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秋節和重陽節,團團圓圓過中秋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4課《中秋節和重陽節 團團圓圓過中秋》山東省 - 青島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中秋節和重陽節
團團圓圓過中秋
【教學設計】 一、 國學導課
(課件播放歌曲,配動畫)
師:同學們,歌曲好聽嗎?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呀? 生答。
師:這首歌讓你想到了什么節日呢?哪一天? 生答。
師: 都說“中秋月正圓”(帖黑板),那你知道為什么中秋的月亮最圓嗎?
師:那你們知道為什么說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圓呢?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就是地球位于太陽和月亮之間 ,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也就是我們看到的,月亮最圓的時候。中秋,是團圓的節日,
二、合作探究
1. 確定小組研究課題,布置探究任務。
師:中國古詩詞有著獨特的魅力,還有很多詩詞與中秋有關。接下來咱們就來一場“與古代文人情懷和智慧”的對話,(貼詩人和石桌)以對詩句的方式贏取屬于你們的“中秋大禮包”。
(課件出示詩詞,學生自主選擇,并隨機下發資料包)
團團圓圓過中秋
師:你們真是太棒了!這些經典詩句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每個人傳承。
師:那么接下來,我們就開啟有趣的小組探究之旅吧。誰來幫助老師讀讀這些小提示呀?
(課件出示要求:分工明確,并合理安排匯報人員,音樂停,時間到。) 師:謝謝你。希望各小組能在接下來的小組匯報中,有精彩的表現哦。 2.小組匯報展示。
師:同學們,關于中秋節由來的說法有不少,首先我們請“溯源中秋”小組的小伙伴匯報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吧。
溯源中秋組匯報:中秋起源。
生1:同學們,關于中秋節的由來,有三種最為流傳的說法,且聽我們娓娓道來。
生2:我先來。中秋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抖Y記》上記載:“天子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課件插圖配合展示)
生3:我還聽過這樣一個說法。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八月中秋,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中秋因此得名。
生4:你倆知道的可真不少。我通過視頻,了解到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殘酷統治,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
團團圓圓過中秋
子里面。(視頻)起義成功的消息傳來,朱元璋就將當年
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自動跳到三個傳說)
生5:噯,同學們,關于這中秋的起源啊,還有一個嫦娥奔月的傳說。話說這嫦娥被小人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兩粒不死之藥后,飛到了月宮。后羿仰望月亮千呼萬喚地呼喚嫦娥名字,驚動了上天,皎潔的月亮上,果然出現嫦娥的身影。
生6:后來月母被后羿的真情所打動,允許嫦娥在月圓之日與后羿在相會。后來,就有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吃藥 飛越宮 后羿呼喚 相會)
生1:同學們,這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你們知道其他三個節日都是什么嗎?(課件出示一屏)
生答。
生1:說的真好。誰來給它們排排序呀? (隨機課件出示) 生1:你們真棒。
師總結: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有許多美麗的傳說,這一系列傳說使中秋節充滿浪漫色彩。唐朝初年,中秋節已成為固定節日,明清時期,中秋成為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中秋節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掌聲感謝溯源中秋小組的小伙伴們。(膠片滾圖片 嫦娥奔月 玉兔 唐朝 明清 文化遺產 法定節假日 定在中秋傳統節日美圖)
團團圓圓過中秋
師: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佳節同相知。中秋節多種
多樣的習俗,寄托著人們對于生活無限熱愛與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漫話中秋小組的小伙伴們,一起去了解中秋習俗。
漫話中秋小組展示:中秋習俗。 場景一:
飯好嘍,飯好嘍,快去叫爸爸吃飯吧! 好嘞!
爸爸,中秋為什么要吃月餅呢?
這中秋吃月餅,(貼月餅)可是咱老祖宗留下來的習俗啦,這圓圓的月餅,可不就是團圓的意思嗎?
那我希望遠在他鄉的人都趕緊回家去過團圓節。(音樂)媽媽,媽媽,《新聞聯播》正在演中秋節報道呢! (《新聞聯播》開始音樂)
生1: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新聞聯播》。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祝全國各族人民中秋快樂,闔家團圓。全國各族人民正以不同的方式,慶祝這一傳統佳節,展示著各民族的不同風貌,充分體現了56個民族的特色文化。請看我臺前方記者發回的報道。
生2: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前方記者笑顏。我現在正在陜西省西鄉縣,讓我們走近他們,看看他們的中秋習俗。
場景創設:抱著西瓜,相伴而走。
生2:您好,能能介紹一下咱們陜西中秋的地方特色嗎?
生答:我們陜西人過中秋,男子泛舟登山,女子準備中秋餐宴,并且家家戶戶都要吃西瓜。這不,我哥倆兒這西瓜都買回來了!
團團圓圓過中秋
生2:哦,原來你們陜西人還有中秋吃西瓜的講究!
生3: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前方記者小方。我現在正在江蘇南京,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他們的中秋習俗。
場景創設:走,咱娘倆去買掛花鴨!
生3:您好,請問您這是帶著孩子要去哪兒。
生答:我們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我們金陵名菜桂花鴨。這不你看,都排長隊了嘛!
生1:不僅南北方中秋習俗不同,我們各民族中秋也有著獨特的習俗。我們一起去看看。(視頻剪輯)
生1:同學們,你從視頻中看到了哪些中秋習俗呢?
生答:白族在中秋置辦嫁妝、廣西壯族對山歌、賽詩詞比歌賦、拜月、放河燈。
生1:在我國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都有自己別具一格的歡度中秋的習俗,有趣且具有詩情畫意。以上便是今天《新聞聯播》的全部內容,感謝您收看今天的《新聞聯播》,再見。
(《新聞聯播》結束音樂)
師總結:56個民族56只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雖然各民族的中秋節的習俗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幸福團圓的無限期盼(盼團圓)。
團圓月餅組匯報:月餅制作。
師:同學們,俗話說“無月餅不中秋”啊!下面我們就請團圓中秋組的小伙伴們,跟我們聊聊月餅吧。
生1:月餅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唐僖宗在中秋時吃月餅,味道極美,便把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關于月餅的記
團團圓圓過中秋
載。
生2: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更是精致。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圓圓的月餅像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
生3: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月餅成為我國月餅中的四大種類。近年來興起的水果月餅,更是深受青睞。
生4:而我們現在都已經可以自己制作月餅了!瞧,這就是我們的面點師王雨樂做的。你們想做月餅嗎?好,有請面點師王雨樂。
生5:大家好,今天,我來教大家一起做月餅。首先,所需材料已經放在大家桌子上了。
生發放材料和工具等。
生1: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做月餅吧。 生說一步,所有學生跟著做一步。
師:你的手真巧,這么漂亮的月餅,你想送給誰呀? 生答。
師:同學們都想把自己的月餅跟自己的家人分享,老師除了想跟家人分享之外,還想和我周圍所有的人一起分享。送出去的雖然是一塊兒微不足道的月餅,可是卻包含著我弄弄的情誼和祝福。下面我們請情滿中秋組的小伙伴,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中秋情誼。
情滿中秋組匯報:
生1:同學們,當中秋佳節到來,還有一些人,沒有辦法與家人團圓,
團團圓圓過中秋
那他們是怎樣過中秋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生2:出示照片,嶗山二中新疆班
從2000年國家首批內地新疆班開辦以來,新疆學生和青島學生都會結為手拉手好朋友,新疆學生和老師會組成“親情對對碰”小組,一個個新“家庭”就這樣在青島誕生了 。這張照片就是新疆班的學生正在班主任王文巧老師家里過中秋。他們說,在這過中秋,別有一種幸福在心頭。
生4:出示照片,關愛獨居老人
這是去年中秋,我們學校的愛心義工小隊,走進社區,開展的 “關愛百獨居老人,讓中秋月更圓”活動。正在剪窗花的吳奶奶對我們說,你們這群娃娃就像是我的親孫子親孫女。
生5:出示照片,關愛留守兒童
在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普華鎮,5歲的小軒和8歲的小雨在家門口用玉米擺了四個字,中秋快樂。
生5:對于“中秋團圓”這個話題,小軒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不太想,小軒有些冷漠地說:“爸爸媽媽在城里上班,并不回來過中秋,總是說賺不到錢。小軒8歲的姐姐說起父母,眼圈紅了,小雨已經理解中秋的意義,但父母不回來,他們很少能夠全家團圓。
生5:出示照片,美國唐人街華人慶中秋
中秋節,美國唐人街,很多華人舉辦熱鬧的中秋街會,各種裝飾與活動,節日的氣氛非常濃厚。雖然他們不能回家過中秋,但在鏡頭前,我們共同舉杯遙祝家鄉的親人,幸福安康,中秋快樂。
生1:同學們,不論是新疆班的學生,留守兒童,獨居老人,還是我
團團圓圓過中秋
們的華僑同胞,在中秋佳節之時,我們同樣祝福他們,中秋快樂,早日與家人團聚。
三、情感升華
是啊,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月圓盼團圓,盼過年復又一年。中秋,這個賞月思親、闔家團圓的日子,在地球村的每個角落,我們雖然沐浴著一輪圓月,我們心中充滿同樣的期盼。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貼),家家中秋樂團圓。
月是期盼,月是掛牽;月是思念,月是圓滿。一首千古絕唱,道盡人間真情。讓我們在蘇軾的傳世經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聲中,共同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