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學科德育精品課程展示活動
案例設計--反思表
案例名稱 殤思·覺醒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案例類型
新授課
學段
高一
教學/活動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侵華史實,培養學生閱讀史料、比較分析中國戰敗原因的能力,掌握論從史出的方法;反思戰爭失敗后作為中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②了解中國人民反侵略的史實,感受他們為了挽救民族危亡英勇不屈、勇往直前追求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愛國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①自主學習,了解兩次戰爭發生的背景、過程、條約內容及其影響。
②史料教學,通過中日武力、近代化改革的方式和程度、思想觀念等的
比較,引導學生從多視角、多層次反思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體會民族
意識覺醒的表現和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認識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追求富強、民主、文明的民族魂,從而樹立起民族的自尊心和國家責任感。
②通過學習,感受鄧世昌等人的英勇不屈,體會近代愛國志士的愛國情懷,感悟愛國主義精神。
③通過學習,感悟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肩負起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光榮使命。
學習者分析
高一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過程和結果,高中的學習應加強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因此,根據高一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和學習心理,將本課重點、難點放在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原因的反思。
本課采用情境教學法、史料教學法和講授法,希望通過對甲午戰爭失敗
原因多視角、多層次的剖析與多元認識,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挖掘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汲取歷史智慧,從而發揮歷史學科塑造人格的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對本課作了主次兩條線索的教學設計:主線 “國難→反思→覺醒”、次線“感悟·愛國”。兩條線索同時展開,讓學生學習歷史、感悟歷史,從而肩負起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責任感,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夢而奮斗。
教學/活動過程
導入:請同學們觀察2014年北京APEC開幕的幾張照片,不管對哪國首腦都笑容滿面的習主席,在和日本安倍首相握手時卻完全沒有笑容。為什么習主席的表情變得如此嚴肅?他曾說:“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特殊在哪里?
生:甲午中日戰爭。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讓學生較快融入課堂氛圍。) 121年前,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非常悲痛的一頁,民之痛、國之殤,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
121年后,我們祭奠歷史,是為了現在,更是為了未來!我們反思甲午,在反思中保持清醒,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今天這節課,就
讓我們一起走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播放動畫和《1894·甲午大海戰》主題曲渲染氣氛)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移情神入歷史。利用歷史圖片、音樂將學生的情緒帶入歷史中,加深學生對兩場戰爭的直觀認識,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走進歷史(板書)
(一)甲午國殤 (二)庚子國難
(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了解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過程、簽訂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設計意圖:一方面借助學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在初中所學基礎上宏觀把握甲午戰爭的大致情況,為本課教學設計的主線‚國難→反思→覺醒‛作知識鋪墊。)
師:同學們,甲午中日戰爭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 生:„„
師:我印象最深的是鄧世昌和致遠艦全體官兵慷慨赴國難,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他們向世人展示了在四萬萬中國人中,至少有他們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東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那就是民族大義。但是,愛國官兵的怒火和熱血并沒有換來戰爭的勝利,腐朽無恥的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再次出賣國家主權。
(設計意圖:一方面通過學習感受鄧世昌等人愛國情懷,體會愛國主義精神;另一方面,埋下本課教學設計的次線‚感悟·愛國‛) 師:同學們,《馬關條約》的內容中最有利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條款是什么?
生:„„
師:允許在華設廠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從近代化的角度看,列強在華辦廠,給我們帶來了資金、技術等,客觀上有利于中國經濟近代化
的發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