酒釋兵權(通過此小品讓學生了解到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必然性。第一,唐朝后期藩鎮勢力的擴張,形成五代十國的局面,要結束這種局面,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其次,宋朝建立時,全國仍處于分裂割據狀態。要鞏固統治,擴大勢力,鏟除其他割據政權,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再次,趙匡胤本人是通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為了
3
防止類似兵變的重演,也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學生參與,鍛煉、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問:從杯酒釋兵權小品里可以看出,宋太祖解決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解除了禁軍將領的兵權。
問:小品中最后宋太祖還說:要把全國軍權、政權、財政權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從而引出本節課重點知識——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將引導學生結合教材29-30頁的內容從軍事上、行政上、財政上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歸納的能力。) 1. 軍事上
(1) 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杯酒釋兵權)
(2)北宋形成了統兵權和調兵權的相互制約,兩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轄。保證了軍權從屬于皇帝;(統調分離)
(3)讓統兵的將領定期調動,互換防區,避免將領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小的集團。(更戍法) 2. 行政上
(1)中央:削弱相權,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項措施的利與弊。利:進一步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使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權力過于分散,各部之間互不了解情況,運轉不靈,故制定政策時往往脫離實際,政府效率低下。)
(2)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 3. 財政上
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項措施的利與弊。利: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地方上的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防止了藩鎮割據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貧困。) 4. 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
(1) 積極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2) 消極影響: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政治機構重疊,
相互牽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導致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財政支出。
4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總結得出結論。) (三) 重文輕武的政策
先引導學生分析教材31頁 “材料研讀”題。
宋初的大將曹翰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問: 武將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什么當時的人不以從軍為榮?
答:宋朝為了防止武將跋扈,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武將不僅平日不受重視,連帶兵打仗都處處受到牽制,感覺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發出這樣的感慨。
文官地位高,待遇豐厚,掌握軍政大權;武將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地位和待遇都比較低,因此不再以從軍為榮。
引導學生根據材料和教材正文的內容來分析,從而得出
重文輕武的目的:為了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的弊端重現。 接下來學習重文輕武的表現: 1 文臣統兵格局形成。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格局逐漸形成。 2 改革和發展科舉制。 (1)注重發展文教事業;
(2)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
(3)影響: a.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
b.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學習此內容時,結合P31《宋人科舉考試圖》介紹:北宋科舉制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政權基礎,同時又加強了中央集權。) 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宋朝大力發展科舉,徹底取消了門第限制,社會各階級的優秀子弟都被允許應試人仕。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勵下,宋朝開始盛行讀書風氣,
5
宋代兒童啟蒙教育念的《神童詩》開篇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髙。這一政策極大地促進宋朝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諸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造船技術等方面成果累累,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文學藝術也發展到新的水平,涌現出的眾多的文學家、畫家和詞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璀燦的明珠。) (1)積極作用:
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的安定。 (2)消極影響:
(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有沒有消極)
武將過于受到限制,影響到戰場上的臨陣指揮,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
斗力和國防力量,導致北宋對外戰爭屢敗。 四、課堂小結
1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將軍事、行政、財政等權力收歸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這些措施又是一柄雙刃劍,宋朝重文輕武,所以,宋朝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它所導致的“冗官、冗費、冗兵”現象,也為北宋種 貧弱”的禍根,導致了后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2 引導學生以史為鑒,當今中國應注重全面發展,深化改革,做到協調、可持續發展。 五、板書設計
第六課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與統一
1 建立:960年 趙匡胤 開封
2 統一: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 軍事上:解除將領對軍隊的控制權
6
中央:削弱相權,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
2 行政上
地方:文臣任各地州、縣的長官,設通判
3 財政上:設轉運使,財賦收歸中央 三、重文輕武的政策
1 抑制武將,提升文官的地位 2 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 六、課堂練習 (一)基礎鞏固
1.“陳橋兵變”講的是下列哪一個人的歷史故事(A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是( A )
A.防止武將專政弊端 B.統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視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當大任 D.武將無能
3. 下列與科舉有關的措施出現在宋朝的是( C ) A.創立考試辦法選拔官員 B.開創進士科 C.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 D.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二)能力提升(閱讀理解)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兩位帝王的名字分別叫什么?
名字:李世民 趙匡胤
(2)唐宗宋祖兩位相同歷史貢獻是什么?
答:維護國家統一,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課后作業】 完成本課課后練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