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現代詩歌,黃鸝,病期瑣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黃鸝——病期瑣事》江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黃鸝——病期瑣事》江西省南昌市鐵路第一中學
《黃鸝——病期瑣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為高中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鑒賞》散文部,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名為“一串記憶的珍珠”,以學習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特點為重點著重掌握散文結構特征,并明確內容與形式,形式與主旨之間的表現關系。我們知道,理解分析是評價的基礎,評價是高二、高三培養語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內容。這篇文章是哲理散文的典范,講好學好這篇文章,是成功應對日益注重文學鑒賞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考查的普通高考的必然要求。同時,這也是高中階段接觸到的著名作家孫犁的第一篇文章,學習并理解好這篇文章將對高中學生平時作文和高考作文產生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幫助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在必修中學過若干篇散文,卻還是不能熟練地運用散文結構分析的方式,讀懂散文。 三、教法
采用啟發式和目標教學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方法。即結合教學大綱和高考對教學內容的要求,緊扣教育教學重點難點,做到教學訓練有目的、有針對性、有效果。如本堂課中對哲理的評價,對語言的鑒賞等都落實到具體的課堂練習或課外習題中;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側重引導、啟發和對知識的深化和拓展。如本課對“極致”哲理的深化和拓展,對以小見大、從瑣碎事得出深刻事理(或哲理)的哲理散文寫作方法的深入探討;借助課堂內涉及到的相關主題,引導學生讀書與之相關的課外文學作品,借以滿足高考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如通過對《黃鸝》所體現 。出的“極致”哲理的評價,舉一反三,讓學生去閱讀史鐵生的《命若琴弦》 說學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啟迪下,通過認真閱讀,積極思考,勤動手,勤動腦,勤動口,在活躍而又充滿思辯的課堂上,感受語言文學和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和培養語文興趣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文能力、邏輯思辯能力顯著提高,語文素質明顯增強。
一、教學重點
1.以標題為中心,梳理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線索,學習散文結構特征。 2.以黃鸝為中心,挖掘文本多元化的主題,并學習挖掘主題的一般方法。
3.學習本文圍繞黃鸝以時間為順序展開藝術畫面,并融進生活感受和人生見解的寫法。 二、教學難點
學習挖掘散文多元主題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4.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咱們今天學習散文,同學們,你們知道散文這種文體的特點什么嗎? 明確:形散而神不散……
文似看山不喜平——袁枚《隨園詩話》
看似平常的文字總會有奇峰險峻似的驚險景象,或隱藏于敘事,或是隱藏于抒情。走進孫犁的《黃鸝——病期瑣事》領略散文不平之美。
二、整體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線索——敘事線索 1.文章標題為“黃鸝”,作者寫到那些有黃鸝的瑣事? 明確:阜平抗日期間 初見黃鸝 青島療養期間 觀賞黃鸝 老史槍口之下 攔救黃鸝 生產第一期間 望見囚鸝 江南太湖春季 看到黃鸝
2.由此可見,全文記述的主要事件都直接與黃鸝有關。黃鸝在文章中起的作用應該是什么?
明確:“黃鸝”這只鳥在全文所起第一個作用無疑是線索。 3.從文章中你還能發現其他的線索嗎?
明確:文章記述的這些與黃鸝有關的時間,大致是以時間為順序的。所以,時間也是這篇文章組織材料的線索。
4.文本中所有的事件,都有黃鸝的身影嗎?還有哪些事件? 明確:不是。少年捕鳥的勾當;中年人槍射海鷗。
5.這兩件事似乎沒有黃鸝出現,作者應該把它刪除掉,你覺得呢?
明確:少年捕鳥的勾當:文章首段雖未出現黃鸝,但卻是捕鳥的事;少年之時迷戀捕鳥卻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沒能見到黃鸝鳥,以此引出后文見到黃鸝的種種事件,并為下文具體寫黃鸝埋伏筆、作鋪墊,同時也設懸念,也是合理。期間因遍尋不得而流露出些許的遺憾之情,也與后文對黃鸝的種種情感形成反差,也算合情。
海鷗事件:為了說明在惡劣的環境中再美好的事物也將被扼殺。
上文寫了黃鸝被嚇飛了,海鳥被槍殺而亡,內容的延續和補充;黃鸝被嚇飛,不能表現它的悲慘命運,用海鷗的死來襯托,表達作者對此類人的深惡痛絕;另外,用海鷗的死去,來表達自己對黃鸝不能理解朋友間的高尚友情的惋惜之情。 總結,看樣子,著兩件事還確實不能刪除。以捕鳥引出黃鸝鳥,以海鷗的經歷補充黃鸝的悲慘命運,前后文的內容是有一定關聯性的。確實不必刪除。
6.文章題目為“病期瑣事”作者是否真的隨意寫了些小事呢?
明確:“瑣事”并不瑣碎。其一,按照時間順序有序組織材料;其二,瑣事并不隨意,事件中有黃鸝生存狀況良好之境,也有生存堪憂之境,不經意間形成了事件的曲折。所以“事瑣有波折”。
三、理清文章線索——情感脈絡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1.事件中可以看出作者那些情感呢?
明確:未見(遺憾)——初見(喜悅、向往)——觀賞(飽享眼福 迷戀)——攔救(憐惜 惋惜)——遠望(同情 憤怒)——看見(理解 贊美) 總結:不管是兒時捕鳥還是中年人射殺海鷗,都是文章蕩開之處,又都與所見黃鸝不失關聯;不論是喜,是憤都是文章真情所至。正如散文家李廣田在《談散文》所說:“它(散文)很像一條河流,它順了壑谷,避了丘陵,凡是可以流
處它都流到,而流淌來流去還是歸入大海,就像一個人隨意地散步一樣,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 2.這些情感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這些情感有對黃鸝的咱,也有對其憐;當然還有一些事對人的,比如那些傷害黃鸝這人的很和怒。從愛到贊到憐到怒,自然形成情感的起伏。所以,瑣事中是作者的起伏真情——“情真有起伏”。
四、探究文章情感、主旨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 …”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1.這情感起伏之處,正是我們探尋主旨的入口。作者為甚愛、贊黃鸝? 明確:(1)美麗極了 黃鸝自己是美的,更是一切美的事物的象征。也包括了抗戰時期人們對自由和光明的向往。這是作者贊和愛之所在。
(2)美好的黃鸝受到人為傷害,破壞了黃鸝的生存環境,甚至讓黃鸝身處危險之中。這正是讓人心生憐憫之處。
(3)那些傷害黃鸝,以及美的行為和人,作者是極度憤怒和痛恨的。 小結:由此,可以概括小說的主題為:呼喚為黃鸝創設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 呼喚為各種美好事物創設優美和諧的環境。
2.對于作者而言,最在意的適合美的環境是什么? 了解孫犁及寫作背景。 作者介紹
孫犁),原名孫樹勛,現、當代作家。他的《荷花淀》、《囑咐》等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也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1956年寫完《鐵木前傳》后,他因病再也不寫小說了。 本文寫于1962年,其時孫犁49歲。 知人論世
目前為文,總是思前想后,顧慮重重,環境越來越“寬松”,人對人越來越“寬容”,創作越來越“自由”,周圍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卻對寫東西越來越感受到困難,沒有意思,甚至厭倦了。
--孫 犁《 文 慮 》
政治斗爭的形勢,也有變化。上層建筑領域,進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來,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業業,唯恐有什么過失,引來大的災難。
--孫 犁《說趙樹理》
明確:文學,文化創作的寬松環境,以及文學文藝中的精品,經典,優秀之作才是作者此時最為在意的。所以文章主題可以概括為:藝術創作中,為典型人物創設與之和諧相應的典型環境。為藝術創作,創設和諧相應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
3.文章的主旨,還簡單嗎?
明確:看似寫的是黃鸝,但文本表達的主旨卻并不簡單。“志幽有乾坤”。 小結:通過由事到情再到志的探尋,基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用劉勰的話來說就是“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 “黃鸝”無疑是孫犁文章中的典型形象,作者在它身上寄予了復雜的情感,深刻是人生思考。可以說正是數次見黃鸝的經歷,讓作者得出如此深刻的感悟。所以,黃鸝諸事就是感悟的最好生成環境。 總結全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 孫犁黃鸝兩相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