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辛亥革命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一第2課《辛亥革命》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一第2課《辛亥革命》
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2課《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本課知識主要有,興中會成立,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同盟會成立,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意義。
比較辛亥革命與太平天國的異同,培養學生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分小組討論辛亥革命最終的結局是成功還是失敗,一部分人搜集資料,一部分人整理成文,一部分人制作課件,一部分人代表小組發言。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打開了中國社會進步的閘門,是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一次巨變。 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是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如黃花崗烈士的鮮血鋪勢而成的,我們應該倍加珍惜。這種敢于犧牲自我、勇于促進社會進步的精神是一個民族得以存續和發展的重要源泉。
二.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新課標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的第二課。近代以來,面對日益深刻的民族危機,實現民族振興和中華崛起是近代中國人的迫切愿望。辛亥革命是在20世紀初,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統治危機不斷加深、中國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背景下爆發的。在這場革命中,中國各種政治力量,順應歷史發展大勢,使這場偉大的革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臨時約法》,中國歷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三.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
對于高二的教學而言,本課教學所要關注的重點目標是如何提升學生在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基礎上的理性分析,培養學生多角度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理性分析歷史問題的意識,滲透多種史觀和視野。其次再于運用不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創設歷史情境,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深入貫徹近代化主題。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革命中占據領導地位的表現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和原因。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體現出真誠的大無畏精神,但另一方面卻與北洋軍閥頭目袁
世凱妥協,而且不去發動群眾。學生難以理解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
五.教法分析
1、情境教學法。通過多媒體手段,利用音頻視頻資料,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從而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2、分組討論法。通過分組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落實近代化史觀。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的總體思路:主題: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 新課導入
播放電影《辛亥革命》的片段:秋瑾之死。
今天我們在這里一同學習辛亥革命。這段歷史大家初中已經學過,都比較熟悉。那么今天在高中我們一起重新學習辛亥革命,重溫那段歷史,又要學習哪些新的內容呢?首先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個人,她就是秋瑾。(播放視頻:2分鐘)秋風秋雨愁殺人,秋瑾說她的死是為了革命,是為了天下所有的孩子。我們不禁要問誰在革命,為何要革命,革誰的命?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重回辛亥前夜那山雨欲來、風云激蕩的歲月。 板書“辛亥革命”
2. 講授新課,通過資料展示、合作探究,突破重難點 一、梳理整體知識結構,講清三個小標題之間的關系。 二、山雨欲來 風云激蕩(背景)
1.展示圖片:列強瓜分中國
這是20世紀初的一幅漫畫,請大家認真觀察,這幅漫畫折射出什么歷史狀況,分析當時中國的外部環境外生了什么變化?列強瓜分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請大家閱讀課本50頁第一段的內容,概括清政府應對危機的措施。
2、清政府:力圖新政挽救危機
內受義和團運動的打擊,外有列強的瓜分,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從1901年開始施行新政。
展示材料:為挽救統治危機,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獎勵實業等。在實行過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稅,加重人民負擔。
請大家概括一下,清末新政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獎勵實業
師:我們不妨從以下角度考量清末新政,從主觀目的而言,新政無疑為是了
山雨欲來 風云激蕩(背景) 武昌首義 革命狂飆(過程) 辛
亥
革
命
民主豐碑 民族榮光(意義)
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就內容本質而言,新政沒有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就客觀效果而言,新政的很多措施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就實際作用而言,清政府已如同一個嚴重腐爛的肌體,一兩支強心針已無法改變它的命運,它已無力擔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并且成為中國進步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反而激起民眾的反抗。后來清政府又轉而采取預備立憲的措施
展示材料:1911年5月8日清政府“預備立憲”,成立責任內閣,內閣共13名成員,其中漢人4名,滿人9名,其中七人為皇族。國人譏之為“皇族內閣”。本來支持政府改革的梁啟超絕望至極,稱政府是“制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場”。
然而這一立憲騙局反而造成了立憲派和漢族官僚的離心離德,反而促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蓬勃發展。
3、革命黨:(1)組織上----建立興中會、同盟會
1894年,興中會成立,決心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05的夏天,在東京已聚集起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的成員,中國同盟會成立了。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即要推翻滿清政府,實現民族獨立,建立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同盟會完全符合政黨的特點,它是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孫中山說,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所謂“新”,就是有了革命政黨的領導,有了明確的革命綱領。
(2)軍事上----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 (3)群眾基礎:四川保路運動。
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出示學案引導學生完成填空:
1894年, 成立,這是中國歷史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1905年,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在東京成立,孫中山將其宗旨概括為 1911年4月, 爆發。
1911年5月, 運動,為武昌起義創造了有利的時機 三、武昌首義、革命狂飆:
請同學們瀏覽本課,完成有關辛亥革命過程的填空: 10月,武昌起義,成立 , 黎元洪為都督。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成立。 2月12號,宣統帝下詔退位。 3月,臨時參議院通過
3月, 在北京接替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請學生來展示成果。總結:在辛亥革命的過程中間,革命黨人進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動,武昌起義。成立了革命的政府,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還勾畫了
政治藍圖,建立了民主政治的框架。
從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革命發展之快,之劇烈。我們重點復習一下辛亥革命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畫面。中華民國的建立,樹立了一座民主的豐碑。
1912年,1月1日十時許,孫中山趕往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定五色旗為國旗。中華民國的成立。隨后參議院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展示材料:《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節選 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第五條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第十六條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第三十條 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
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第五十條 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節選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回答下列問題:第二、五條體現了什么原則?第十六、三十、五十條體現了什么思想?第四十五條體現了什么制度? (1) 主權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專制
(2) 三權分立:確立資產主義民主制度,實現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3) 責任內閣: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國務員對議會負責,議會是國家權
力的中心。
由此得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第一部資產階級的民主憲法。是近代中國民主化的一座豐碑。
四、民主豐碑、民族榮光:
我們說辛亥革命是一座民主的豐碑。那么到底辛亥革命給我們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請學生閱讀課本52頁和53頁的內容。編輯一份辛亥觀察報1912年專刊。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請每個小組的同學通過合作探究,共同編輯這份辛亥觀察報。具體要求結合剛才所看到的辛亥革命的意義的內容,運用新聞語言,以辛亥革命的意義為主題編輯一期辛亥觀察報。每一個小組負責其中一個版塊。
運用近代化史觀總結學生的發言: 近代化:
(1) 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 經濟上:工業化(發展工商業的法令)
(3) 思想上:理性化、科學化(改稱呼、剪發辮、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
入人心)
通過合作探究共同完成第四個版塊:人物訪談 要求學生確定訪談的對象,擬定訪談的提綱,模擬訪談的現場。
學生討論。
通過以下史料還原歷史真相:親歷者對于辛亥革命的印象。
親歷者眼中的辛亥·孫中山
1912年,孫中山自豪地說,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也。”
親歷者眼中的辛亥·隆裕太后
(她失聲大哭)“親貴至今日,不出一謀,事后卻說現成話,甚至紛紛躲避。只知姓名財產,置我寡婦孤兒于不顧。即朝臣亦紛紛告退……”
——《惲毓鼎澄齋日記》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清帝退位詔書
親歷者眼中的辛亥·民眾
“與農夫田父談于樹林之下,語以代議制度之善,及國會選舉之不宜草率投票,則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則曰:吾人困土匪軍隊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摘自1913年2月23日《獨立周報》
(南京的下層人士)“通常談到孫文博士是新皇帝,他們不了解總統這個專門名詞,認為它不過是更高的頭銜的一個委婉地說法”
——《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的資料選擇》
著名工業家榮鄂生“今之共和政體成立,所謂產業革命者,今也其時也。是年〔1912年〕,粉廠頗獲利,因又添造新廠房,增置新機,擴大產量,以應市需。是為吾榮氏宗敬、德生昆仲經營實業發韌之始,不可不記也”。
——《思庵行年隨錄,1912年紀事》
總結:傾聽了這么多不同的聲音,其實其中有一個聲音是趨同的,那就是民主共和的聲音。說明辛亥革命最終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它終結了帝制,頒布了《約法》,完成了社會的一大轉型。
我們說辛亥革命樹立一座民主的豐碑,是因為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成立了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一部資產階級的民主憲法。使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