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運動和力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 運動和力》復習課_大連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 運動和力》復習課_大連市第四十二中學
第八章 《力和運動》復習課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了解摩擦力;知道二力平衡條件;通過實驗,認識牛頓第一定律;用物體的慣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在第一章機械運動和第七章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運動和力的初步知識。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上一章所學力學知識的延續,又是繼續學習壓強、浮力等各章的預備知識,同時更是學生在高中階段進一步學習力學知識的基礎。
3.教材的編寫思路:本章構建了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從生活中常見的運動實例入手,帶領學生一步步地認識運動,以探索物體運動的原因為線索,逐漸解開運動的實質,力與運動的關系。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幫助學生對本章知識點逐一梳理。主要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由學生根據問題自己歸納整理,老師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關鍵地方給以強調和點撥,并通過相關的習題進行知識鞏固。 因這一章知識點與生活聯系緊密,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整理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我知識歸納的能力。盡量讓學生多思考,多表述,多動手,多總結。通過課件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回顧實驗、習題練習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并通過解決學生身邊的事例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掌握力、力和運動相關的概念、定律、結論和實驗; 2、能夠解釋慣性現象;
3、能夠利用二力平衡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和說題,對重點知識進行梳理,達到查遺補漏的目的。 情感、價值和態度觀:
1、培養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 2、通過說題教學,培養分析問題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慣性現象和二力平衡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難點: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和應用二力平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五、教學策略設計
這是一節復習課,重點是學生對整章知識的梳理和識記,并通過相關的習題練習,來正確應用所學習的知識。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系統整理知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使學生能在學中悟法,會中用法,用中覓法,為以后地學習起導向作用,根據不同的內容和要求,適時指導學生鞏固或學習以下學法: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整理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我知識歸納的能力。通過相關的習題練習,通過學生正確應用所學習的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以小組形式梳理力和運動的重點知識。
提示:在知識點的梳理中要注意有哪些重要概念、結論、定律和實驗,并將知識點聯系實際加以應用。 學生進行匯報,師生共同總結。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重點知識的復習 一、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
課件展示,回顧上一章我們學習力的本質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即一個物體是施力物體的同時,必然也是受力物體。
板書:一切物體。
那么力作用于物體,物體可能處于哪些狀態呢?
學生: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統稱為平衡態。舉例,如懸掛的燈,桌上擺放的花瓶及軌道上行駛的高速列車。在平衡態時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而變速(加減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成為非平衡態。例如,離開腳在空中飛行的足球,繞地球勻速圓周運動的衛星,它們的運動速度大小、方向都發生變化。即在非平衡態時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板書:平衡態(靜止狀態\勻速直線運動),運動狀態不變 非平衡態(變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運動狀態改變
教師:對于處于平衡態的物體可能處于2鐘情況,1是經典力學牛一定律告訴我們,一
切物體在不受力時都將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課件展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
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2、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可以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教師:牛頓第一定律為經典力學和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指導學生完成學案的練習。 7. 豎直加速下落的雨滴,假設雨滴下落到某高度時,所受的力突然全都消失,那么雨滴將()
A. 靜止在原處 B.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 C. 向下做加速直線運動 D.向下做減速直線運動 8.如圖所示,在豎直平面內用輕質細線懸掛一個小球,將小球拉至A點,使細線處于拉直狀態,由靜止開始釋放小球,不計摩擦,小球可在A、B兩點間來回擺動.當小球擺到B點時,細線恰好斷開,則小球將()
A.在B點保持靜止 B.沿BE方向運動
C.沿BC方向運動 D.沿BD方向運動
板書:牛頓第一定律(不受力時,F=0)
教師:牛頓第一定律適用條件是一切物體,他指出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
的性質,即慣性。
課件展示:慣性及雞蛋的實驗
3、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4、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
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即不管物體受不受力、受平衡力還是非平衡力),物體受非平衡力時,慣性表現為“阻礙”運動狀態的變化;慣性定律成立是有條件的。 ☆人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請就以上兩點各舉兩例(不要求解釋) 答:利用: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后可以讓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包裝玻璃制品要墊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利用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有趣現象。 10.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高速行駛的列車不易停下,說明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B. 靜止在水平路面上的汽車沒有慣性
C. 殲擊機投入戰斗前要拋掉副油箱,這是為了減小慣性更加靈活 D.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通過實驗驗證后直接得出的
11.火車沿平直軌道勻速行駛,面向行駛方向坐在車廂里的乘客豎直向上拋出一個蘋果,根據慣性定律,我們可以判斷出蘋果下落時( )
A.必然會落到乘客的后面 B.必然會落到乘客的前面 C.必然會落到乘客的側面 D.會落回乘客的手中
12.如圖是小車做變速直線運動時,車內懸掛的小球和杯中水面在某一瞬間的情況,其中符合物理規律的是:()
13.將紙板蓋在玻璃杯上,再把雞蛋放在紙板上,用手指迅速將紙板水平彈出,雞蛋會怎樣?請你用學過的物理知識解這一現象。
教師:我們知道牛一定律是在物體不受力時的狀態,運用了實驗和推理的方法,而在地球附近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因此牛一定律只是理想情況;物體處于平衡態的另一種情況就是物體受力且受平衡力,即合力為0。而我們初中階段要求熟悉掌握的最簡單一種情況就是二力平衡。
板書:二力平衡(受力時,F合=0) 課件展示:二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
衡。
2、二力平衡條件:(研究二力平衡條件)
⑴實驗1得到的二力平衡條件是: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⑵實驗2得到的二力平衡條件是: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
⑶實驗中的木塊換成兩個木塊分別受力,得到的二力平衡條件是: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概括:二力平衡條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比較:
相同點: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
4、力和運動狀態的關系:
物體受力條件物體運動狀態說明力不是產生(維持)運動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為0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應用: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題要畫出物體受力示意圖。 畫圖時注意:①先畫重力然后看物體與那些物體接觸,就可能受到這些物體的作用力②畫圖時還要考慮物體運動狀態。
學生:完成學案的練習。
14.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某小組設計組裝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在探究力的大小對二力平衡的影響時,利用了定滑輪能夠_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并通過調整______________來改變F1和F2的大小。
(2)實驗時發現,當F1稍大于F2時,木塊依然能保持平衡狀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進該小組的實驗方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持F1與F2相等,用手將木塊扭轉到如圖所示的位置,松手后瞬間,木塊不能保持平衡狀態。實驗中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是為了探究二力平衡時,兩個力應該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同一問題時,小明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小華則設計了小卡片的實驗,同學們認為小華的實驗優于小明的實驗.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中選擇小卡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考慮”、“不考慮”)小卡片的重力
(5)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小華下一步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上一章,我們學習了(G、F),這一章我們應用二力平衡測量滑動摩擦力,我們一起回顧摩擦力的知識。摩擦力例子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
課件展示:測量摩擦力及探究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思考回答,沒有摩擦會出現什么情況呢?舉例完成。
教師:好的摩擦我們要增大,有害的摩擦我們要減少。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
三、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類:
3、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有時起阻力作用,有時起動力作用。 4、靜摩擦力大小應通過受力分析,結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條件(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6、滑動摩擦力:
⑴測量原理:二力平衡條件
⑵測量方法: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就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⑶ 1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比較甲、乙圖可得: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比較甲、丙圖可得: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該研究采用了控制變量法。由前兩結論可概括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實驗還可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大小、運動速度大小等無關。 7、應用:⑴理論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為滑動。
⑵理論上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
練習:火箭將飛船送入太空,從能量轉化的角度來看,是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太空飛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斷依據是:飛船的運動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飛船實驗室中能使用的儀器是 B (A 密度計、B溫度計、C水銀氣壓計、D天平)。
學生:小組討論,完成學案的對應練習。
15.一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當它受到一個水平方向大小為3N的拉力時,木塊靜止不動,這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N.當它受到一個水平方向大小為5N的拉力時,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N.如果拉力增大到6N時,木塊將做______運動,這時的摩擦力是______N.
16.如下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與時間t的關系和物體運動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如下圖乙所示。由圖像可知當t=1s時,物體處于 __________狀態,t=5s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__________N。 多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0~2s,物體沒有被推動,是因為推力等于摩擦力 B.2~4s,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C. 2~4s,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3N
D.4~6s,物體受到的摩擦力與水平推力是一對平衡力
教師:這兩題分別用力判斷物體所處的狀態,或由物體狀態來判斷受力情況,當物體受平衡力是處于平衡態,受非平衡力即合力不為0,處于非平衡力。
板書:當物體受平衡力是處于平衡態,受非平衡力即合力不為0,處于非平衡力。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教師:展示蹦極視頻,請同學分析運動員的速度變化情況。 學生:小組討論,分析受力情況,由受力情況判斷狀態。
四、小結
教師:物體在無力作用時(F=0)時,運動狀態不變;有力作用時(F≠0)運動狀態不
變。可見,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運動和力的關系。
板書: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教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運動和力的關系,今后學習尤其高中物理我們將運用這些知
識解決有用有趣的問題。
五、作業能力培養力和運動章末練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