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微格微課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微格微課片段教學案例《肺炎雙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福建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微格微課片段教學案例《肺炎雙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福建師大生物翁倩如
|
姓 名 | 翁倩如 | 學 校 | 福建師范大學 | |||
指導教師 | 俞如旺、胡薇 | 聯系電話 | 13609575212 | |||
片段題目 | 肺炎雙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 |
重點展示 技能類型 |
講授技能 | |||
學習目標 |
1.通過分析肺炎雙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闡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嘗試設計實驗間接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獲得實驗設計的科學思維和方法的訓練。 3.體驗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的全過程,養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
|||||
教學過程 | ||||||
時間 | 教師行為 | 預設學生行為 | 教學技能要素 | |||
介紹學術背景(1min) 引導實驗分析(6min) 總結實驗結論(1min) |
一、介紹學術背景![]() 科學家格里菲斯的推論:在已經被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必然含有某種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轉化為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的活性物質——“轉化因子”。 【提出問題】 轉化因子是何種物質? 【作出假設】 ①轉化因子是DNA。 ②轉化因子蛋白質。 ③轉化因子是多糖莢膜。 根據上述假設,科學家艾弗里等設計了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 二、引導實驗分析 ——肺炎雙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 【設計實驗】
第一組:艾弗里將S型菌的DNA與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結果在培養基中,除了R型外,還有少數的S型細菌存在。說明,某些R型活細菌已經被某種轉化因子成功轉化為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而且,這種轉化因子很有可能就是之前和R型細菌混合培養的S型細菌DNA。 第二組和第三組:將S型菌的蛋白質和多糖類莢膜分別與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在結果中,觀察到培養基中還是只有R型活細菌。可以看出,蛋白質和多糖不具備將R型細菌轉化為有毒性S型細菌的能力。推論:蛋白質和多糖不是遺傳物質。 【引導】 引導學生設計第四組實驗,證明DNA是轉化因子。 為了進一步推論,艾弗里設計了第四組實驗。將S型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得到DNA水解物。(補充:DNA酶,可以分解從S型細菌中提取的DNA,得到DNA水解物。)再與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結果在培養基中又只有R型活細菌了。 【引導分析】 將第四組與第一組對比,加入DNA酶后,DNA被水解,于是這種提取物中的轉化因子消失了,R型細菌也就不再能轉化為S型細菌。推斷:DNA確實是轉化因子。 從四組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蛋白質和多糖不是遺傳物質。DNA是遺傳物質。 【PPT動態展示】 ![]() 肺炎雙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全過程‘ 三、總結實驗結論 【得出結論】 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交流與分析】 提出艾弗里實驗的不足:離心分離DNA的純度最高只有99.98%,0.02%的雜質中仍含有蛋白質等物質。因此,對于遺傳物質是什么,仍有人持懷疑態度,這也促進了新的技術和方法的誕生,這個新技術和方法是什么呢?有待下回分解。 |
從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入手,啟發思維,激發求知欲,將注意力指向學習目標。 學生嘗試作出假設。 學生明確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的設計思路。 學生仔細觀察肺炎雙球菌的實驗過程,認真傾聽老師的分析講解,理解實驗方法和過程,進行積極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實驗結果做出正確的推論。 學生進行積極思考,踴躍參與設計實驗,設計第四組實驗:降解DNA,從側面證明DNA是轉化因子。 了解艾弗里實驗的不足之處。學生認同科學發現是一個不斷質疑、不斷完善的過程。 |
建構講解的框架: 以科學探究的基本流程為內在教學線索,層層剖析,步步深入,啟發學生的思維,遵循從觀察實驗現象到嚴謹推理的實驗教學原則,以多媒體演示輔助教學為手段,讓學生對遺傳物質本質的認識,從感性上升為理性。 促使學生參與: 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進行師生間的互動,促使學生參與,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和完善實驗,從而訓練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嚴謹的實驗設計能力。 反饋和調整: 根據學生實驗設計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糾正學生可能存在的錯誤,對學生的表現及時地給予肯定。 進行強調: 通過板書,強調DNA是一種遺傳物質。 |
|||
板書設計 |
第一節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
|||||
設計思路說明 |
本片段節選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本節的重點之一。該內容通過對艾弗里的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的介紹和分析,讓學生“重走探索之路”,親身體驗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嚴謹的科學態度。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特點以及自身的教學風格,我主要采用啟發式談話法、直觀教學法,通過問題引導,設疑解難,步步深入,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接受科學精神的熏陶。由于DNA轉化等實驗是在特定的實驗室條件下進行的,學生無法親自動手操作,缺少感性認識,因此,需要教師形象直觀地介紹實驗操作步驟,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巧妙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包括3個部分。分別是:一、介紹學術背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作出假設。二、引導實驗分析,此部分是本片段的重點,引導學生體驗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 三、總結實驗結論,并指出艾弗里實驗的不足,鼓勵學生勇于創新、敢于突破。本片段教學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和完善實驗,從而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嚴謹的實驗設計能力。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