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多彩的民歌,高亢的西北腔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花城版高中音樂鑒賞必修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第二節高亢的西北腔-新疆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亢的西北腔》教學設計
【教材】音樂鑒賞(人民音樂出版社)
【課題】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 第二節高亢的西北腔 【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 二、《刨洋芋》(山西民歌) 三、《腳夫調》(陜西民歌)
【教學目標】
一、感受、體驗西北民歌的地方風格,認識“花兒”、“信天游”等民歌體裁。對民歌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認識,并能做出適當的審美評價。
二、初步認識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懂得民歌與人們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經濟形態、文化傳統、語言語音等因素有緊密關系,也是形成其音樂風格的重要原因。
【教學重點】
一、認真細致地聆聽三首民歌,感受、體驗、理解三首民歌的內容、情感、風格及其創作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做適當的審美評價。
二、了解民歌體裁“花兒”與“信天游”。
【教學難點】
一、感受、體驗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征,讓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民歌。 二、感受西北地區的民族音樂文化底蘊,以及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教材分析】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過:“民歌是中國音樂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國音樂,必須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達自己感情的口頭創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層、最普通的人民的心聲,因此在內容上有鮮明的人民性,它與人類一切生活實踐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系。那些反映生產和生活的民歌卻流傳至今,成為寶貴的歷史資料和藝術珍品。民歌的創作和演唱以即興性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調因不同的唱詞,可以隨興所至地發揮,有所創新,有所變化。
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腳夫調》,具有濃郁的西北音樂風格特點:純樸、熱情、對生活充滿希望,體現出西北人民的地域環境、生活方式及性格特點。但不同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及文化背景,又使它們呈現出風格迥異的音樂特點: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兒”的代表曲目,在全國各地頗具影響,聲譽極高。這首歌的歌詞采用“民間格律詩”的形式和手法寫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雙句雙字尾”的格式。這首歌的旋律高亢開闊、自由舒緩,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點。
《刨洋芋》歌詞采用“比興”的創作手法,先敘述刨洋芋的過程,最后再抒發收獲后的喜悅心情,生動地表現了農民的勞動生活,可以說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這種創作手法給人以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的藝術美感。體現出勞動人民積極樂觀的心態。
《腳夫調》又名《拉駱駝》,是陜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采用了上下句的單樂段結構。上句旋律起伏較大,表現了腳夫激動的心情,下句則一起即伏,表現了一種低沉、壓抑、憤懣的心情。“信天游”主要流行于陜北的綏德、米脂一帶。“信天游”是陜北人民喜愛的一種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個旋律反復演唱多段歌詞,所以在民間有“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就無法解憂愁”的說法。
【教學過程】
一、先聲奪人新課導入
1、課前欣賞2016年春晚上譚維維和民間老藝人表演的《華陰老腔一聲吼》,結合學案了解被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華陰老腔。2006年“華陰老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用《華陰老腔一聲吼》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做為導入,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民歌,更快的融入本節課,并增加了一個課外知識點—華陰老腔,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更多的傳承我中華民族優秀的民間藝術。) 2、問:陜西屬于中國的哪個地區? 答:西北地區
問:西北地區包括哪些省份?
答:西北地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和內蒙古最西部。 3、我們新疆人作為大西北的一份子,更應該了解和傳承我們自己的民間藝術—民歌。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大西北,感受高亢的西北腔。(導出課題—高亢的西北腔)
二、用心聆聽初步感受 1、導入“花兒”
說到西北民歌,我們首先來說一說身邊的民歌,那就是咱們昌吉特有的民歌形式?(答:“花兒”)
2、介紹“花兒”
(1)哪位同學能談一談你對“花兒”的了解?(學生個別回答) (2)“花兒”是廣泛流行于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區的民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花兒”起源于甘肅南部的山區,居住在這里的漢、回、藏、東鄉、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眾只要有閑暇的時間,都要唱上幾句悠揚的“花兒”。(引導學生探討由于地域、生活等的影響,民歌體現了文化的互通性)
每年春季,甘肅、青海等地都會舉辦大型的“花兒會”,遠近的百姓都登山對歌,多時人數常可上萬。屆時人們撐著傘,搖著扇,或攔路相對,或席地而坐,歌詞多為即興創作,以歌會友,極具生活氣息。“花兒會”
也是青年男女選擇對象的極妙場合,他們以歌為媒,向對方表白心跡。此外,還有物資交流等活動。2006年“花兒”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賞析青海河湟“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由青海“花兒歌王”朱仲祿演唱的青海河湟花兒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
思考與探究:請同學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在學案上完成以下任務 (1)請將你聽到的旋律用旋律線表示出來,看看有什么特點? (2)仔細觀察歌詞有什么特點及規律?
4、給2分鐘時間討論整理,分析回答以上兩個問題。(每組分配1個問題進行討論,派代表給出結論。在學生討論的同時再次播放聆聽《上去高山望平川》)
(1)旋律線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旋律高亢開闊、自由舒緩。像西北地區連綿起伏的高原地貌,也像西北人的性格一樣豪放自由,給人以親切、豪放、悠遠的感覺。與地域環境、生活方式,以及人民的性格特征有關。
(2)歌詞用許多的語氣襯詞來抒情,第一段寫景,第二段抒情。上句采用“2+2+3”的七言奇數結構,下句采用“3+3+2”的八言偶數句結構。例如:
上去——高山——望平川,(上句)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下句) 看是——容易——摘去難,(上句) 摘不到——我手里——枉然。(下句)
采用民間格律詩創作,典型的“雙句雙字尾”格式。
(體現了民歌的歌詞美,說明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再次聆聽激發情感
花兒昌吉,“花兒”唱響新時代——我們身邊的昌吉“花兒”歌手寇紅,欣賞“花兒”《昌吉美》(拉近學生與民歌的距離,結合“花兒昌吉”的理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民間藝術的情感。)
四、親身體驗加深感受
1、探究:請同學們思考西北民歌的單元里為什么會出現華北地區的山西民歌?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與此同時,將兩地的文化藝術進行了很好地融合。(使學生通過思考分析,認識到藝術文化的發展變遷,受政治、經濟、歷史、地域等方面的影響與聯系的內涵。)
2、山西民歌《刨洋芋》是借景抒情的山歌佳作,讓我們欣賞歌曲,回答以下問題:
(1)《刨洋芋》是單樂段曲式,共4個樂句,樂句之間有何異同? (2)尋找歌詞特點,體會演唱者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3、欣賞山西民歌《刨洋芋》,回答以上問題
(1)《刨洋芋》第1句是整個歌曲旋律的發展基礎;第2句與第1句頭同尾不同—“合頭換尾”;第3句重復第1句,主要樂思得到強調;第4句與第2句尾同頭不同—“換頭合尾”。給人以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的藝術美感。民歌的旋律美,體現了勞動人民的音樂智慧。
(2)歌詞質樸口語化,采用“比興”的創作手法。表達了農民收獲后的喜悅心情,體現了勞動人民樂觀向上的心態。
4、歌唱實踐《刨洋芋》,感受十里不同音的民歌特點,體會民歌“土“的真善美。要求學生演唱時注意方言的吐字發音,聲音洪亮,唱2遍。(探討高亢的原因:大西北地廣人稀、風沙大,性格豪爽愛自由。)
五、感悟探究擴寬視野
1、陜西不僅有豪放的華陰老腔,還有西北民歌的代表曲風“信天游”。 “信天游”主要流行于陜北的綏德、米脂一帶。“信天游”是陜北人民喜愛的一種山歌。歌詞多為即興編唱,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增可減,上句用比興,下句點題,句尾押韻。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個旋律反復演唱多段歌詞(單樂段曲式),所以在民間有“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就無法解憂愁”的說法。
2、《腳夫調》又名《拉駱駝》,是陜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腳夫,舊社會對搬運工人的稱呼。在陜、甘、內蒙、山西、青海一帶,過去有靠趕著騾、驢、馬等牲畜幫人運輸的人,這種人稱作“趕牲靈”,或“腳夫”。“腳夫”的生活很困苦,走南闖北,翻山越嶺,風餐露宿,一走就是十幾天或至數月、數年,全憑兩只腳謀生糊口。腳夫的歌會表達怎樣的情感呢?
3、讓我們欣賞陜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腳夫調》,回答以下問題:《腳夫調》與《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對比找異同。讓我們聆聽《腳夫調》,聆聽腳夫的心聲。
4、欣賞《腳夫調》,給2分鐘時間討論后回答問題。
《腳夫調》與《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對比找異同。(總結出了西北民歌特點) 相 同 點
1、體裁:山歌
2、創作:口頭、即興、傳唱
3、歌詞:口語化、質樸、多用比興手法
4、曲式:多為單樂段、短小精悍 5、旋律:高亢遼闊、起伏較大
(旋律框架 5→1→2→5 2→5→1→6→5)
6、情感表達:反映人民生活的喜怒哀樂
不同點 方言的不同,導致旋律色彩的不同
六、課后探索拓展升華 1、布置課后作業:
完成課本20頁拓展與探究3,要求學生以4人一組為單位,課后查閱資料,記住歌名和至少一首完整的歌曲,并在下節課上與同學交流分享。
2、西北民歌感悟(讓學生先來談感受,老師再總結。)
西北民歌猶如西北廣袤的土地、豪爽的人,它的美就在于她的“原生性”,體現和滲透著傳統的民族文化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正是所有藝術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希望同學們能從這節課中,不僅學會鑒賞西北民歌的方法,更要將西北民歌所表達的真、善、美,傳承下去!
3、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片尾曲《神仙擋不住人想人》中結束本課。(建議學生課下看一看路遙的著作《平凡的世界》,了解西北人與天抗爭,不與命運低頭的奮斗史,從而更深刻的感受西北民歌所表達的情懷。)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