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廣西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學設計
——以《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品鑒詩詞意境
【教材解讀】《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蘇軾被貶黃州后的詞作。雖然他樂觀曠達,但內心還是埋藏著他人無法理解的孤寂凄楚。于是他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自己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這闕詞境界高妙,空靈清奇,含蓄蘊藉,生動傳神,為詞中名篇。作為一篇課外積累,學生結合詩下的賞析注解,能夠對這首詞有個大概把握,因此想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詩詞的意象與意境,學會通過品析意象意境鑒賞詩歌。
【設計思路及教學背景】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調查,我了解到學生在鑒賞詩歌時對于詩歌意境的感知總是懷有一種畏難情緒。一方面是由于年齡和自身經歷的局限,更重要的是覺得無從下手。蘇軾的這闕詞,意境高妙深遠,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品析這首詞的高妙意境,一方面可以此為例,引導學生探尋品鑒意境的方法。根據學情我將教學內容逐層深入地分為三個板塊:一是“感意象,探意境”,讓學生對意象和意境有初步的感知;二是“抓意象,入意境,品詩詞”,以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為例,引導學生抓住意象描繪畫面體會詞人情感,以此體悟詞的意境;三是“領意悟境,筆精墨妙”,讓學生根據所學,自己鑒賞沒有學過的詩詞,將學習方法鞏固、遷移,幫助學生掌握規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詩。
【教學目標】
1.了解物象、意象、意境之間的關系,理解意象與意境。
2.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詞,并在熟讀的基礎上通過注釋理解詩意。學會抓住意象,描繪畫面,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體悟作者情感。
3.通過意境鑒賞詩詞,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會抓住意象,描繪畫面,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體悟作者情感。 2.教學難點:能夠準確描述詩歌的畫面與意境,并將所學鑒賞方法遷移運用,賞鑒不同詩詞。
【輔助工具】 希沃白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導入:提問學生,如何看待蘇軾對王維的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這一話題。并提出“意象”這一概念。 (王維的詩很有畫面感,畫充滿詩意,因為他的詩畫都很有意境)
二、感意象,探意境
1. 理解“物象”“意象”“意境”三個概念,并了解三者的關系。如:月本是天體,但因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寄托太多情思在月亮上,所以一提起月就讓人想到思鄉,月就成了意象。
2.通過一幅“海上生明月”圖畫,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
畫面非常經典,學生能很自然聯想到這一詩句,明月與無邊的大海構成畫面,給人一種雄渾壯闊之感,同時通過月,感受到了詩人的思親之情。
3. 歸納:物象(客觀事物) → 意象 → 意境:意: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融入情感 組成畫面 境: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圖景
4.課堂游戲:(1)感意象,悟情感——找出詩句中的意象,并找準情感。(選詞填空)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意象: 情感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意象: 情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象: 情感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意象: 情感 淡泊脫俗 思念之情 菊 大鵬 寒蟬 梅 長亭 傷感飄零 離愁別恨 凄切 高潔堅貞 凌云壯志 (有干擾項)
(2)品詩句,探意境——將詩句與對應的意境配對。(配對)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雄渾壯麗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清幽明凈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開闊蒼涼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和諧靜謐
三、抓意象,入意境,品詩詞
以《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為例,引領學生通過意象描繪畫面,感悟意境。 1. 誦讀詩詞,理解詩意: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蘇軾 【朝代】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譯文】彎月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人群開始安靜了。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仿佛那縹緲的孤雁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2.思考:上闕前兩句營造了怎樣的氛圍?是如何營造的?
(1)引導學生找意象:上闕選擇殘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斷盡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2)通過意象描繪畫面,通過畫面感知氛圍:描繪了一個寂寞清冷的世界,營造了蕭瑟凄冷、幽深寂靜的氛圍;
(3)通過意象和畫面所營造的氛圍,分析作者的具體情感:反映了詞人內心的孤寂哀愁之情。
3.板書:總結畫面描繪的方法——(形/動)意象+(形/動)意象……,描繪了……(根據意象概括)的畫面。
4.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下闕——詞人用到了哪些意象?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寄寓了詞人怎樣的感情?限時5分鐘,小組請代表回答。 (1)學生找準意象,描繪畫面;
(2)學生分析意象,老師做出補充,體悟詞人情感。 意象:孤鴻——孤獨的大雁——凄涼悲苦——詞人自己 寒枝——高處不勝寒——朝廷高位 沙洲——寂寞荒冷——荒僻的黃州
示例:通過驚恐哀怨的孤鴻、寒枝、冷寂的沙洲等意象,描繪了孤鴻不棲寒枝,落宿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漫長寒夜的畫面,營造了幽僻冷寂的氛圍,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 5.總結
意境鑒賞方法 景→境→情
一般提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變式提問: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②從“情”和“景”的角度賞析本詩或詞。
鑒賞步驟:1.找意象,描繪詩中的畫面(聯想想象、言辭優美,不要直譯) 2.概括氛圍特點(準確) 3.分析思想感情(具體)
表達:本詩通過描寫……景物,描繪出一幅……的圖畫,營造了……氛圍,表達了……的感情(心境)。
四、領意悟境,筆精墨妙
1.用所學方法,“抓意象,悟意境”,品鑒王維《山居秋暝》,并寫在練習本上。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 ①暝(míng):日落,天色將晚 ②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③隨意:任憑。④歇:消散,消失。⑤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 請賞析這首詩營造的意境。
(步驟一)__________________(景) (步驟二)__________________(境) (步驟三)__________________(情)
2.學生答案展示、點評。
示例:此詩通過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月下青松,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水中碧蓮,天真無邪的姑娘……勾勒了一幅秋雨初晴后空山恬靜幽美的黃昏圖景(景)
營造了清幽空靈的氛圍。 (境)
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情)
五、知識補充
1.常見意象蘊含的情感
詩歌意象有規律,把握技巧好記憶; 杜鵑猿鳴話凄涼,雨打梧桐離別意;
冰雪蟬鳴喻高潔,凌寒堅韌松梅喻; 挺拔翠竹亮風節,斗雪菊花傲骨義; 落日黃昏遲暮感,流水落紅傷春去; 紅豆寄寓相思情,送別長亭共短亭; 羈旅驛站游子意,望月聽笛鄉情濃; 蓑衣斗笠指隱士,漁樵垂釣閑適情; 鴛鴦連理生死戀,孤城關山戍卒行。
注:意象是鑒賞詩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以上意象經過歷代詩人創造,已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具體詩歌還應具體分析。 2.常見描寫意境特點用詞
雄渾壯闊 蒼茫遼遠 蒼涼悲壯 閑適恬淡 清幽明凈 清新明麗 孤寂冷清 恬靜優美 幽僻冷寂 高遠深邃 淡雅幽遠 蕭瑟凄涼
六、課后練習 1.《江行》
江行 [宋]嚴羽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 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 離家今行宿,厭聽棹歌聲。
[注] 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2.《雙調·清江引》 雙調·清江引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簡要分析這首詩的意境。
答案:
1.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在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之感。
2.這首詩取蕭瑟西風、歸雁哀啼、紅葉紛紛、黃花滿地,秋雨打芭蕉等一系列富有季節特征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深秋雨景圖,營造了蕭瑟凄涼的氛圍,抒發了游子身處異地,思念家鄉的濃烈的愁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