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新城道中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新城道中(其一)》寧夏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新城道中(其一)》寧夏省級優課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熟讀詩歌,疏通大意;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情感。
2、方法與過程:引導學生根據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系,采取鑒賞方法與流程探究詩歌意境,學會運用“置身詩境”和“緣景明情”的鑒賞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體味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在詩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讓學生掌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詩歌鑒賞的方法,抓住詩歌意象,想像詩歌意境,分析詩歌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找準詩歌意象,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意境。
一、 導入
(蘇軾曾評價王維的詩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這句話對很多寫景的古詩適用,因其詩長于景物描寫,使讀者如置身圖畫中。那如果老師給出相應的圖畫,你能猜出是哪句詩嗎?)
根據呈現畫面說出相應的詩句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游園不值 宋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二、 學習《新城道中(其一)》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近蘇軾的《新城道中》,去品味他詩中的畫。)
新城道中(其一)
蘇 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1、 自讀,讀準字音。(齊讀、聽讀) 2、 句讀停頓、讀通讀暢(單個讀) 3、 輕聲重音,讀出關鍵(單個讀)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4、 賞讀討論,熟讀成誦(將你最喜歡的一句,有感情的朗讀)
要求: 請同學們,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內容,然后思考:你從詩中找到了哪些意象?它們構成怎樣的畫面?作者的心情怎樣?
此詩描寫作者出巡時途中所見的美麗景色,愉快地贊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勞
動生活。綿綿春雨多日不停,詩人有事需要進山,只好準備冒雨去了。不料天快亮的時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聲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詩人興奮之極,心想,這是東風知道我有進山的打算,特意把陰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煥然一新。一座座峰巒眉清目秀,頭上頂著潔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輕軟的綿絮帽子,怪舒適的;太陽剛剛升起,掛在高高的樹梢,好像一面黃橙橙的銅鑼,敲一下就會發出當當的響聲。
詩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籬后面,盛開的山桃花探頭探腦,紅撲撲的臉兒滿含笑意;清清的沙溪邊上,柳樹擺著輕盈的枝條,自由處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這樣春意盎然,這樣殷勤好客啊。
詩人正為滿山花木左顧右盼,忽見西面山間幾縷炊煙裊裊上升,那里的農婦,有的正在燒飯做菜,有的已經提著飯籃走下山來。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著牛兒,趁雨過天晴,忙著春耕了。這樣優美的山野風光,這樣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世間最快樂的,恐怕無過于此了!詩人這個想法并不合乎那個時代的社會實際,但從中可以領會,他在這次山行中確實感受到了極大的樂趣。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七律),中間四句組成一套山水畫屏。前兩句描寫遠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潔白的絮帽,樹枝掛著明亮的銅鑼,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后兩句描寫近景,用的是擬人手法:山桃花倚籬而笑,楊柳枝無風自搖,自然景物被賦予人的神態舉止,真是嫵媚極了。也不要忽略詩的開頭兩句:多情的東風很會察顏觀色,猜透了詩人心中的憂慮,并且立即驚慌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開,這怎能不使詩人喜出望外呢!所以進得山來,桃花笑,柳條舞,一路喜氣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擬人,不僅描繪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詩人山行之樂,內心之樂和景色之美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就是人們最愛追求的那種藝術境界:情景相生。
作者心情:熱愛自然 快樂心情 三、 方法總結
(這種情景相生的詩詞,到底用到了怎樣的鑒賞方法?你能總結一下嗎?) 1、 吟誦感悟
2、 把握意象(分析意向:通過分析表狀態及修飾性、限制性詞語,我們逐
次把握意象特點)
3、 想象、聯想(“詩中有畫”我們要結合各個意象,在我們的腦海中形成畫
面)
4、 品味意境、把握詩情 四、 練一練
(接下來讓我們小試牛刀)
1、 你能找出這首詩中的意向嗎?請描繪畫面并揣摩作者情感。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明確:(1)意象有月、烏、霜、江楓、漁火、寒山寺、鐘聲、客船。 (2)意象特點:
月: 落——殘月西沉,暗示時間已過夜半 烏: 啼——凄清,使人心傷
霜: 滿天——凄冷,暗示時令已是深秋
江楓、漁火:對愁眠——愁思纏繞,不能成眠(實際是舟中人)
寒山寺:姑蘇城外——遠處古剎,為畫面增添了一種文化禪思。 鐘聲:夜半,到客船——聲音由遠及近,打破夜的沉寂。
客船: 到——實為舟中之人,鐘聲傳到了船中,讓羈旅之人心煩意亂,凸顯主題。
描繪畫面、把握情感:描繪了一幅秋夜寒江圖: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烏鴉啼叫,秋霜滿天,楓樹與漁火映襯著獨自愁眠的詩人;遠處山寺傳來的鐘聲讓孤寂的詩人心煩意亂。
營造出一種凄涼、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詩人內心的“愁”------羈旅之愁 2、【2017天津卷】閱讀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斷橋人獨立,水涵幽樹鳥相依。 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船歸。
【注】徙倚:徘徊,流連不去。
(1)第二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2分) (2)簡析第三聯所表現的詩人心境。(3分) 明確:(1)人景相融的寧靜畫面:斷橋邊夕陽西下,樹影倒映水中,鳥雀在枝頭相互依偎,詩人獨自欣賞美景。
(2)正因為能“清游”“靜處”,享受清幽美景,詩人才能放下身邊的俗事,覺得心無掛礙。表現了詩人宅心事外,與世相忘的閑適之心。
[詩作解析]《太湖恬亭》是王安石游覽太湖恬亭所的一首七言律詩,詩如亭名,抒發了恬靜閑適的情懷。首聯“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首聯寫恬亭所處的環境。恬亭靠近溪流,亭子的欄桿探到水面上,周邊是濃濃的的綠陰圍繞。溪岸沿著地勢高低錯落,一直深入到清脆的山巒。環境如此幽靜,溪流、綠陰和翠微,切割了紅塵;一時間,人心也超脫了俗世的羈絆。頷聯“日落斷橋人獨立,水涵幽樹鳥相依。”——頷聯寫恬亭日落的景象。在這靜謐的環境里,黃昏到來了。由恬亭西望,斷橋橋頭,殷紅的夕陽緩緩下墜;幽暗的樹影包涵映現在水中,歸禽相互依偎,偶或有一兩聲啾鳴。天地間一片肅穆,詩人獨立恬亭,他的心也同樣肅穆吧。頸聯“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頸聯寫恬亭閑處的感受。綠陰環繞的恬亭適宜靜思,西墜的落日引來沉思,詩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義,想到生命的歸宿。清閑悠游,心無牽累,勞形案牘全可拋掉;岑寂環境,人事心機,世間詭詐盡皆忘卻。這感悟是如此清晰。尾聯“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船歸。”——尾聯寫恬亭萌生的期待。詩人多想就這樣遠離世事,陶然忘機吧,但這無非是“菰菜莼羹一夢”罷了。那就期待徘徊流連到深夜,然后在西斜秋月、習習秋風中,駕著一葉釣船回歸好了。回歸哪里?是住處、家鄉、田園還是官場呢?奔走在官場政壇,糾纏于人事紛爭的王安石,用《太湖恬亭》這首詩作,為“偷得浮生半日閑”做了很好的詮釋。輕松的文筆中有多少沉重。
五、 總結
六、 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相應題目。(海南、寧夏卷)
題李世南畫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 逢人抱甕知村近③,隔塢聞鐘覺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②蔡肇: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③甕:這里指水甕。④塢:[wù]地勢周圍高而中央的地方。這里指山塢。
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么樣的氣氛?
明確: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秋風蕭瑟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
這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