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搜證與解疑,宋代經濟的發展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二冊七年級下冊第9課《搜證與解疑 宋代經濟的發展》陜西省 - 西安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搜證與解疑: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課標解讀
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農業技術更新,優良品種增多,農業生產量大幅增加。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南宋時期,南方地區進一步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中心之一,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顯現出了三個突出傾向:農業、手工業領域各項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海外貿易的繁榮與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教材分析
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本課三個子目的內容分別是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和商業貿易的繁榮。三部分內容之間聯系密切。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商業繁榮局面的出現,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全面發展直接推動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課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和變化,最終促成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學情分析
初一年級學生,對歷史的生活體驗有限,大多數孩子對歷史的了解幾乎全部來自于課堂有限的學習體驗,因此對歷史的認識水平有一定局限性,但優點是思維活躍,敢想敢說不怕錯,這對于我們今天提倡的高效課堂而言無疑是有利的。只有在師生的質疑求證的互動生成中,才能夠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成認知的一致性,即完成授課的知識性和能力性目標。 四、設計思路
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內容,立足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通過圖文史料,解讀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突出表現和特點,讓學生感知宋代經濟發展的歷史現象,進而理解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概念。通過不同形式的材料,對原因進行多角度地分析,借鑒審辯式教學的3環節10要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學科素養。
歷史課堂不單是帶學生尋古跡、識古人,更應是引領他們遍訪古人足跡的過程中,探尋歷史規律,指導今天,實現明天。故,設計本課的初衷在于實現引導學生用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為今天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提供借鑒的價值目標。
五、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 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認識到南方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理解群眾力量在經濟重心南移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時空觀念 識讀《漢代經濟發展分布圖》、《唐朝中后期經濟發展分布圖》、《宋代經濟發展分布圖》等地圖,學會分析解讀地圖的方法,感知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變化過程,認識經濟重心南移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史料實證 通過對地圖、圖畫、文字等史料的提煉、歸納,獲取有效信息,感知宋代經濟的繁榮表現,以小組為單位,論證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 歷史解通過對歷史事實的了解和對地圖的形象感知,理解經濟重心南移的基本概念。
釋 家國情懷
知道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部門經濟發展的表現,體會宋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民族自豪感。 六、重、難點知識
重點: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表現 難點:理解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七、教學模式
審辯式教學模式:3環節10要點。
在小組合作探究機制下,嘗試踐行周宏老師首次提出的審辯式教學3環節10要點的新型育人模式。引導學生實現學習行為,變學知識為學思維、學能力、學態度,竭力培養學生個體追問質疑、證據為先、謙遜包容、力行擔責的精神和集體團隊協作的意識。 八、教學方法
情境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等 九、教學過程
導入:北宋學者沈括通過研讀唐詩注意到,唐朝人寫了不少富貴詩,描寫當時奢華的生活。
沈括認為這是他們沒見過世面,不值一提。沈括的話間接的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費水準明顯超過了唐朝。我們跟隨視頻體驗宋人的生活,看看沈括是否夸大其詞了呢?
問:宋人能夠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需要什么條件作為基礎呢? 過渡:宋代的經濟究竟發展到什么程度?又是如何實現的?咱無需都成為歷史學家,但我們可以學著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解決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做這樣一件事情:搜證與解疑,走進宋代經濟。
【設計意圖】問題導學,觀看視頻,強化學生直觀體驗,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齊讀【學習目標】,把握本課學習任務 授新課: 設問:解讀宋代經濟前,我們必須明確三個衡量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指標分別是什么?——農業、手工業、商業 一、初識成就
過渡:圖畫文物是凝固的歷史,接下來我們欣賞幾件宋代遺存下來的物證,追尋宋代經濟發展的蹤跡。 宋代 《耕獲圖》
請用教材里的知識,解讀耕獲圖里圈畫出的場景反映了哪些史實,注意圖畫瀏覽程序:先看文字再看畫面信息。同桌之間可以進行討論互相補充。 問題1:你看到了什么?
問題2: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追問:有限的耕地可以種植高產的水稻,那遠處的山地可以怎樣有效利用起來? 問題3:“蘇湖(常)熟,天下足”可信嗎?為什么? 預設:
看到:青山綠水,魚鱗狀的田地,遠處看到了一人一牛的耕地場景,近處農民正在彎腰插秧,兩側場地正在忙碌的收獲,畫中池塘里的取水工具是我們在三國時期學習過的翻車。
想到:根據文字,知道這是南宋,地點應該在南方。根據教材里提示,我們大膽的推測這田里種植的很有可能是占城稻,它成熟早,產量高,這樣可以騰出時間進行下一輪種植,因為此時南方已經掌握了復種技術。翻車原是北方的水利工具,出現在南方,和當時南遷的北人帶來的先進生產工具有很大關系。
可信,此時,水稻產量位居糧食作物首位,說明南方農業發展水平超過了北方。結合圖畫印證,確實南方農業相當發達。
請大家根據表格,梳理教材內容,總結農業發展成就。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逐層引導學生對圖畫進行解讀,培養學生看圖說史的能力。同時通過古畫和教材知識的印證,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重視對圖畫史料的運用。表格梳理的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
農業領域的快速發展進而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我們來看一件國寶, 倒裝壺(圖片及簡介)
過渡:咱班有沒有人認識它,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預設:這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里的一件藏品,北宋時期耀州窯的珍品,耀州窯在咱陜西銅川耀州區,有宋代六大窯系之一的美譽。 大家了解了這把壺,想對咱們的老祖宗說些什么嗎?
過渡:倒裝壺奇特的構造,巧妙的內部設計,充分體現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創造力。
現在請大家根據表格,梳理教材內容,總結手工業發展成就。
【設計意圖】利用鄉土資源,調動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培養家國情懷,激發學生興趣。表格梳理的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
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對商業經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播放《清明上河圖》視頻,
設問:觀察視頻里汴京城,你發現哪些景象在先前長安城里不可能出現? 預設:街道上的店鋪、城外的交易場所、夜市等 追問:這些表現反映了宋代城市商業活動與唐朝相比有哪些新特點?——營業場所擴大、營業時間延長、時空限制被打破。 【設計意圖】動態展示《清明上河圖》,讓學生在畫面中尋重要信息,對比舊知,概括宋朝城市商業特點,解決難點問題。
過渡:宋代國內貿易蒸蒸日上,國際貿易又如何呢。我們來了解這艘宋代沉船,看看有何發現。 材料一
設問:勘察“南海一號”的考古發現,你發現船上有哪些貨物,數量如何?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宋朝的的哪些史實呢?
“南海一號”是1987年在廣州陽江海域發現的一艘宋代木質古沉船,載有文物(瓷器、金器、鐵器、銅器等)6萬至8萬件。
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銅錢已達上萬枚;鐵鍋跟鐵釘數量非常大。銅環、銅珠等若干。
——央視網
預設:瓷器、金器、鐵器、銅器等,數量很龐大。 預設:反映宋朝手工業發達,海外貿易發達。
材料二 南宋疆土縮小,財政困難,然而僅廣州、泉州兩處海港,每年市舶之利就達到200萬緡,出現“國之根本,仰給東南”之勢。 ——人教版《中國歷史》教師用書七年級下 設問:根據材料二,請說出宋代海外貿易在國家財政收入中占據怎樣的地位?聯系教材知識,思考此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學法指導:分析歷史事件原因:找準社會背景分角度切入,主要角度分別有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科技等。
預設:政治:歲幣支出,政府財政負擔沉重,設立市舶司,鼓勵海外貿易 經濟:農業、手工業發達,提供物質基礎。
技術:造船技術和海航技術進步,提供客觀條件。
【設計意圖】創設考古情景,引導學生認識宋朝海外貿易的發展狀況,注重對教材知識的運用,分析理解宋代海外貿易發達的原因。 二、深探動因
在大家的細心考證下,咱們對宋代經濟發展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請大家觀察這組地圖,(讀圖指導:1看圖名找時間、主題;2看圖例找對象;3看重要信息分布)
材料一 地圖(秦漢唐)經濟發展分布圖
設問:經濟重心南移大致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宋代經濟發展與經濟重心南移有什么關系——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最終促成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設問】為什么宋朝在疆域縮小、政權分立的背景下南方經濟還能夠快速發展?請同學們分組對史料及課本進行搜證,解開我們關于宋朝南方經濟發展動因的疑惑。2分鐘后請同學們展示小組的論證結果。
材料一 宋朝時的南北氣溫普遍變低,南方變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唐宋時期,北方湖泊減少。中原地區的森林因長期砍伐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受到的破壞較小,相對完整的森林植被可以發揮調節氣候、續保水分和抵御災害的作用。
——部編版2016《中國歷史》下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