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新中國初期,政治建設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廣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一一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廣西博白
高中歷史優質課比賽教學設計基本信息
所用教材版本 人民版 所屬模塊 必修1 單元\專題 專題4 設計主題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1.整體設計思路、指導依據說明
依據課標對這一節課的要求(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以“敢問路在何方”為正標題,以路為比喻,以“探路”、“開路”、“新路”、“長路”四個關鍵詞形成本課的教學環節:1、了解建國初民主政治的建立過程;2、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3.理解建國初民主政治的本質特點;4、形成對民主政治建設趨勢或規律的見解。以形象化教學策略,適應學生認知水平。
2.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新中國成立的相關史實。概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基本過程。識記《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基本內容》。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
(2)注意通過圖片、文字等材料的引用、滲透,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素養;掌握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等形式解釋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通過剖析《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培養學生分析歷史思維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本課以中國共產黨對民主政治的探索為基本立意:采用宏大敘事和個人敘事相結合的方式,以黃炎培和毛澤東的周期律對話經歷作為整體情景,導入和收尾,引出和整合相關的知識。
(2)通過對數據圖表材料(政協代表統計數據)的解讀,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得出適當的結論。
(3)注重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綜合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社會經驗和從課本以及補充材料中得到信息綜合分析問題,力求讓課堂充滿思辨性。
(4)通過對《共同綱領》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部分內容的對比解讀,訓練比較、歸納、概括材料信息能力。
(5)通過對人民代表大會運作模式的介紹,理解人民代表大會的原則、優點,進而深化對人大概念的理解。
(6)通過對唐德剛觀點材料解讀,結合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拓展知識,感悟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以觀看《開國大典》節選視頻為契機,說明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感受新中國成立的神圣和莊嚴,體會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悅。
(2)敘述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流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人大真正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3)通過對1954年憲法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討論,讓學生感悟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平等和團結、對于繁榮和發展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4)通過引導學生加深對新中國開創民主制度的深刻認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對歷史、對社會、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理解民主政治的確立、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3.教材分析
(包括對本課教學內容的教學定位分析;教學內容與結構分析;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定位分析
新課程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全體學生的廣泛參與,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綜合學習能力,將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延伸到課堂,既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又有助于歷史素養的培養,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等于追求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在活動方案的設計、問題的選擇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根據學生認識上和思維上的局限性設置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教師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積極的思考。 教學內容與結構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了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開創,這必然要涉及到政治制度的選擇和確立的問題,如何立足中國的國情和歷史傳統,建立起一套獨具特色的民主制度。因此,本課的主題就是立足政治制度探索的過程和具體內容來認識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內涵,其立意是理解政治文明的借鑒、傳承與創新,認識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性和長期性,進而尊重國家對政治道路的自主性選擇和完善歷程。
教學重點: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教學難點:認識建國初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和地位。
4.學情分析
學生對政治建設的歷史并不熟悉,且這部分內容較枯燥,需要一定的概念解讀的抽象思辨能力,且政治性強,因此教師提供材料,創設適應學生認知水平的情境,引用豐富的資料優化學生的課堂體現,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5.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1:【導入】對話激趣,導入課堂
師:(出示資料)毛澤東和黃炎培的“窯洞對” 師:(背景簡介)抗戰勝利后,人民期待和平,反對內戰。1945年民主人士黃炎培訪問延安,被共產黨人昂揚的精神面貌所感染,向毛提出關于“歷史的周期率”問題。 黃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 毛澤東:“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 (注:材料放映,老師適當講解,解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含義。) 師:設問:1、黃炎培提出了什么觀點?2、毛澤東怎樣回答? 生:„„
師:毛澤東說的這條“新路”是怎么走的呢?讓我們進一步回到現場,拂去歷史的塵沙,先試著還原這條“路徑”。一起學習專題四第一講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設計意圖:“窯洞對”(或“歷史周期率”對話)是筆者創設的一個首位呼應的情景,以此點題立意,即共產黨在抗戰勝利后對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和實踐,激趣導入,進入歷史現場,逐步引出相關背景,建構知識,在課尾進行總結提升。
步驟2:數據研讀,提升能力 師:(背景介紹)1946年內戰不已人們意志為轉移,爆發了,到了49年初,三大戰役的勝利,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人民解放戰爭節節勝利,國民黨政權覆滅,中共取得政權。解放全國指日可待,古人有云“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武力征服不能證明人心所向。隨著條件的成熟,中共號召各方人士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籌建一個嶄新的國家。各方反應如何?看下列數據,思考問題。
3 / 6
問:從代表來源的角度,分析指出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的特點。結合課本P64頁概括會議討論的內容是什么? 生:„„
師: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人民解放軍、各人民團體、各地區、各民族以及海外華僑的代表。政協代表廣泛,正如參會的宋慶齡所說“這是第一次有這樣一個廣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會”。會議決策的內容主要是關于籌建新中國的工作
設計意圖:用數據作為材料,訓練信息提取、分析、概括能力,知道中共順應民心的政治舉措,中共以政治協商會議的形式籌建新中國,以此凝聚共識,表明追求民主政治的決心和誠意。 步驟3:材料研讀,思考問題 師:《共同綱領》體現中國怎樣的社會性質?《共同綱領》對于國體 (即國家性質,國家的階級本質) 、政體(政權的組織形式)是如何規定的?由此可見《共同綱領》相當于什么法律文件? 生:閱讀《共同綱領》的原文,回答問題。 師:(在講解上述三個問題之后進一步設問)為什么共同綱領只能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
設計意圖:學生在落實基礎知識之上要進一步拓展歷史視野,從而真正理解《共同綱領》的作用。 步驟4:觀看紀錄,感悟歷史 師:(引導學生結合近代中國的歷史從民族解放的角度和國家性質的角度兩方面分析新中國成立的意義)進一步設問:為什么新中國成立為國家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石? 生:„„ 師:民族解放角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國家性質角度: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
設計意圖:以觀看《開國大典》節選視頻為契機,說明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感受新中國成立的神圣和莊嚴,體會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悅。學生通過了解基石的解釋,基石:做建筑物基礎的石頭,多用于比喻事物的根基;進一步理解: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奠定了制度基礎,新中國的政治建設以此為起點,政治建設之路由此開辟。 步驟5:訓練比較,概括信息 師:(過渡)有了政治協商會議制度和《共同綱領》的保證以及新中國的成立,中共相對順利地推進各項工作,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開展抗美援朝、穩定經濟秩序。僅僅到了1952年底,新中國基本上鞏固了政權,恢復了經濟。按照《共同綱領》的規定,政治制度可以升級了。1953.1開始地方普選。而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在北京召開。為鞏固人大制度,大會制定了一部新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簡稱五四憲法。 (出示材料):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保護國家的公共財產和合作社的財產,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及其私有財產„„
——1949年《共同綱領》節選
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節選 師:讓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比較并概括兩則材料內容的異同點。 生:„„ 師:(總結)同:人民民主原則,規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異:后者規定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后者還規定改造私有制,向社會主義過渡(公有制)。
設計意圖:教師事先發放學案,選擇適量的文獻材料,學生通過材料分析,深化學習體驗,加深對五四憲法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的理解,訓練學生對憲法文件內容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突破重
4 / 6
點。
步驟6:小組討論,深化理解
師:(出示示意圖)人大運作流程圖
材料:“只有民主集中原則,才既能表現廣泛的民主,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高度的權力;又能集中處理國事,使各級政府能集中地處理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委托的一切事務„„。”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設問1.人大制度是如何的運作的,體現了什么原則?
2.根據材料和結合運作過程圖來看,人大制度有什么優點? 3.人大制度形成之后,政協是否該光榮解散? 生:„„
師:由此新中國形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會議制度,前者是根本制度,人民民主的原則是靈魂,貫穿在其它制度之中。后者體現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體現與國情的結合。
設計意圖:教師事先分好小組,小組代表介紹人大制度的運行過程,通過問題鏈,師生互動,學生互動,達到課堂討論的高潮,進而加深對人民代表大會和民主集中制概念的理解,突破重點。得出“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結論。 步驟7:欣賞歌曲,談談觀點 師:(展示“愛我中華”歌詞)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 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嘿羅嘿羅嘿羅嘿羅嘿羅嘿羅 愛我中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齊唱“愛我中華”歌曲,激發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并感受五十六各兄弟民族團結友好的情誼。
師:(出示中國民族分布圖)請同學們找出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生:„„
師: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存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依據(2)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區資源條件和發展的差距,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現實條件。(3)近代以來在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基礎。
(出示材料)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各民族團結的行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師:設問:你認為憲法下列規定對我國民族發展有何意義?
5 / 6
生:„„
師:(總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保證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促進了民族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設計意圖:通過文獻分析,師生問答,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體現了人民意志和中共處理民族政策的政治智慧,加深對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價值觀認同。 步驟8:填一填,課堂總結 師:(展示本課的知識脈絡)本課內容間的內在聯系可以通過相關知識點歸納為:“一次典禮、兩個法律、三大制度”(在此趁熱打鐵,讓學生復習鞏固,分別進行提問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創建的前提。“三大” 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保證了中國政治體制的正常運轉,有利于調動全國人民的積極性,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回到課前我們在“窯洞對”中提出的問題,現在同學們能填出毛主席所說能跳出周期率的新路了嗎? 生:„„
師:對,這條路就是民主。70年前那場“窯洞對”的回音從未逝去,它時刻提醒我們,只有民主和監督,才不會人亡政息。新中國成立前后,三大民主制度先后初步建立,開拓出了一條“民主與監督”的嶄新之路。我國的政治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凱歌中輝煌起步,有了良好的開端,然而是否就能一帆風順呢? (展示材料)“然而一個新的政治社會體制之建立,除舊布新,完成一個適合自己的定型,不斷改進實踐,非兩三百年不為功,三峽過盡,實驗告終;國有定型,民有共識,始可重享太平。” ——唐德剛 提出:哪些因素會影響民主政治制度的發展? 生:„„
師:民主為魂,法治為形。美好的民主制度設計,離不開法治精神的護航。沒有民主的法治,為惡法之治;沒有法治的民主,則可能成為暴民之亂。遺憾的是,三大民主制度建立起來之際,法治精神卻未跟上時代的步伐。1958年,毛澤東說,不能靠法律治多數人,民法刑法那樣多條誰記得了?憲法是我參加制定的,我也記不得。毋須為尊者諱。直面歷史,才能讓我們更加珍視法治與民主,也才能讓我們真正理解新中國為何浴火,又如何涅槃!(展示知識要點)毋庸置疑,中國民主政治建設還有很長的路程,民主政治建設任重道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把教材的主干知識,正確使用教材,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教育上都得到提高,避免空發議論或者被動接受教師的現成結論。總結本節知識的同時,為下節課(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進行鋪墊,提升學生對現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曲折性的認識。 步驟9:課堂練習,課后拓展 (展示選擇題和課后作業)
1、以《我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零距離》為題,訪問身邊的一位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訪問提綱自擬。訪問記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
2、以《我看明星委員》為題,對周星馳、莫言、姚明、趙本山等明星委員參政議政現象或對其提交的議案進行評論。角度不限。小論文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檢驗課堂知識把握程度,鞏固知識。 (注意:每一個教學步驟要說明設計意圖)
6.教學設計特色
教學立意
本課的主題就是立足政治制度探索的過程和具體內容來認識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內涵。立意是理解政治文明的特色及形成發展過程的曲折性和長期性。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全體學生的廣泛參與,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綜合學習能力,將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延伸到課堂,既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又有助于歷史素養的培養,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 教學構思
以“敢問路在何方”為正標題,以路為比喻,以“探路”、“開路”、“新路”、“長路”四個關鍵詞
6 / 6
形成本課的教學環節:1、了解建國初民主政治的建立過程;2、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3.理解建國初民主政治的本質特點;4、形成對民主政治建設趨勢或規律的見解。以形象化教學策略,適應學生認知水平。 通過“析一析”、“想一想”、“比一比”、“議一議”、“唱一唱”、“評一評”、“填一填”等環節,讓學生在較活躍的氛圍中掌握課標要求的知識點,而且能鍛煉學生高考所需要的分析、概括、理解、歸納等能力。
7.教學反思
存在問題及原因
高一學生對政治建設的歷史并不熟悉,且這部分內容較枯燥,需要一定的概念解讀的抽象思辨能力,且政治性強。設計的內容較多,一個課時完成教學存在一定難度。 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而可行的措施及方法
教師提供材料,創設適應學生認知水平的情境,引用豐富的資料優化學生的課堂體現,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制作導學案,要求學生按照導學案提前預習,教學過程把握教學節奏和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